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严重骨盆骨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回顾

2018年12月17日 895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严重骨盆骨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回顾

天津市天津医院 陈旭天津医院矫形骨科陈旭

摘要:在过去的五十年对于控制骨盆骨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取得了进步。及时了解骨折的解剖特点存在威胁生命的大动脉血管出血,以便设计多种不同方法控制出血以及骨折的固定。在诊断和治疗低位泌尿系损伤方面的进步,对于大部分骨盆骨折伴有泌尿系损伤的患者维持尿路连续和性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最终切开复位以及骨折固定能够使大部分患者骨盆稳定以及无痛行走。今天的治疗原则是成功联合多种方法保证存活以及满意的功能水平,但是除外严重骨盆骨折患者。

关键词:骨盆,骨折,出血,固定,泌尿生殖系损伤

骨盆骨折是对人体及其严重的损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骨盆骨折治疗取得的重要进。确切说可能没有一种损伤的治疗能像骨盆骨折一样经历如此的曲折,然而在处理损伤方面,成功治疗骨盆骨折仍旧是最棘手的临床难题之一[1,2]。50年前,首先认识到腹膜后出血的重要性以及诊断和治疗的困难,主要的争议在于探查血肿,结扎下腹部动脉血管与积极液体复苏和输血的保守治疗相比,那种方法更具有相对优势。大量报道证明[3],通过探查骨盆血肿试图控制出血的直接手术,由于不能明确分离出出血点变得更为复杂,并且经常由于书中大出血导致死亡。试图直接结扎下腹壁动脉有相似的结果。Huittinen和Slatis尸体解剖研究证实骨盆出血通常来自松质骨内或者周围许多小到中等血管出血,,几乎不可能发现大血肿内的活动性出血[4]。另外,一些研究显示伴有腹膜后出血的骨盆骨折经常来自静脉属支,静置不要处理通常最终会停止出血,偶尔来自动脉的出血不会停止。通过这些观察,治疗伴有腹膜后血肿的骨盆骨折治疗原则已经形成:不要探查,寻求其他办法控制出血问题[5]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一种新的技术导致形成三种之来哦骨盆骨折出血的方法而无需切开骨盆血肿:充气抗休克衣(PASG)已经被多种骨盆带代替,骨盆外固定架,血管造影栓塞[6]。由于骨盆主要出血来自于许多小静脉以及松质骨,挤压或者加压的方法很有效。PASG用于达到这种作用,并且显示出明显疗效。由于骨盆外固定能够回复盆腔容量同时能固定骨折,也是一种有效方法,并且这种方法逐渐替代PASG。随后,许多尸体研究显示外固定在恢复盆腔容积方面的效果小于预先设想,以及如今PASG实际上已经被放弃的结果,外固定已经被暂时使用骨盆带代替(仅在最初复苏治疗阶段)。尽管这些方法对于静脉出血的患者很有效,但是对于动脉出血的患者包扎缠绕技术没有效果。对于盆腔动脉出血的患者,血管造影栓塞显得有效并且较小的并发症发生率。在很多创伤中心这种方法已被选为控制持续骨盆骨折出血的首选方法。血管造影栓塞成功的关键仍在于有任何时候能够完成这种手术的人员和设备,来处理持续活动性出血。最可拍的挑战仍旧在于经常需要控制不止一处同时出血。最近多种治疗方案已经使用术中血管造影,通过Retzius间隙进行腹膜外骨盆腹膜后手术填塞压迫以及多个出血点的血管造影栓塞来解决这个问题。不同治疗中心这些技术运用程度依赖于可以使用的资源,这种技术看起来仍旧是一种有效方法。

治疗骨盆骨折的另一项重要进展在于技术进步,允许对骨盆骨折进行精确复位和固定。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很明显,与长期牵引或者外固定相比,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取得明显较好的功能结果。最新技术包括使用经皮螺钉技术,减少骨盆后方入路的并发症。因此,处理骨盆骨折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及时处理其他威胁生命的损伤,降低由于骨盆骨折而致的畸形[7]。在下面的叙述中,关于治疗严重骨盆骨折我们将提供另外详细论述。

