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生病了,应该去医院还是等自己好

2020年04月20日 853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本文已发表于公 众 号“烧伤科医生陈郑礼”

 

我学医的时候,医学院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三分之一的伤病是不用处理自己就能好的。

 

比如小的擦伤、头痛脑热;三分之一神仙也救不了,比如晚期胰腺癌、脑干大量出血;中间三分之一才需要我们医生去治疗。

 

那么,对于中间这三分之一可以救治的伤病,是倾向于靠我们自己的身体去调理呢?还是尽量靠医学去干预?

 

也就是说:“得了病,什么时候应该靠自己慢慢恢复?而什么时候又该去看医生?”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选择也不难,轻的自己熬着,重的去医院,不轻不重的,先自己等等看,不行了就去医院。

 

那什么才是不行了呢?

有些伤病,靠自己的感觉,并不能准确预估严不严重。

有时候,很重的病,症状可能很轻,而有些时候,情况又恰好相反。

 

比如之前我有个朋友因为体检发现有便血,最后确诊是直肠癌,幸亏是早期,及时手术根治了。其实他一开始没有觉得不舒服,但如果不体检不重视,后果会很严重。

相反的例子:我女儿感冒的时候,发烧超过39℃,又哭又闹,一家人都很焦虑,但最后等几天也就痊愈了。

 

诸如此类看似简单的问题,伟大如乔布斯,依然没有解决好。当他罹患胰腺癌的时候,一开始并没有什么症状,所以他坚持使用自然疗法,希望通过回归合理的生活方式,消灭肿瘤,最后失败了。胰腺癌哪里是能通过调理能治好的呀?

再举个我工作中的例子:一个不小心被汽车撞伤大腿的伤员,口子也不大,肿胀的很厉害,表面伤口的血已经止住了。是等自己消肿呢,还是应该急诊手术把皮肤划开去除血肿。

 

这其实很有讲究:如果大的血管破裂了,就要立刻手术,否则肢体都有可能保不住。但如果仅仅是软组织的肿胀,那是可以等待自愈的。使用最简单的B超就可以鉴别诊断了。然而对于伤者来说,以上两种情况的感觉,是相差无几的。

 

再回到核心的问题,就是什么才叫不行了?

说的专业一点,就是自身调节和医学干预的界限在哪里?

 

其实医生除了诊断和治疗疾病以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患者看清这个界限。

 

有些病不需要干预,回家正常生活就可以恢复了。

另外一些病,就必须赶紧治疗,以免加重。

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十几年前,有一次我在心电图室实习。带我的老师是一位快退休的女医生,那位病人也是差不多年纪的中老年妇女。

 

老师开始还在和病人有说有笑地拉家常,后来看到做出来是心梗的波形,突然大叫一声:“不要起来!”。

 

我这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被吓了一跳。她让病人绝对卧床,直接由我送到心内科诊室,马上住院。后来才知道,这种情况是十分危险的,如果不及时处理,很有可能病人会直接猝死在心电图室。

生活中,很多人习惯“小病拖、大病扛”,一是讳疾忌医,二是怕麻烦。将心比心,去医院看病真的很遭罪,本来心情就很沉重,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未知的结果,求助一个陌生的人。自己都不知道出医院大门的时候,是喜是悲。本来心情就已经很差了,能顺利挂上号,找到诊室,就已经很疲劳了。还要忐忑不安地候诊一两个小时才能见到医生。

 

尤其是第一次来医院的病人,有时候我面对这种情况,感觉刚见到他的时候,他就已经筋疲力尽了。甚至有些病人,当我常规性地确认他姓名的时候,他连说自己名字的脑力都不济了,直接把病历本给我,让我自己看。这种情况下,我并不倾向于给病人太多需要他思考的建议,而是帮他选择一种合适的治疗手段。

 

所以当你遇到疾病,有点犹豫要不要去医院的时候,记得不要过分轻信自己的直觉,也不要因为怕麻烦耽误了治疗。毕竟命只有一条,没必要去押那三分之一的概率。至少咨询一下专业人士,哪怕他不是您所患疾病的这个专业,基本也能大致判断一下您是否需要就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的时候,重视和不重视就是一念之差,结果却是天壤之别。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