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垂体腺瘤可以这样治疗

2015年05月14日 686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药物治疗

       1、肢端肥大症:约有60%患者肿瘤较大并具有侵袭性,完全切除较为困难。因此,对于无视力障碍者,有些神经内分泌医师推荐首选生长抑素,控制和改善肢端肥大症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或糖尿病等,但此观点尚存争议。有专家提倡在手术治疗后再辅以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亦有专家认为术前给予生长抑素治疗有可能提高手术疗效,但这一假想尚未被严格的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证实。治疗肢端肥大症的常用药物有3种:多巴胺激动剂、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受体阻断剂。这些药物本身并无消除肿瘤的作用,但却可以改善临床症状。

       2、库欣综合征:此类患者应用药物治疗不能降低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水平,也不能缩小肿瘤的体积,因此手术治疗为首选。如果手术治疗失败,则应考虑进行放射治疗。酮康唑作为抗真菌药物,具有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作用,在放射治疗之前给予酮康唑可有效控制皮质醇分泌,但此药物可对肝脏产生毒性。

       3、催乳素腺瘤:催乳素腺瘤的药物治疗首选口服多巴胺激动剂,如溴隐亭等。90%以上的患者通过治疗可使催乳素分泌减少及肿瘤缩小。对于药物疗效差、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或希望一次性治疗获效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应该强调的是,肿瘤较大或血清催乳素水平明显增高(>1000g/L)的患者,药物治疗很难使血清催乳素水平降至正常。对伴有视力减退的较大催乳素腺瘤患者应首先考虑缩小肿瘤体积,以缓解对视交叉的压迫,如果药物治疗2~4周仍未能改善患者视力障碍,则需要施行手术治疗。

       4、垂体功能低下:手术前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和甲状腺功能低下,降低手术及术后合并症的发生率。围手术期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多数患者在术前和术后均表现为生长激素缺乏,故也可通过胰岛素降血糖试验确定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因此,胰岛素降血糖试验适用于明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缺乏的诊断,可作为评价患者术后内分泌代谢平衡的指标。生长激素替代治疗对改善人体结构、肌肉力量、运动耐力、血脂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5、颅咽管瘤、Rathke囊肿以及其他浸润性疾病:这些疾病药物治疗无效,首选手术治疗,如果术后有明显的肿瘤残留或肿瘤复发则行放射治疗。由于此类病变常导致垂体功能低下,故术前应考虑激素替代治疗,这对降低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如果病变累及垂体柄或下丘脑则应警惕发生尿崩症的可能。

       6、促甲状腺激素腺瘤:手术前积极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给予β-受体阻滞剂拮抗分泌过度的甲状腺激素,可防止麻醉或术中出现心律失常。此外,手术前应用抗甲状腺激素亦可拮抗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生长抑素可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刺激激素(TSH)的分泌,缩小肿瘤体积。

二、外科治疗

       外科手术的目的是切除肿瘤、减轻占位效应、改善视力、降低激素分泌水平并保留垂体功能。实际上,手术治疗虽然可以有效地解除占位效应,但对于较大的病变尚需进一步药物治疗以控制激素水平并防止残余肿瘤的生长,大多数患者需要激素替代治疗以维持激素分泌水平的平衡。

三、垂体瘤的放射治疗

       肿瘤无法完全切除,放射治疗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放射治疗可以控制残存肿瘤生长,控制激素过度分泌。但放射治疗不具备药物治疗迅速降低激素分泌的作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