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断肢再植

2019年08月09日 801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近日,我院接诊了这样一例病人。他的环指末节断开,断端边缘不规则,损伤相对比较严重。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是直接放弃离断的指节直接把伤口闭合还是把断掉的指节再接回去呢?

我们的医生和患者都面临着一个抉择。把末节的断指接回去手术时间比较长,损伤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手术很复杂而且手术之后仍存在坏死的风险,需要住院观察时间长,给病人和医生带来的压力都比较大,一旦坏死还是要截掉手指。而放弃指节直接关闭伤口,手术时间要不了半个小时,但是会病人的手指长度会缩短,减少远端指节的长度。



考虑到患者年龄不大,受伤时间也不长,经过反复的商量,我们的医生和患者达成一致,还是决定保一保,尝试一下。

很快,术前的一系列检查做完,患者便被送进手术室,打好麻醉,开始手术。





医生先给患者打好了止血带,减少患者的伤口出血。然后开始边清洁伤口,边寻找患者被切断的动脉和神经,找到后先保护起来。因为动脉影响到了手指的供血,如果手术过程中再被损伤,那手术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而神经则影响到手指感觉的恢复,如果破坏严重,就算血管接通,断指能存活,之后也会是麻木而没有正常感觉的。

找到血管和神经之后,确定手术可以顺利的继续进行,便可以先用一根钢针(医生们称之为克氏针)把断掉的骨头重新连接起来固定好,通过X光,我们可以确定骨头的位置和钢针的位置正确,之后,便到了整个手术最重要的阶段——把断掉的血管和神经再接起来。

电线断了、水管漏了我们都可以很容易的换一根,但是血管和神经断了却没法更换,或者说极难替换,但是我们可以用针线像缝衣服一样把血管再接好。但是,接血管的难度完全不是缝衣服可以相比的,因为我们的血管可能还没有缝衣针粗,医生需要在显微镜下,借助特殊的手术器械,用比牛毛更细的针线细致的接好血管。这是技术活,要求非常高,需要医生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掌握。如果针缝的少了,血还会顺着断端流出来;如果血管对接的不够好,则容易出现血栓,堵住血管,导致手指坏死。每接好了一根动脉,还需要接上静脉,这样流入断指的血才能流出去,否则血都堵在断指里,也会引起坏死。



血管接好之后,尝试性的放开之前被关闭的动脉,血流通畅,同时吻合口也没有漏口。医生便放心的进行下一步,把神经也接上。当断指重新恢复血色,手术也基本算是成功了。但其实,到这里治疗才进行到一半。





手术结束后,病人被送进病房进行后续治疗。一方面需要24小时严密观察再植手指的循环情况,另一方面,每天还需要使用几种药物辅助治疗,降低手指坏死的风险。

患者运气还算不错,经过术后的观察,断指再植后恢复情况稳定,只要不出现感染等情况,再经过几周治疗就能康复了。





这样的场景在我们医院的骨科急诊室里其实经常能见到,比断指更为复杂的断掌、断肢也都可以通过类似的手术得到康复。

这样的手术在今天大家已经习以为常。1963年,当时在我院工作的陈中伟教授成功地再植了1例完全离断的右手手腕,震惊世界。从那是开始,手术技术、术后监测技术及用药等方面研究不断进步,显微镜及手术器械也更新换代,断肢、断指再植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到今天,断肢、断指再植已经变成显微外科医生的常规手术,医生们已经在向吻合0.2mm的血管进行努力。

当然,手术技术的革新并不意味着一切的断肢都能再植成功,手术的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强大的医疗团队,这对患者本身的要求其实也是很苛刻的。

因此,如果发现了断指、断肢的伤者,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再植成功的以切割伤居多,而碾压伤、绞伤往往很难再植成功,后两种损伤较重,大量的组织已被破坏,而这些被破坏的组织又会释放出大量的炎症因子等对正常组织有损害的物质,造成组织坏死,进而导致再植手术的失败。第二,离断的肢体或手指的时间和保存方式与手术的成功息息相关。一般来说,在常温下(20℃),离体的肢体可以保存6-7个小时,超过10-20小时则往往会出现不可逆的坏死。当然,低温干燥的环境下肢体保存时间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延长。

做到了对断肢的良好保存,及时地把伤者送往医院,剩下的工作就可以全部交给专业的医生去解决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