流行病学

在北美城市创伤中心接受的病人中约有10%的患者为骨盆骨折。报道显示这些患者的总体死亡率不同,但是在一方面是一致的:遭受这种损伤的患者中有小于1%的病人直接死于骨盆骨折。遭受严重复合伤伴有骨盆骨折的患者与骨盆骨折相关的死亡率小于15%.大部分骨盆骨折的患者受伤源于摩托车相撞所致的钝性挤压。自行车、摩托车相撞或者从高于15米的高处跌落时,由于重力转换使伤者更易遭受移位型骨盆骨折(相应增加骨盆骨折出血的风险)。一些重要的风险因素增加死亡和畸形风险,患者年龄增加骨盆骨折风险增加(至少一部分患者,由于骨质疏松);女性(可能由于盆骨和韧带对抗破裂的力量降低);挤压力量增加。一些汽车相撞的事件也会发生骨盆骨折。通常这些情况包括侧方挤压,尤其是与被撞汽车相比,碰撞汽车大而重,并且缺乏制动机制[9,10]

重要解剖要点

骨盆环是人体重要解剖结构,允许双足直立行走。三块骨组成此环(右侧髂骨,左侧髂骨以及骶背侧正中线),这三个结构由坚强韧带连接。髂骨由胚胎时期的髂骨,坐骨以及耻骨融合构成。骶骨是背侧中轴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髋臼(双侧髋关节连接的骨性复合结构)是骨盆的解剖部分,但是这些结构的骨折不在此讨论。重要神经、血管以及内脏结构在骨性盆腔以及骶骨内部。包括直肠,膀胱,髂血管,闭孔,股动脉以及静脉系统,女性内生殖器官,以及男性部分低位泌尿系统。脊髓运动,感觉以及自主神经的远端分支位于骶骨内部,通过骶前孔进入盆腔脏器间隙。由于髂内动静脉系统以及骶前静脉丛恰好位于连接骶骨和髂骨韧带前方,因此由于致使这些韧带的破裂的外力可以是这些血管遭受损伤,故而骨盆骨折会发生出血。运动和感觉神经由于靠近盆骨以及韧带结构容易遭受损伤,尤其是坐骨神经、股神经以及闭孔神经。在这些区域可以发现支配生殖器官的自主神经。因此,由于神经损伤发生发生行走疼痛,感觉异常,肌力降低以及性功能障碍,这些是骨盆骨折后长期功能障碍的原因。膀胱以及尿道接近骨盆环前方结构,耻骨骨折时容易损伤这些结构。

骨盆骨折分型

最常使用的骨盆骨折分型系统由Burgess[11]等制定修改和发表。这个系统依据估计的主要外力矢量方向(侧方挤压,前方挤压,垂直剪切以及混合外力)以及移位的程度对骨盆损伤分级。骨盆骨性结构的移位是由于骨折所致以及骨盆韧带断裂所致。通常导致骨盆出血的血管损伤易于发生于伴有较大程度移位的骨折分组中(可以通过骨盆正位以及CT成像来决定移位的程度)[12,13]。如Sarin[14]等所述由于很多分级高的患者并没有发生骨盆出血,因此这个骨折分型在预测每名患者出血风险方面受到限制。相反,约有50%的患者有明显骨盆动脉出 血在骨盆X线上显示为相对较小程度移位。对高能量损伤所致骨盆骨折,外科医生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要优先考虑,一个复合全面的治疗方法包括损伤机制评估,体格检查,反应严重持续性出血的生理指标数据以及影像学检查,这些对于伴有持续性出血的骨盆骨折是有必要的。

