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结肠息肉切除后,如何复查?

2017年08月28日 1462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结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如果我们肠道内长了息肉,绝大多数都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需要重视的是:我国2015年新发大肠癌患者竟有37万人之多,其中19万人死于大肠癌。所以,预防大肠癌,我们需从其前身——结肠息肉开始!


结肠息肉通常不会引起症状,所以有息肉的人毫无知觉,直到结肠镜检查或其他检查的时候发现。如果息肉还没发展到癌就给予切除,很多肠癌可以得到预防。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肠息肉和肠癌)的专业医生叫做胃肠科医生。因为肠癌是发达国家排名第二的致死肿瘤,所以对人群进行筛查,早期发现肠息肉或肠癌非常重要。


哪些息肉容易癌变


做肠镜发现息肉后我们最关心是哪些息肉容易癌变,自己该如何判断呢?


一般来说癌变的风险大不大与息肉的大小、个数还有病理类型有关。


结肠息肉是一个内镜下的诊断,在没有病理诊断前通称为息肉。医生通过其形态、大小判断其良恶性质。例如,像瓜一样带蒂的、个头小的一般是良性息肉,小于2cm的可以直接在内镜下切除。


如果是那种基底宽,个头大的息肉则恶性或变为恶性的可能性就更大。息肉个头越大越容易癌变,其中息肉超过2cm癌变率将近40%,有时候甚至需要手术切除,而不是单纯的内镜切除。遇到怀疑息肉已经恶变或者直径>2cm的情况,医生一般会先取活检,待诊断明确后做相应处理。


当然医生肉眼判断是经验性的诊断,良恶性的金标准还是要通过显微镜下的病理诊断。病理学上息肉可以又分为很多种,例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腺瘤性息肉等,甚至是癌。


息肉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其中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具体又可以分为三类:


1、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在 5%左右。


2、绒毛状腺瘤,癌变率较高,在20%左右,如果不典型增生程度严重,则有可能是原位癌。


3、混合型腺瘤,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总之,如果腺瘤性息肉的体积越大、基底越宽、绒毛成分越多及不典型增生程度越重,其癌变率越高。这与大肠癌的演化过程相一致: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


切除了也要复查


现在肠镜下切除息肉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息肉切除的方法很多,例如氩气刀烧灼术、圈套勒除术、注射生理盐水高频电切术等等,这些高科技都很先进可以将息肉完整切除,但无论哪种技术,均不能保证息肉不再复发。


可以这么理解,导致肠道长息肉的原因或环境没有改变,那么这片“土壤”还是容易滋生息肉的。所以如果肠镜检查曾经发现有息肉的朋友要注意复查,尤其是息肉数目较多、腺瘤性息肉的朋友,包括有大肠癌高危风险、父母有息肉病史的朋友也应主动行肠镜检查。


该如何复查


既然息肉有复发和癌变的特性,故发现或处理息肉后,复查是必须的,复查随访时间根据息肉的危险程度或听从医生的治疗方案来决定。


一般来说高风险的患者应在1年内复查;低风险的患者根据医生建议在1-3年内复查,例如无蒂锯齿状息肉或者大于1cm的应在3年内复查;小于1cm的无蒂无异型增生的息肉也可以在5年内复查。


另外,结肠息肉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虽然不是肠息肉病患者的子女一定会患病,但病人子女患息肉的概率比常人更大,这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从50岁起(如有危险因素可更早)开始做结肠镜,是唯一可以发现大多数息肉的方法。乙状结肠镜只检查左半结肠的最后一段,不是检查息肉或肠癌的完整检查。息肉只有在引起出血的时候才可以通过粪便潜血检查发现。


结肠息肉的发生与饮食密切相关,特别是近年来肠息肉年轻化,更是与不健康的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大鱼大肉、果蔬不足)的饮食结构关系密切,在因此复查期间也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降低息肉发生的可能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