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小心!痛风最容易悄悄盯上这类人!

2024年04月16日 4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18岁的准大学生小天

在高考结束后的暑假 彻底放飞了自我

啤酒、火锅、小龙虾 照单全收

体重更是迅速飚至90公斤

       这天半夜,小天的左脚趾头突然发生剧烈疼痛, 起初还以为是生长痛,吃止疼药、抗炎药也收效甚微。

之后的3个月,左脚趾反复发作,疼得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到温医大附一院进行系统检查后才发现,自己居然得了

 传说中的 “中老年病”“富贵病”

 #痛风

  据温医大附一院风湿免疫科张挺副主任医师介绍,正常情况下,男性尿酸值上限为420μmol/L ,女性上限为360μmol/L 。青少年因为代谢旺盛所以数值较成年人相比会略高,但远不及小天此时720μmol/L的尿酸浓度。

  简单询问后得知,小天发生痛风的原因很直观: 作息、 饮食、体重哪哪都不对!

  怪不得年纪轻轻,这么容易被“高尿酸”背刺! 

网上随便一搜

年轻人“染上”痛风的案例比比皆是

 这就不得不“感谢”如今日益提升的生活水平,大鱼大肉、海鲜、高汤已经成为不少人的日常饮食,家长们尤其喜欢给孩子“多补补”,长期食用高嘌呤食物,就容易引发高尿酸血症,严重者则会发生痛风。




 目前我国高尿酸血症比例在逐年增高,患者将近两亿,几乎和糖尿病患病人数差不多,其中痛风患者超过了8000万。除此之外,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正在年轻化,青少年患者不再罕见。2018年统计显示,低于30岁的患者已经占到痛风人群总数的32%。


 与成人相比,青少年痛风患者的血尿酸平均水平更高,关节破坏进展更快,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外观和关节功能,甚至会出现肾结石、肾功能受损、糖尿病等合并症,应引起家长们重点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

化验单上 尿酸指标后的「↑」

或许还不够震撼

但痛风发作时「痛」的那一刻

一定让人无法忽视 身体给出的呐喊 

1、血尿酸普遍升高

青少年痛风平均发病年龄在15岁左右,其中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为26.8:1(和成人类似)。研究数据显示,青少年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平均在600μmol/L以上,成人患者平均水平在540μmol/L左右。在临床治疗中往往发现,青少年患者的降尿酸治疗往往比成人难度更大,更顽固。

2、临床表现不典型

青少年痛风患者初次发病时,非典型关节起病更加多见,成人最常见的首发部位是第一跖趾关节,而青少年最常见的首发部位是踝关节多见,且容易较早出现痛风石。这种“不典型”的发作形式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延误治疗。

3、家族史和遗传因素

与成人相比,青少年/儿童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中,存在痛风或高尿酸血症家族史的情况较为常见,且这一群体中因尿酸生成增多导致高尿酸血症的比例高于成人。

1

尿酸高一定会痛风吗

 痛风一定有尿酸高的基础,但尿酸高不一定会出现痛风,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只是尿酸高,而没有痛风发作的经历。

 痛风的“痛”,来源于体内的尿酸盐沉积。当血液中的尿酸水平长期处于过高状态,如果未采取治疗措施,过高的尿酸就很容易沉积在关节腔、肾脏等器官和组织中,形成尿酸钠晶体,诱发关节局部的炎症反应,导致痛风和痛风性肾病等疾病的发生。

2

无症状患者是否需要降尿酸

 当患者血尿酸>420 μmol/L,但无痛风发作或皮下痛风石以及其他高危因素,目前不太建议开始降尿酸治疗。

3

降尿酸药物治疗时机

痛风性关节炎发作≥2次;

或痛风性关节炎发作1次

且同时合并下述任意一项:

年龄<40岁

血尿酸>480 μmol/L

有痛风石或关节腔尿酸盐沉积证据

尿酸性肾石症或肾功能损害

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

血脂紊乱、肥胖、冠心病、卒中、心功能不全

应立即开始降尿酸治疗!

4

在发作期间还是之后开始降尿酸

 一般情况下,建议在发作后一周左右,若无疼痛出现,再开始降尿酸。

 针对频繁发作的病人,可以在痛风的发作期间开始降尿酸,但必须联合积极的消炎、镇痛治疗。

 如果在稳定的降尿酸治疗过程中出现痛风急性发作,则无须停用降尿酸药物,可同时进行消炎、镇痛治疗。

5

降尿酸的目标值

 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目标为血尿酸<360 μmol/L。

 若患者已出现痛风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或痛风性关节炎频繁发作,以及伴有其他高危因素,降尿酸治疗目标为血尿酸< 300 μmol/L。

 降尿酸治疗时血尿酸不建议低于180 μmol/L。

6

尿酸达标后是否能停用药物?

 目前推荐的降尿酸治疗是以尿酸持续达标为目的,需要持续进行。

 如果痛风发作多次,仅仅疼痛的时候止痛,而后期不对疾病进行降尿酸治疗,尿酸盐晶体沉积就会形成痛风石。

 这些“石子”不仅会让沉积的位置肿痛、变形,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皮肤破损、溃烂,引发伤口感染,甚至可能压迫神经、影响正常的肢体功能,使患者失去正常活动的能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