骨盆骨折患者的初级评估

如上所述,大部分骨盆骨折的患者只有轻微损伤.对于严重骨盆骨折风险的理解已经变的更加完善,资料显示出对于清醒,反应灵敏,能够配合完成体格检查的患者采用有选择性的影像检查方法。CT检查在发现骨盆骨折以及确定经常伴随骨盆骨折发生的多种潜在伴随损伤方面,表现为一种非常敏感的检查方法,并且在治疗这些患者过程中显得不可或缺。最新经验显示,运用快速多层螺旋CT扫描,能够迅速获得5-7mm层距从头到盆部的图像[15]。计算机辅助下对这些图像重建,能够提供高清晰的图像,指导制定手术治疗骨盆骨折以及相关损伤的治疗计划。对于来自欧洲创伤机构的患者分析资料,建议对于严重损伤的患者进行初步拯救时配合进行全身CT扫描,有助于提高生存率。这项建议对于伴有明显进行性出血的患者特别有用,对于骨盆骨折同时有出血点的患者,于在手术室治疗相比,在血管造影室的之治疗更为有效。依赖腹部创伤部位的超声声影会(FAST)导致患者生命终止在错误的地方。因此一个能够进行仔细临床诊断和理解影像资料的治疗机构应该支持这样的决定-将不稳定的患者送去进行CT扫描[16]
发现、治疗下尿道损伤

耻骨骨折的患者经常伴有下尿道损伤。Bjurlin[17]等最近发现,14000例骨盆骨折的患者中4%有膀胱损伤,2%有尿道损伤,并且男性发生这种损伤的风险是女性的两倍。通常由于腹侧向背侧传导的挤压暴力导致膀胱破裂或者来自侧方暴力致使耻骨断裂骨折端向内侧移位刺破膀胱。骑跨伤的力量造成大腿外展,这是造成会阴部损伤的重要因素。尿道损伤是骨盆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如果未经处理,会导致长期严重后遗症[18]。靠近耻骨支和前列腺上韧带的尿道阶段最脆弱,损伤经常发生在膜部和球部连接处。对这些患者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发现损伤的征象至关重要。体格检查应该寻找耻骨上疼痛和压痛,会阴部瘀斑、撕裂或者压痛,尿道口出血,直肠指检发现出血或者前列腺周围血肿。尿道损伤不仅仅限于男性患者!对于怀疑耻骨骨折的女性患者,有必要进行会阴部检查检测是否有尿道出血或者撕裂[19]。体格检查尽管很有价值,但不是万无一失。一部分存在尿道损伤的患者并没有阳性体征的发现。谨慎的做法是置入膀胱导尿管,如果感到有抵抗,有必要进行逆行尿路造影检查。尽管对于多发伤的患者最初通常进行CT检查,尿路造影是评估和分类尿道损伤较好手段[20]。即时的完整尿路显影尤其重要,因为经尿道插入膀胱输尿管可能会加重已经存在的损伤(致使部分撕裂变成完全横断)。在急救情形下,如果怀疑后尿道损伤,应该进行逆行性尿路造影。后尿道破裂可以通过尿道输尿管恢复尿道的连续性或者仅仅进行耻骨上置管膀胱引流进行紧急处理。如果选择后一种方法,尿道两断端间牵开的缺陷经常会形成疤痕和纤维化,阻止尿道和膀胱的排空。一旦纤维组织稳定,要进行后期尿道成形术。大多数情况下,通过会阴部入路一期完成此种手术。这种一期经会阴部尿路成形效果很好,在大多数进行这种手术的男性患者会重新建立一个完整的尿道。
    尽管耻骨上膀胱切开和延迟修复断裂的尿道是一种经典的手术方法,但是临床医生认为纤维组织的稳定需要花费几个月时间以及长期的耻骨上置管,会延迟或者妨碍骨盆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如果骨盆骨折的ORIF延迟或者不能进行,由于行走疼痛会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在最近的研究中Hadjizacharia[21]发现立即进行尿道内镜下修复的患者一般需要35天时间达到自主排尿,相比延迟修复的患者需要229天时间,并且明显减少纤维组织的形成。重要的是所有延迟治疗的患者需要正规的外科尿道成形术,相反进行早期内镜下尿道成形的患者只有两例仅仅需要门诊进行尿道扩张。

数据资料也显示男性患者早期恢复尿道连续以及女性患者早期修复尿道损伤,都能够改善长期的性功能[22]。考虑以上因素,首选早期,有效完整的诊断以及恢复尿道完整避免耻骨上置管引流。膀胱颈损伤常伴有尿道前列腺部得破裂,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这种损伤及其少见,如果早期没有明确诊断会引起慢性尿失禁,最近可以通过人工括约肌移植成功治疗[23,24]

