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急诊分级制度——让急诊真正“急起来”

2016年11月07日 409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急诊分级制度,即依照病情轻重缓急对急诊病人实施分类救治,这是国际通行的惯例。而在我国医院的急诊科,多年来一直沿用"先来后到"的次序诊疗,导致急诊室人满为患,急诊总是“急不起来”。
      11月1日,沪上医院开始全面实施急诊分级制度。早前,据上海市卫计委通知,《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11月1日起实行,上海将全面施行急诊分级制度,急救预检的人员配置和急诊就医流程的改造完善。
      这就是说,以后哪怕是救护车送来的病人,也未必可以优先就诊,必须由预检医生进行检查,根据病情来判定。
      有多少人是真正的急诊病人上海瑞金医院急诊部主任高卫益表示,据统计,到我们院急诊来看病的,真正符合急诊指针的病人,保守估计不超过50%。而救护车送来的病人中,需要进抢救室的病人不足20%。这些并不“太着急”的人,占用了抢救资源,医院和医生又不能拒诊,而真正危重的病人可能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快速有效地治疗。
        严格实施急诊分诊制度,能最大效率地使用急诊资源,优先抢救病危患者,发挥急诊科真正的作用。不过,有网友担心,负责分级的医生承担着较大的风险,患者家属有异议怎么办?是不是容易产生纠纷?如何合理安排患者就诊据看看新闻网报道,一些医院对电子叫号系统进行了改进,根据病人病情程度发放不同颜色的挂号单,病情紧急的,挂号系统会将他们自动设置在优先就诊序列。系统优化也减轻了接诊医生的负担,不用再花时间向其他患者和家属解释,避免了纠纷。国外也是尝试各种方法,据悉,意大利医院使用“四色袖标法”为患者进行分类,按病情严重程度给患者戴红、黄、绿、白四种颜色的袖标。红色代表“紧急病情”,黄色代表“病情危险”,绿色代表可“暂缓处理”,白色代表“不紧急”。对于那些病情“不紧急”却来急诊室看病的患者,不仅候诊的时间长,而且需要支付高额的诊费。急诊分诊,考验的是分诊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在第一时间快速判断出急诊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非常考验分诊人员的能力,特别是对于某些看起来不是很重,但是有急剧恶化风险的病患。为避免患者在候诊过程中突发意外,分诊人员在患者候诊期间,还需时时关注,对患者进行重新评估分级。国外已经制定了比较成熟的急诊分诊标准,以指导急诊科医护人员分诊,希望我国分诊标准能进一步发展并完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