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失眠的诊断与治疗:十条核心建议

2018年03月27日 914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2018-03-21来源:医脉通

3月21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为“规律作息,健康睡眠”。以下基于最新指南共识及临床证据,针对失眠的诊断及治疗提出十条核心建议:

一、同样的失眠主诉,不一样的处理原则。

失眠可以是情境性、间歇性、持续性或复发性的,每种情况的原因及处理原则并不一致,不应“一刀切”。例如,单纯的情境性失眠持续数天或数周,往往与生活应激事件、睡眠节律被打乱、睡眠环境改变有关,去除诱发因素后睡眠通常即可恢复正常。相比之下,慢性失眠障碍患者可能需要更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失眠需要与睡眠需求减少及睡眠剥夺相鉴别。

失眠障碍的核心特征为个体对睡眠的质和/或量不满意,表现为难以入睡、难以维持睡眠或晨间早醒,并导致具有临床意义的显著痛苦及多个重要功能领域的损害。只有在个体拥有足够睡眠机会的情况下,才可以诊断失眠。此外,失眠需要与躁狂/轻躁狂患者的睡眠需求减少相鉴别:前者为“想睡而不得”,且常伴有次日的功能损害,均与后者显著不同。

三、关注具体失眠症状背后的信息。

失眠患者常同时存在多种睡眠症状,不同的症状可能有助于鉴别诊断,进而开展针对性的治疗。例如,难以入睡可能提示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不安腿综合征或焦虑,难以维持睡眠可能缘于睡眠呼吸暂停、遗尿及疼痛,早醒可能与睡眠时相提前综合征及抑郁有关。

四、失眠的评估:不仅要关注症状本身,也要关注患者。

1.可能导致失眠的危险因素(躯体疾病、精神障碍、当前用药情况、个人家族史及性格因素、生活方式因素);2.失眠自身的特征(就寝及睡眠时段的行为、睡眠期间的各种现象、患者本人对睡眠的态度);3.失眠对患者的影响(觉醒时的功能、是否危及日间安全)。

五、急性失眠的管理要点:去除诱因,心理支持,短期用药。

1.处理导致失眠的短期情境;2.回顾患者的睡眠卫生状况;3.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如这些失眠症状是针对短期情境的正常反应,往往呈自限性;4.若症状较严重,可考虑短期使用助眠药。

六、慢性失眠的管理要点:全方位干预,必要时转诊。

1.关注患者的人格素因,如焦虑及完美主义倾向;2.处理患者针对睡眠的焦虑及恐惧;3.改善患者睡眠前后的不良行为;4.考虑精神及躯体共病对睡眠的影响;5.必要时考虑药物治疗,但助眠药仅作为短期选择;6.若症状持续存在,建议转诊至睡眠医学科。

七、认知行为治疗是慢性失眠的一线治疗手段。

国外主流指南推荐,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应作为慢性失眠障碍的初始及一线治疗,主要包括睡眠限制、刺激控制、放松策略、认知疗法及睡眠卫生教育等组分。简化版的CBT-I包括四大措施:1.减少在床上的时间,使之尽可能接近真实的睡眠时长;2.无论前一晚睡了多长时间,次日都在同一时间起床;3.只有在困了之后才上床;4.除非处于睡眠状态,否则不留在床上(不赖床)。

八、助眠药更适用于急性失眠,应短期谨慎使用。

短期药物治疗更适用于急性失眠患者;对于慢性失眠患者,药物治疗应作为CBT-I的辅助治疗手段。国内常用的助眠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及非苯二氮䓬类助眠药(如唑吡坦、佐匹克隆)等,后者安全性及耐受性相对较好,尤其是成瘾潜力低,但上述药物均建议尽可能短期(<4周)使用。以入睡困难为主的患者建议使用起效较快的药物(如唑吡坦),以睡眠维持困难为主的患者建议使用长半衰期药物(如艾司唑仑)。可考虑每周用药3-4晚的治疗方案。褪黑素等非处方药整体证据效力较弱。

九、抗抑郁药之于失眠:一把双刃剑。

具有激活效应的抗抑郁药(如氟西汀及文拉法辛)可能干扰睡眠;另一些具有镇静效应的抗抑郁药(如多塞平、米氮平、曲唑酮)可迅速改善失眠,但却可能导致日间过度镇静。若原发性失眠患者在使用CBT-I的情况下,每周仍有数天需使用助眠药,则可考虑使用低剂量的抗抑郁药,如多塞平3-6mg或曲唑酮25-50mg。然而,对于明确共病抑郁的失眠障碍患者,抗抑郁药的剂量应与治疗抑郁时相当。

十、慎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原发性失眠。

临床中,低剂量“平”类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奥氮平、氯氮平)常用于治疗失眠。然而,考虑到疗效证据尚不一致,以及潜在的副作用风险(如代谢紊乱等),有研究者建议,避免将抗精神病药作为原发性失眠的一线治疗药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