自主排尿后或者置入Foley导尿管后出现明显尿血是膀胱损伤最常见的征象。充盈和排空后CT造影图像已经取代传统逆行膀胱造影用于诊断膀胱损伤。腹膜外膀胱损伤通常可以通过膀胱造瘘进行处理,除非患者由于其他原因要进行腹部探查,此时可以对发现的膀胱破裂直接缝合。腹膜内膀胱破裂需要进行腹部探查,缝合修复膀胱。已经报道有腹腔镜下膀胱修复,但是缺乏有效数据来分析此种手术的实际价值[25]
会阴部损伤和开放性骨盆骨折

开放性骨盆骨折是一个需要处理的麻烦问题。由于伴随的会阴部撕裂可能涉及肛门、直肠、阴道和尿道,并且直接与骨盆骨折部位相沟通,造成骨盆血肿早期减压以及出血或者污染骨盆血肿,因其毒血症和多器官衰竭。并且,骨折部位或骨盆血肿后期污染可能由于直肠或者阴道透壁性撕裂或者肠蠕动恢复后粪便漏出。仔细的直肠指检同时有选择乙状结肠镜检查(可以弯曲或者不能弯曲)通常会发现损伤的程度,能够评估感染和粪便污染的风险。阴道撕裂应该修复。肛门括约肌群应该恢复到接受的水平。严重的复合伤应该在手术室进行日常清创和压力灌注冲洗,直至包扎伤口敷料达到能够接受的程度。有必要进行转移性结肠造瘘防止发生毒血症并发症,如果有必要要在受伤后48小时内进行。伴有腹股沟部或者耻骨区域撕裂伤开放性骨盆骨折的患者有较低的风险发生粪便污染,通常这些部位没有必要进行结肠造瘘[26]

发现和处理骨盆骨折血肿

最具有挑战性的是骨盆骨折伴有出血性休克的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增加钝性暴力所致骨盆血肿出血的风险。严重骨盆骨折出血可鞥由于以下因素:盆腔富集丰富的动静脉通道,盆骨血供丰富,盆腔腹膜后组织压较低,在组织压上升至足以阻止出血前能够集聚大量的血液。由于盆腔内部髂内动脉分支断裂会出现威胁生命的出血。阴部内动脉分支通常是这些患者出血的原因。依据生理指标变化显示持续出血,骨盆平片上显示骨折类型以及伴随的严重损伤来发现出血证据确定进行治疗。暴力传导的过程造成骨盆血肿。这就需要外科医生面对一些潜在出血点能够做出迅速的评估[27-30]。不幸的是,在没有CT扫描或者手术探查情况下没有明确的方法来分析是否存在骨盆骨折出血。胸腔大容量出血通常可以通过胸部正位平片来确定或者排除。FAST超声检查是一种评估腹膜内出血迅速方法。如果FAST超声发现腹膜内液体,通常源自腹膜内出血。腹膜内膀胱破裂会导致假阳性结果,偶尔出血来自腹膜后血肿破裂。另外骨盆骨折相关的血肿是出血重要来源,可以通过血管造影给予处理。存在持续失血征象的患者(血压变化不稳定,心动过速与心动过缓交替间歇发生,血细胞压积<30%,动脉血ph<7.2并且对输血和输液治疗无效)并且fast超声检查存在阳性结果,腹部探查作为主要的干预措施。当腹部的出血点已经得到控制,手术中发现较大或者正在扩张的盆腔血肿,可以处理骨盆骨折出血。不幸的是,fast超声检查并不能排除腹腔出血,并且作为盆腔血肿的间接检查手段特异性较低。理想状态下,进行ct扫描检查能够发现所有出血点,并据此作出治疗计划。不幸的是,如前所述,在所有的医疗机构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会对复苏治疗有反应,允许以安全的方式进行ct扫描。如果患者不够稳定而不能进行ct扫描,并且fast超声检查显示阴性结果,必须推测可能存在盆腔出血并给予有效治疗< span="">[31]。随后,如果没有发现盆腔出血,或者盆腔出血得到控制有仍存在持续出血的征象,重新进行FAST超声检查。

处理骨盆出血的方法选择依据骨盆骨折的类型,不同医疗机构可供使用的医疗资源以及出血的速度。能够有效控制骨盆出血的方法包括:减少盆腔容量以及增加盆腔腹膜后组织压的措施,(C型骨盆夹,外固定器,加压装置)血管造影栓塞,盆腔网状填塞物。

