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小儿麻痹症的运动康复专业知识

2017年11月15日 908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肌力训练
小儿麻痹症患者的肌肉瘫痪往往不十分完全,故有可能通过训练使残存的神经元产生新的神经支配,或者使残存的肌肉纤维收缩能力提高,从而改善运动功能。肌肉功能的训练主要包括肌力和肌耐力训练,要有针对性的对受累肌群的不同肌肉进行训练,重点训练的肌肉是产生动作的关键肌。在进行肌力训练时,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产生疲劳,要循序渐进,同时要注意动作的正确性,禁止正常肌肉替代动作,避免由此产生畸形倾向活动。还应注意的是,运动的精确性取决于特定肌肉中运动单位的数量,而肌力训练后尽管力量有所提高,但运动单位(即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纤维)的数量并不能增多,因此运动的精确度仍然会有所限制。
二、牵张训练
牵张训练是肌腱、肌肉、韧带挛缩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方法包括手法牵伸和关节牵引。牵张需要反复进行,以逐渐产生结缔组织的形态重塑。
1、手法牵张:一般由治疗师实施,用一手固定或控制被治疗关节的近端肢体,而另一手对远端缓慢施加压力或牵制力,每次维持5分钟左右,可以重复多次。例如,进行跟腱牵张时,治疗师坐在患腿外侧,用手握住足跟,前臂置于脚掌,治疗师用上身的重力通过前臂将患者跟腱进行牵拉。
2、关节牵引:关节牵引可采用重量和滑轮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固定被牵张关节的近端肢体,牵拉带固定于小腿下端,牵引力向前,与胫骨垂直。牵引一般每次10~20分钟,可重复多次,重量以产生适度紧张感但无显著疼痛为度。也可采用自身重量牵引,如对于跟腱挛缩的患者采用扶助木站立,放松小腿,将重心移向患肢,引起跟腱紧张。牵引时,可在活动障碍的关节进行热疗,以有利于结缔组织弹力纤维的延伸,提高治疗效果。

三、耐力训练
儿童患者由于长期身体活动障碍,往往导致心肺功能失常和耐力运动能力降低,这是过去常常忽略而又十分重要的康复治疗方向,故应进行耐力训练,其一般采用步行、骑车、游泳、上肢训练等,运动时间10~15分钟,加上适当的准备活动和结束活动。由于小儿麻痹症患者肌肉瘫痪不规律,因此耐力训练的动作应尽量选择无瘫痪的肌肉,以避免瘫痪的肌肉过度训练。耐力训练的目标是提高全身耐力和心肺功能,因此应该以正常神经支配的肌肉训练为主。慢跑对小儿麻痹症患者不合适,因为运动损伤的机会比较高。同时,需要矫形器的患者一般不能跑步。
四、步行训练
患者下肢如果可以在支撑相稳定,摆动相无明显足下垂,便可进行步态训练,实现独立或辅助步行,可以使用矫形器、拐和助行器帮助患者步行。患者一般从站立位开始,练习重心转移、单腿站立、缓慢原地踏步,然后再练习行走,并尽量做到身体正直,支撑相和摆动相时间合理。
五、呼吸训练
部分患者有呼吸肌功能障碍,也有部分严重脊柱畸形的患者并发胸廓畸形,影响呼吸时肺部的收缩和扩张,导致呼吸功能障碍,这些障碍多为限制性呼吸功能障碍,故需进行呼吸肌训练、放松训练和胸廓牵张训练等重要的基础治疗。
六、医疗体操
包含肌肉和韧带牵拉、关节灵活训练,肌力训练等,用于改善肌力失平衡、关节活动障碍、脊柱侧弯畸形等,也常用于各种康复训练的准备和结束活动。小儿麻痹症患者的医疗体操强调动作缓慢持续,避免突然过分的牵伸动作和关节撞击性动作,以防治产生运动损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