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心忧阻梗勤疏通 ——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姚康

2018年10月19日 497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2016年10月5日晚,北京一小区有一人突然头朝东、脚朝西倒在地上,双手握拳平铺两侧,不一会便气息全无,一只小狗蹲在他的左边肩头,半天没吠一声。此人便是“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兼CE0张锐,这年他才44岁,死因为突发性心肌梗塞。时间追溯到2001年5月19日,这天凌晨,电视喜剧《我爱我家》的编剧梁左家都没爱够,便在北京家中也因同样的疾病永远闭上了他那双细长且睿智的眼睛,终年也是44岁。有数据显示,我国心肌梗死的发病人群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现实生活中,许多年轻人因心肌梗死而死亡,其中最小的心肌梗死患者才21岁。由此,心梗成为眼下人们耳熟能详、闻之色变一种恶疾。

作为长期在心内科进行介入治疗的专家,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姚康经过临床发现,目前冠心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激增、生活习惯的改变,冠心病发病年龄正逐渐趋于年轻化,而且有“白(白领)骨(骨干)精(精英)”聚集现象,与老年患者相比,其基因学背景更为突出。基于长年的临床观察和对学科发展方向的敏锐捕捉,姚康果断提出了具有创造性的“年轻冠心病基因及代谢组学机制”,并试图挖掘其背后的发病机制,为这一特殊患病人群谋取新的创新型治疗方案。

苦心孤诣:为年轻冠心病防治打开新路

数据就是铁证:我国冠心病发病年轻化趋势已日趋明显,其中35岁至44岁年龄组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在3年内增加30.3%。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相比,年轻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鲜明,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少,但起病突然,多数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院外死亡率极高,且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干预手段、远期预后和老年患者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对冠心病尤其是年轻早发冠心病的防治刻不容缓。姚康发现,目前国际国内均缺乏相关的大样本数据研究。年轻冠心病患者中,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虽少,但家族聚集性和遗传倾向更加明显,因而遗传易感性是早发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院士牵头的“国家十三五重大项目”将姚康主持的《中国45岁以下年轻冠心病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特点研究》(简称GRAND研究)列为子项目,从而使此项研究提升到了时代的高度。GRAND研究是目前国际上首个最大规模、精准关注45岁以下年轻冠心病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主要通过临床研究、基因组学研究、代谢组学研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要目标是分析中国年轻早发冠心病患者的相关基因、易患因素、临床特征及干预手段对远期预后的影响,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针对年轻冠心病人群的有效早期预警和规范可行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截止到2018年5月,已有40家国内医院、研究中心参与GRAND研究,已入组1100多例患者,参研中心包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等,基本覆盖了我国东南、西北和中部地区。GRAND研究立足于本土,是国内首次对早发冠心病进行的一次系统性组学研究,有助于建立可行、易操作、针对中国人群的早发冠心病基因芯片,从而筛选出早发冠心病的遗传易感人群、完成早期预警,为规范可行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潜心贯注:为大数据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数据需要收集,需要整理,为了给GRAND研究等大型临床研究提供的大样本数据保驾护航,临床数据中心的建设自然不可或缺。临床数据中心通过收集以患者为中心的终生纵向多媒体临床数据,实现所有临床诊疗数据的整合和集中展现,从而为决策提供支持。临床数据中心一方面需要将患者入院前后的所有数据(如影像学资料、检验、病史)接入,还需要将数据进行文本挖掘、标准化、集成化便于检索,同时还需要专业队伍对数据的入组、分析进行质量管理和规范操作。数据中心的建设不仅需要与医院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协调,构建必要的硬件设施,还需要建立专业人员队伍、与专业IT公司接洽合作进行质控和数据输入、规划、集成、分析,因此建立中心的工作庞杂而琐细。作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临床研究数据中心和生物样本库负责人,姚康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之余,挤出有限的时间与有关方面切磋,目前己基本完成了数据中心硬件建设和院内外事务协调,临床数据已经开始录入,各项研究的生物样本也在有条不紊地收集当中。姚康说,这一数据中心的建立,将有利于今后相关的临床研究,为治疗早发冠心病提供珍贵的科学依据。