严重的骨盆骨折出血来自静脉,骨块,撕裂动脉或者这几种结构兼有。大的盆腔动静脉损伤并不常见,但是偶尔也有发生,可以经血管内方法得到有效处理。更加典型的患者是遭受来自前方的挤压,垂直剪切,或者混合类型的骨盆骨折伴有一侧或者双侧的骶髂韧带复合体断裂。耻骨联合分离小于1-50px是限度。环绕骨盆从尾骨至两侧髂前上棘环绕床单使分离的耻骨联合重新靠近,可以减少盆腔容量,对于一大部分患者能够控制出血,C型骨盆夹和外固定能够长久达到这种效果。C型骨盆夹置于髂骨背侧,外固定置于髂骨前侧。这些装置得到创伤骨科医生支持存在差异。这些装置可以在急诊科使用,但是很多创伤骨科医生选择在手术室使用这些装置。这就需要将患者转移至手术室,但是这些装置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够控制出血,促使创伤骨科医生尝试其他方法减少盆腔容量。这些方法中最简单的办法是前面所述的床兜。尽管最近一种加压装置已经证明其价值,易于使用,患者移动时能够较少移位,有效减少盆腔容量。对于盆腔容量减少的满意反应是血压和心率稳定,酸中毒得到改善。如果这些装置固定30分钟-1小时后,没有发生上述反应,应该选择其他方法。骨盆加压的并发症是皮肤的压力损伤和骨折的过度矫正。在最初使用36小时后移除这些装置能够避免皮肤压力损伤或者周期观察皮肤情况。拍片随访可以显示是否存在过度矫正[32,33]

在大多数北美创伤中心,对于骨盆骨折快速出血或者对骨盆容量减少缺乏足够反应的患者首选血管造影栓塞方法。通过对比观察骨盆CT图像上造影剂漏出指导了解盆腔出血点的总体位置。血管造影证实有出血点的患者中小于75%的可以通过对比观察造影剂漏出发现。选择血管造影栓塞意味着要将患者转移至造影室。很多床上医生不会轻易做出这种选择,而是选择转移至手术室进行骨盆填塞,尽管这种方法也不是很诱人。关键是在处理过程中所有在创伤手术室可以使用的资源在造影室也能够使用。这些包括麻醉支持,迅速输血的设备和血液制品,监测装备以及外科医生在场。幸运的是,在很多医疗机构这个挑战已经是很小麻烦,装备造影室能够进行择期或者急诊手术的行动已经开始。如果证实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出血点,栓塞能够控制出血并且患者能够稳定下来。栓塞的并发症包括臀部肌肉的坏死(不经常发生),这会妨碍或者延迟ORIF。由于双侧髂内动脉栓塞导致直肠坏死是很少见的并发症。

当血管造影栓塞不能立刻进行,盆腔腹膜后网状填塞对于患者来说是另一种选择。这种方法在欧洲已经成功使用,在美国也有成功使用的报道。作者描述这种方法采取低位近中线位置进入Retzius间隙,牵开膀胱,将网状填塞物置于盆腔腹膜后的背侧和外出。下腹部脐下双侧或者单侧横切口也能够同样显露和到达盆腔腹膜后的背侧。已经报道采用腹膜后网状填塞作为血管造影栓塞的补充已经将骨盆骨折的死亡率从40%降至25%.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来自其他中心明确的临床经验,但是灵活,多学科方法治疗骨盆骨折出血已经显示能够降低由于骨盆骨折出血而致的死亡率。考虑到患者的病情不同以及不同医疗机构资源不同,外科医生从报道处理骨盆骨折出血的策略中选择最安全有效地方法,能够取得最好的结果。

骨盆骨折可靠的固定

严重的骨盆骨折通常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以在骨盆环的前方和后方恢复骨盆的稳定性。尤其对于骨盆环后部结构,早期可靠固定是受伤患者有效康复的关键,能够最大程度实现无痛行走和获得工作能力。移位不稳定骨盆骨折保守治疗远期结果不佳包括终生严重活动能力丧失。骨盆骨折固定技术的进步已经减少活动功能丧失的发生。

