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我的中西医结合消化之路

2017年02月19日 7771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88年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真的快三十年了,当初选择了“医道”,走到今天,也算小有成就,也体会到“医道”,首先是道路,更多的是道理,正所谓这就需要悟性了,也可以叫“悟道”。回头理一理,其实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正是中西医结合消化之路。
懵懵懂懂,一头扎到“乡下”
一直引以为荣的是大学五年,各科平均成绩93.5,全年级第一名,毕业双向选择,在中医药大学、省中医院、中医研究所三者之间懵懵懂懂的选择了“江苏省中医研究所”,当时在汉中路省中医院院内,事业单位,也算“铁饭碗”。记得当时特别骄傲的是我们比省中医院的同学多了一个和省委领导一样的公费医疗证。为什么说“懵懵懂懂”的,说真的,当时刚出校门,就希望能留在南京,至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选择的单位又怎么样?不知道。所以,二年后单位搬迁到迈皋桥,当时就是“乡下”,单位周围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倒是有很多正儿八经的农田。尽管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的,听着青蛙叫(医院围墙外有一水塘),守住单位当时引以为荣的70几亩地,憧憬未来,倒也少了许多烦躁。记得那是90年,也就是从那时起,定了消化科,一名中医,开始学习胃镜和肠镜。
磕磕碰碰,差点去“卖了药”
可能也就是学习胃镜和肠镜的新鲜劲,开始才没觉得那么无聊。其实那时真可谓举步维艰、惨淡经营。一个上午做三、五个胃镜,一个月做二、三个肠镜。也就是因为病人少,老师不急不躁、耐心的手把手的教,加上还算动手能力强、又有点悟性的我,胃镜、肠镜都很快上手了。一年后,领导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同学中我首先被安排进修。因为基础好,92年去西医院进修,被一起进修的医生戏称我是进修生中的“研究生”,因为你一动手“行家就知道有没有”,所以那时候让我做的胃镜,一般都是其他进修生挑剩下的,比较难做的,比如老人、小孩什么的。我第一个做的孩子只有8岁。还有就是肠镜,那时进修医生一般是不给碰肠镜的,但很荣幸的是我获得了单独做肠镜的优待,因为有一次他们做肠镜的医生病了,而肠镜又预约了病人,结果我救了场。一年西药院消化科进修,实实在在的像一个住院医师(现在进修生不可想象的待遇)在那儿学习了一年,跟他们本院的医生同样管理一组病人,真的一点没有输给他们。由于当时在那里留下很好的印象,以至于后来他们那里调去一位和我同姓的科主任,他们还以为是我。其实不可能是我,中医出生的我,怎么可能去西医院消化科当主任?93年回到单位。路,还是那条小路,周围农田的蔬菜长得还是那么茁壮(肯定比现在绿色环保),尽管门诊还是那么惨淡经营,记得当时日门诊量全院100多号,我们消化科一天看到十五个病人就已经欢天喜地了。但我们有了病房。医疗业务清淡依旧,但我有一样没有丢下,就是中医没丢下,那时就坚持给病人开中药汤药治疗,慢慢积累经验,我现在一些二十几年的“老粉丝”就是那个时候开始跟着我的。记得那时的院长就对我刮目相看,因为我们科里的一位老主任病人还没我多。还有一点没落后,就是结婚生孩子没落后。可能因为那时比较闲,单位又有不成文的规定,如果考研究生就必须辞职,所以也没有打算考研。所以93年我孩子已经三岁了,蜗居在“抢来”的一个10平米半地下室过渡房里。有种“安居乐业”的感觉的同时,可怜的工资和几十元奖金开始捉襟见肘。记得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周围厂矿企业的员工工资也远远高于我们这些大学生。需要钱,所以尽管表面上还是踏踏实实的工作,心里真是挖空心思的想赚钱。也就在那时,周末往老家贩过小百货,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尽管一次只能挣个三、五百的,但对当时的我,已经非常有诱惑了。还做了安利,南京第一批做安利的就有我,一年拉了五个人,最后觉得实在不适合我,年底把产品退了,拿回了那时可是不少的一笔钱——700元加盟费。后来还抄了股,看别人赚钱,眼红啊!但没钱、又怕亏钱,哪能在股市挣钱啊!不甘心,又想去“做药”,也就是医药代表,那时据说他们一年最少也能挣4万元,对我太有吸引力了。正好有同学引进,面试过了,最后因为需要先辞职,考虑来之不易的“安居乐业”,最终没去。最近遇到已经是公司老总的同学(很是有钱),笑着说“我的大专家啊,多亏你当时没下海,不然就少了个好医生了。你看我现在快退了,一文不值。你会越来越吃香啊!”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