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

2017年05月16日 1417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如果不及时医治,就会出现关节结构破坏与变形,严重的还会引起关节以外的脏损伤,比如血管炎、肺纤维化、贫血、脾功能亢进等,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

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原因有很多,通常与受凉、潮湿、劳累、精神创伤、营养不良、外伤等因素有关。调查显示,对1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统计,以寒冷(42%)和潮湿(27%)诱发者占绝大多数。此外,尚有感染(10%)和外伤(8%)及无明显诱因可查者(13%)。据人群调查显示,类风湿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与RF阳性患者有关。另外类风湿关节炎的形成与内分泌有一定关系。因本病多发生于女性,怀孕期间关节炎症状常减轻,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本病等,认为内分泌因素和类风湿关节炎似有一定关系。

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

女性好发,发病率为男性的2~3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发年龄为40~60岁。

(1)晨僵早晨起床时关节活动不灵活的主观感觉,它是关节炎症的一种非特异表现,其持续时间与炎症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2)关节受累的表现①多关节受累呈对称性多关节炎(常≥5个关节)。易受累的关节有手、足、腕、踝及颞颌关节等,其他还可有肘、肩、颈椎、髋、膝关节等。②关节畸形③其他可有正中神经/胫后神经受压引起的腕管∕跗管综合征,膝关节腔积液挤入关节后侧形成腘窝囊肿(Baker囊肿),颈椎受累(第2、3颈椎多见)可有颈部疼痛、颈部无力及难以保持其正常位置,寰枢关节半脱位,相应有脊髓受压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图2-3-1  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常见的手指关节畸形改变 

(3)关节外表现①一般表现可有发热、类风湿结节、类风湿血管炎及淋巴结肿大。②心脏受累可有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外膜、心肌及瓣膜的结节、心肌炎、冠状动脉炎、主动脉炎、传导障碍,慢性心内膜炎及心瓣膜纤维化等表现。③呼吸系统受累可有胸膜炎、胸腔积液、肺动脉炎、间质性肺疾病、结节性肺病等。④肾脏表现主要有原发性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肾脏淀粉样变和继发于药物治疗(金制剂、青霉胺及NSAIDs)的肾损害。⑤神经系统除周围神经受压的症状外,还可诱发神经疾病、脊髓病、外周神经病、继发于血管炎的缺血性神经病、肌肥大及药物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⑥贫血是RA最常见的关节外表现⑦消化系统可因RA血管炎、并发症或药物治疗所致。⑧眼幼年患者可有葡萄膜炎,成人可有巩膜炎。

(6)成人Still病(AOSD)以高热、关节炎、皮疹等的急性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的一种少见的RA类型。

(7)老年发病的RA常>65岁起病,性别差异小,多呈急性发病,发展较快(部分以OA为最初表现,几年后出现典型的RA表现)。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

方案应个体化,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类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免疫抑制剂、免疫和生物制剂及植物药等。

(1)非甾类抗炎药有抗炎、止痛、解热作用,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最为常用的药物,适用于活动期等各个时期的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双氯芬酸、萘丁美酮、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

(2)抗风湿药(DMARDs)又被称为二线药物或慢作用抗风湿药物。常用的有甲氨蝶呤,口服或静注;柳氮磺吡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以及羟氯喹、来氟米特、环孢素、金诺芬、白芍总苷等。

(3)云克即锝[99Tc]亚甲基二磷酸盐注射液,是一种非激发状态的同位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缓解症状的起效快,不良反应较小。静脉用药,10天为一疗程。

(4)糖皮质激素激素不作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物。但在下述四种情况可选用激素:①伴随类风湿血管炎包括多发性单神经炎、类风湿肺及浆膜炎、虹膜炎等。②过渡治疗在重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用小量激素快速缓解病情,一旦病情控制,应首先减少或缓慢停用激素。③经正规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加用小剂量激素。④局部应用如关节腔内注射可有效缓解关节的炎症。总原则为短期小剂量(10mg/d以下)应用。

(5)生物制剂目前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上,已经有几种生物制剂被批准上市,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尤其在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植物药目前,已有多种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植物药,如雷公藤、白芍总甙、青藤碱等。部分药物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作用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4.免疫净化 目前常用的免疫净化疗法包括血浆置换、免疫吸附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去除术。被置换的病理性成分可以是淋巴细胞、粒细胞、免疫球蛋白或血浆等。

5.功能锻炼  必须强调,功能锻炼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得以恢复及维持的重要方法。一般说来,在关节肿痛明显的急性期,应适当限制关节活动。但是,一旦肿痛改善,应在不增加患者痛苦的前提下进行功能活动。对无明显关节肿痛,但伴有可逆性关节活动受限者,应鼓励其进行正规的功能锻炼。在有条件的医院,应在风湿病专科及康复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6.外科治疗

经内科治疗不能控制及严重关节功能障碍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科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需要改善关节功能,可以行膝关节(图2-3-2),髋关节,肘关节(图2-3-3),踝关节置换术,通过关节置换术,可以大大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改善晚期生活质量。

图2-3-2 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置换术后

图2-3-3 肘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僵硬肘关节置换术后

 

 张波  医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骨科医院人工关节中心主治医师 ,从事骨与关节疾病诊疗13余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后相继取得同济医科大学骨外科专业医学硕士,医学博学位,2014年被医院派往美国西奈山医学院附属关节中心进修学习半年,主攻髋膝关节置换与翻修,回国之后继续从事骨与关节疾病的诊疗工作,在股骨头坏死,髋膝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尤其髋膝关节置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担任SICOT中国部数字骨科学会湖北省工作委员会学术秘书,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循环与骨坏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骨坏死修复工作委员会委员。主持承担股骨头坏死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一项参与骨坏死国家课题研究5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SCI论文3篇,参加编写学术专著3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