运用内外固定联合的方法进行早期积极骨折治疗已经成为治疗骨盆骨折的标准。尽可能快的采取多学科的方案控制出血和处理伴随的其他损伤是的大多数患者在受伤后24-72小时内都能准备接受骨盆骨折骨科固定。尽管尝试在受伤后24小时内进行可靠骨折固定变为标准,尤其是伴有股骨骨折患者,这种方案遭到质疑,由于骨盆骨折经常伴有多发伤。现在认为可靠固定的安全窗在受伤后6天-2周时间,此时系统炎症反应已经度过并且在限制复位的骨痂形成前。

稳定的骨盆骨折通常接受卧床休息的治疗直至能够容忍离床活动和伤侧负重行走。一旦确定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依据骨折的类型选择可靠的固定方法。直接骨盆环后部固定能够恢复骨盆的稳定性同时消除进一步前环固定的需要。由于前后挤压暴力所致骨盆前部骨折常涉及耻骨联合可以通过外固定架以合书的方式或者更加常用的钢板固定的方法进行复位和固定。大部分髂骨翼骨折伴有半骨盆不稳定需要钢板接骨,可以通过腹膜后入路或者侧方或者后方入路显露髂骨翼。骶髂关节脱位或者骶髂关节骨折需要复位半骨盆移位和纠正对位对线不良。这些脱位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钢板或者拉力螺钉固定[34]。双侧骶髂关节脱位和骶骨骨折可能需要清晰的显露和复位技术,采用张力带钢板固定,使用后侧重建钢板置于骨盆后外侧,将螺钉固定于双侧髂骨翼中,另外使用拉力螺钉固定骶髂关节。其他的后方固定方法包括骶骨棒,较大塑形钢板以及前方和后方联合内固定。

参考文献:

1. Baylis TB, Norris BL. Pelvic fractures and the general surgeon. Curr Surg. 2004;61:30–35.

2. Patterson FP, Morton KS. The cause of death in fractures of the pelvis:with a note on treatment by ligation of the hypogastric(internal iliac)artery. J Trauma. 1973;13:849–856.

3. Ravitch MM. Retroperitoneal hemorrhage. Med Times. 1970;98:175–177.

4. Huittinen VM, Slatis P. Postmortem angiography and dissection of the hypogastric artery in pelvic fractures. Surgery. 1973;73:454–462.

5. Flint LM Jr, Brown A, Richardson JD, Polk HC. Definitive control ofbleeding from severe pelvic fractures. Ann Surg. 1979;189:709–716.

6. Moreno C, Moore EE, Rosenberger A, Cleveland HC. Hemorrhage

associated with major pelvic fracture: a multispecialty challenge.J Trauma. 1986;26:987–994.

7. Morozumi J, Homma H, Ohta S, et al. Impact of mobile angiography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for controlling pelvic fracture hemorrhage with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J Trauma. 2010;68:90–95.

8. Miller JW, Stuart ME, Tytus JS, Hill LD, Beebe HG. Gluteal-artery aneurysm. A case report. J Bone Joint Surg Am. 1974;56:620–622.

9. Yuan KC, Hsu YP, Fang JF, Wong YC, Lin BC. Delayed hemorrhage

caused by coil migration after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in patient with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 a case report. J Trauma. 2009;66:267–270.

10. Demetriades D, Karaiskakis M, Toutouzas K, Alo K, Velmahos G,Chan L. Pelvic fractures: epidemiology and predictors of associated abdominal injuries and outcomes. J Am Coll Surg. 2002;195:1–10.

11. Burgess AR, Eastridge BJ, Young JW, et al. Pelvic ring disruptions:effective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treatment protocols. J Trauma.1990;30:848–856.

12. Cryer HM, Miller FB, Evers BM, Rouben LR, Seligson DL. Pelvic fracture classification: correlation with hemorrhage. J Trauma. 1988;28:973–980.

13. Eastridge BJ, Starr A, Minei JP, O’Keefe GE, Scalea TM. The importance of fracture pattern in guiding therapeutic decision-making in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shock and pelvic ring disruptions.J Trauma. 2002;53:446–450; discussion 450–451.