倾心竭力:为介入机器人研发贡献力量

数字是依据,技术是支撑。常识说,无论老年患者,还是年轻病人,一旦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最重要的是及时进行血管再灌注治疗,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然而,目前介入治疗仍需在X线全程引导下方可完成,尽管手术医生及患者具有一定的辐射防护设备,但长时间连续进行手术,却大大增加了医生的辐射剂量和风险。此外,血管介入治疗过程中,医师的视觉只能限制在体表,决定了手术操作主要依靠经验进行,缺乏更为精准的定量和精确的描述,并且手术操作者的细微动作偏差都可导致手术意外的发生。虽然目前外科手术机器人(如达芬奇机器人)以其操作的精确性和稳定性、扩大手术视野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但介入手术操作不同于外科操作,目前尚无成熟的机器人可应用于心内科介入手术。鉴于此,姚康代表中山医院心内科与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王洪波教授联合微创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通过三家单位团队历时数月的反复商讨,几易其稿,筹划申请了《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导丝推进与操控机构创新产品研发》项目。该项目提出采用两个拟人操作手的导丝推进机构,以实现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导管与导丝同时递送、阻力检测等功能,其次还将研发符合人体工学医生操作机构,以实现医生操作端的力觉临场感,最后将建立“医生——机器人——患者”环境下的双向力觉精确反馈机制,以满足主从跟随下一致和双向精确感知的要求。目前该项目已成功通过上海市科委立项,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研发出国内第一代成熟可靠、有益于术者和患者、具备安全保障的血管介入机器人。

披心相付:为社区心脏病民众谋取福利

患者是医生的根本出发点,这也是姚康在多年诊疗实践中始终恪守的要义,从医至今,他参加的义诊掐指难数。2015年3月,姚康参与了上海市医疗系统为肢残人士举行的心血管等慢性疾病专场义诊,他深入社区、为肢残人士解疑释惑,义诊活动得到社会各方的好评和肯定。2017年12月17日,申城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上海各大医院的50多位专家奔赴江苏启东,义务为魂州民众问诊,这是上海近年来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市外义诊活动,当天预约者就达到千人以上。作为专家团的一员,姚康对求诊者的各个提问解答得耐心细致,这不仅源于他的职业素养,更是源于他对心血管疾病基层宣教必要性的认识。姚康说:“作为专职的心内科医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向公众传播心血管健康知识,增强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尤其是年轻人对一些心血管症状掉以轻心,不愿轻易去医院检查,结果酿成大患。举办这种义诊活动,由‘患者走进医院’变成‘医生走进社区’,角色的转换能更好地让百姓通过咨询的形式了解防病治病、安全用药、养生保健等知识,有效降低心血管的发病率。”通过义诊的契机提升社区民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及各个危险因素的了解,能够更大程度地推进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措施的实行,从而推动健康中国的建设。

尽心竭诚:为冠心病介入策略提供新见

作为一名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心内科介入治疗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和英国伦敦圣.托马斯医院访问学者,姚康每年介入手术量近千例,他尤其注重高危、复杂冠心病的介入救治,如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及有临床合并症患者的紧急救治,也曾对多例肝移植、肾移植、心脏移植后急性心梗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对心外科术后如换瓣术后、主动脉夹层Bentall术后和David术后急性冠脉事件的临床救治也具有独到的经验。姚康不仅亲临一线救治患者,每年还积极参与多个国内外介入治疗研讨会议和学术会议,如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术会议(TCT)、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等,在专业业务方面与同行审慎探讨、提供新见,分享经验。今年6月1日,在上海世博中心举办的第四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18)冠心病介入论坛上,姚康与上海市胸科医院施鸿毓教授分别从正反双方的立场阐述了关于合并多支病变的STEMI患者对梗死相关动脉(IRA)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时是否有必要常规干预非罪犯血管的观点和依据。姚康的审慎论证得到在场专家的高度赞许和评论,他们认为此论证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此外,姚康作为会议主席主持了OCC 2018“东方心星”临床复杂危重情况冠脉介入青年医师沙龙,席间,作为经验丰富的高年资介入医师,他为青年介入医师的案例进行了专业的点评和细致的分析,使得参会者对各个案例都有更深刻的认识。 携手年轻医师,关注年轻患者,疏通的不仅是人们的人体血管,更是人们的人生之路。

姚康,要人健康。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