帮你快速找医生

【诊前须知】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2019年05月05日 868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是锥体外系受损引起的,是一种常见的脑瘫类型,占所有脑瘫的20%左右,常见病因:胆红素脑病、重症低氧缺血性脑损伤、早产、低体重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而不自主运动增多,常见扭转痉挛、张力障碍、舞蹈、手足徐动、原始反射残存、头和躯干张力降低、姿势控制缺陷等,大多为四肢瘫,表现为上半身重于下半身。多数患儿治疗效果较差,运动残疾程度较重,行走困难,属于中、重度残疾。

  临床特点:

  1、异常的姿势是影响和控制正常运动发育的关键

  身体维持一定的姿势,是产生自主运动和正常运动的基础,不随意运动型脑瘫较早的表现为较多的异常姿势,异常姿势必然产生异常运动,影响和控制了正常运动的发育。主要异常姿势有:

  非对称性姿势:由于锥体外系的损伤,常表现躯干的扭转,头不能保持正中位而扭向一侧,受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四肢常表现为一侧屈曲、一侧伸展,呈“拉弓射箭”或“茶壶状”姿势。非对称姿势常引起骨盆倾斜、脊柱侧弯,张力高时下肢硬性伸展交叉;张力低下时,下肢屈曲外展。

  仰卧位呈过度伸展姿势:仰卧位时,患儿脊柱与髋关节伸展,头背屈,头部与两肩非对称性后伸,侧卧位时头颈躯干过度后伸,呈角弓反张姿势。

  俯卧位时呈屈曲模式:受紧张性迷路反射的影响,患儿不能抬头,脊柱与髋关节不能伸展,上肢不能支撑,这种俯卧位低头、屈髋、屈膝的原始反射控制的姿势,即使年龄很大都会存在。

  张力低下的姿势:部分患儿的张力低下,特别在安静状态下,表现为软弱无力,如蛙状姿势、倒U状姿势。

  姿势稳定性差:由于相反神经支配障碍,缺乏维持姿势张力、关节固定、身体近位端同时收缩的能力,因而不能维持抗重力姿势,不能维持中间体位,特别是头部的控制调节能力最差,不能保持稳定的姿势。

  2、运动的不随意和不自主运动增多是最主要的特征

  人的自主运动虽然由锥体系启动,但必需锥体外系的参与,锥体外系损伤后,突出的表现为肢体运动的不随意,出现不自主动作,可表现手足徐动、震颤、舞蹈等,这也是此型脑瘫患儿的最主要特征。这种不随意动作在安静时消失,在有意识动作时出现,表情奇特,挤眉弄眼,或哭或笑,想取玩具,手反而伸到相反方向,拿不到玩具;想拿食物送到嘴里,可是头却转到相反方向而吃不到食物;头的控制能力差;颈部有不随意动作,患儿有斜颈,颈不稳定,如令其伸展颈部或背屈头部时,患儿却出现头前屈的相反动作;手指的不随意动作多表现在抓物时,常常手指过度伸展,而后屈曲、不协调、不随意动作;较小婴儿在不随意动作未出现前,多表现为肌紧张亢进,对声音、光线、触碰的感觉都过敏,呈现一种惊吓反应,出现过度异常运动,这一点与感觉反应系统阈值低下有关系。

  3、姿势张力的波动性和肌张力障碍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姿势张力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波动的程度受障碍的程度、刺激的强度、患儿的意志等因素的影响;患儿肌张力、僵硬度会很容易发生变化,并难以预料,在受到惊吓、刺激、试图完成某些动作或保持稳定时,容易出现突然的肌张力增高,全身肢体紧张;在完成某一动作时,会出现多个部位的联带运动;在安静、情绪放松、姿势稳定、睡眠时,姿势张力明显降低,紧张缓解。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不自主动作及异常姿势等均和肌张力障碍、张力波动有密切关系。肌张力障碍可表现为局部肌肉或肌群的突然收缩,多见于面部与手指,如愁眉苦脸、挤眉弄眼的表情以及手指多余的动作,出现奇特的夸张姿势和动作。大的肌肉或肌群张力障碍时,可突然出现身体的体位改变、猛烈的肢体动作等。

  4、运动障碍严重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由于受到异常姿势的控制,肌张力的波动,异常的不自主运动模式等影响,难以产生正常的自主运动,特别是由于头的控制差,腰部无力,患儿到一、二岁,甚至六、七岁都不能很好保持坐位,所以此型脑瘫的运动发育障碍的程度较为严重。而且运动障碍的部位广泛,往往是全身性的,表现为四肢瘫,且上肢障碍较下肢障碍严重。随着病情进展,往往出现关节变形与肌肉挛缩,如:脊柱侧弯,胸廓变形;肘关节、腕关节屈曲挛缩,腕屈曲,手指不能伸展;髋关节与膝关节挛缩形成内翻或外翻尖足;髋关节一侧或两侧脱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