14. Sarin EL, Moore JB, Moore EE, et al. Pelvic fracture pattern does not always predict the need for urgent embolization. J Trauma. 2005;58:973–977.

15. Evers BM, Cryer HM, Miller FB. Pelvic fracture hemorrhage. Priorities in management. Arch Surg. 1989;124:422– 424.

16. Huber-Wagner S, Lefering R, Qvick LM, et al; Working Group on Polytrauma of the German Trauma Society. Effect of whole-body CT during trauma resuscitation on survival: 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re study. Lancet. 2009;373:1455–1461.

17. Bjurlin MA, Fantus RJ, Mellett MM, Goble SM. Genitourinary injuries in pelvic fractur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using the National Trauma Data Bank. J Trauma. 2009;67:1033–1039.

18. Chapple C, Barbagli G, Jordan G, et al. Consensus statement on urethral trauma. BJU Int. 2004;93:1195–1202.

19. McAninch JW. Traumatic injuries to the urethra. J Trauma. 1981;21:291–297.

20. Myers JB, McAninch JW. Management of posterior urethral disruption injuries. Nat Clin Pract Urol. 2009;6:154 –163.

21. Hadjizacharia P, Inaba K, Teixeira PG, Kokorowski P, Demetriades D,Best C. Evaluation of immediate endoscopic realignment as a treatment modality for traumatic urethral injuries. J Trauma. 2008;64:1443–1449; discussion 1449–1450.

22. Mouraviev VB, Coburn M, Santucci RA. The treatment of posterior urethral disruption associated with pelvic fractures: comparative experience of early realignment versus delayed urethroplasty. J Urol.2005;173:873– 876.

23. Mundy AR, Andrich DE. Pelvic fracture-related injuries of the bladder neck and prostate: their nature, cause and management. BJU Int.2010;105:1302–1308.

24. Croce MA, Magnotti LJ, Savage SA, Wood GW II, Fabian TC.

Emergent pelvic fixation in patients with exsanguinating pelvic fractures.J Am Coll Surg. 2007;204:935–939; discussion 940–942.

25. Ertel W, Keel M, Eid K, Platz A, Trentz O. Control of severe

hemorrhage using C-clamp and pelvic packing in multiply injured

patients with pelvic ring disruption. J Orthop Trauma. 2001;15:468–474.

26. To¨tterman A, Madsen JE, Skaga NO, Røise O.Extraperitoneal pelvic packing: a salvage procedure to control massive traumatic pelvic hemorrhage. J Trauma. 2007;62:843–852.

27. Cothren CC, Osborn PM, Moore EE, Morgan SJ, Johnson JL, Smith WR. Preperitonal pelvic packing for hemodynamically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 a paradigm shift. J Trauma. 2007;62:834–839; discussion 839–842.

28. Smith WR, Moore EE, Osborn P, et al. Retroperitoneal packing as a resuscitation technique for hemodynamically unstable patients with pelvic fractures: report of two representative cases and a description of technique. J Trauma. 2005;59:1510 –1514.

29. Papakostidis C, Kanakaris NK, Kontakis G, Giannoudis PV. Pelvic ring disruptions: treatment modalities and analysis of outcomes. Int Orthop. 2009;33:329–338.

30. Gruen GS, Leit ME, Gruen RJ, Garrison HG, Auble TE, Peitzman AB.Functional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pelvic ring fractures stabiliz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J Trauma. 1995;39:838–844; discussion 844–845.

31. Goldstein A, Phillips T, Sclafani SJ, et al. Early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the disrupted pelvic ring. J Trauma. 1986;26:325–333.

32. Browner BD, Cole JD, Graham JM, Bondurant FJ,Nunchuck-Burns

SK, Colter HB. Delayed posterior internal fixation of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 J Trauma. 1987;27:998–1006.

33. Pape HC, van Griensven M, Rice J, et al. Major secondary surgery in blunt trauma patients and perioperative cytokine liberation: determination of the clinical relevance of biochemical markers. J Trauma.2001;50:989 –1000.

34. Fulkerson EW, Egol KA. Timing issues in fracture management: a review of current concepts. Bull NYU Hosp Jt Dis. 2009;67:58–6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