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名中医刘志龙教授:手把手教你用"桂枝汤"与"桂枝加葛根汤

2018年07月17日 1066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名中医刘志龙教授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医工作室黎崇裕

岭南经方大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桂枝汤

【医案举例】

马某,男,77岁,

2013年5月10日一诊,

几年来鼻腔干燥,唯于吃饭时流清涕且无法制止,近两个月来体重有所减轻,大便秘结,小便色黄,有前列腺炎病史,夜尿4--5次,无汗出,舌质淡苔薄黄,脉弦。

分析:

辩证为营卫不和所致津液失调,方用桂枝汤加味:

用药:

桂枝12克,白芍12克,

炙甘草6克,生姜6克,

大枣15克,玄参15克,

生地12克,麦冬12克,

4剂

2013年5月14日二诊,

病人欣喜复诊,诉流鼻涕症状已缓解七成,鼻干燥已不明显,大便正常偏干,舌淡苔薄黄,脉弦细。考虑脾阳不足,推动无力,去生地、麦冬,加厚朴10克,枳实10克,肉苁蓉20克。

辛某,男、1975年 3月2日生。

2010年 2月 19日就诊,

主诉;一周以来,睡不好,似睡非睡,后头冷痛几年,波及整个头顶头皮,一出汗可缓解,二便正常。舌色淡,苔白中腻,舌有裂纹,右脉沉弦紧细,左脉虚,至数缓。

桂枝15克,白芍12克,

炙甘草9克,大枣6只,

生姜4片  

四剂

前药后,证状失。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方歌】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方解】桂枝汤是伤寒第一方,为群方之祖,是经方派的代表方剂。

桂枝汤药味很少,但组方严谨。

方中桂枝与芍药是主药部分,桂枝辛温通阳,芍药酸寒敛阴,两者配伍能调和营卫。

再增生姜、甘草、红枣建中焦之药,具有开胃健脾、增进食欲的作用。 因而桂枝汤具有调和脾胃之功,以达滋化源、调气血、和阴阳、调营卫的作用。

【方证要点】

1、外感风寒表虚证:

以发热、头痛、自汗、恶风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自汗恶风、身痛、鼻塞流清涕,或鼻鸣干呕,或寒热往来,或下利、盗汗;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弱、浮虚、浮数。

2、常用于:感冒、低热、伤寒、结核、胃肠病、足跟痛、胸腹痛、偏头痛、神经衰弱、神经痛、腹痛、脑后生疮、目盲、过敏性鼻炎、通身寒冷、自汗、盗汗、虚疟、虚痢、妊娠恶阻、产后病、阳痿、遗精、风湿病、皮肤瘙痒、多形红斑、冻疮、寻麻疹、小儿腮肿、小儿角弓反张、手足抽掣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3、体质要求:体型消瘦,肌肉不发达。皮肤湿润比较细腻,少光泽。腹壁薄而无力,但按之表皮较硬,腹直肌紧张。

舌质淡红或暗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脉象以虚缓为多见。

容易出冷汗,汗后不舒服;容易有悸动感;容易头昏晕厥;体力低下,容易疲劳,耐力差;容易腹痛,并呈阵发性;容易失眠、多梦;对寒冷、疼痛敏感。

易患心功能不全、低血压、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营养不良等疾病。

4、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以防恋邪伤正。

5、本方还必须重视给药方法及药后护理:

(1)药后啜粥:服药须臾,啜热稀粥一碗,一则借谷气,以充汗源;一则借热气,鼓舞卫气,使汗出表和,祛邪而不伤正。

(2)温覆微汗:服药啜粥之后,盖被保温,取遍身微似有汗为佳,切禁大汗淋漓。

(3)见效停药:如一服汗出病愈,即应停服后药。此乃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

6、黄煌教授认为:桂枝汤是古代的补益剂,凡是经过寒冷、饥饿、极度疲劳、精神紧张以后,患者出现自汗、心悸、腹痛、脉弱等情况下,均可使用。

张仲景的时代是兵荒马乱的年代,从战场上下来的士兵,疲于奔命的难民,就是桂枝汤的最佳适应者。经过大量的出汗,已经多日无法正常进食和休息, 成天处在极度惊恐之中,可能是风餐露宿、饥寒交迫,这样的人必定形容憔悴,消瘦。

强烈的惊恐导致心动悸、烘热或出冷汗,饥饿导致干呕、腹部阵阵的隐痛,反复的出汗使得全身肌肉酸痛,寒冷的刺激又使鼻流清涕、关节痛、恶风。

这就是桂枝汤证。桂枝汤中药物都是食物中药。甘草、生姜、大枣、桂枝、芍药,就像今天的酸辣汤。先喝一碗,然后喝上热气腾腾的糜粥,盖上被子,好好睡一觉。病人自然会微微出汗,一觉醒后,许多症状必然减轻或消失。这就是桂枝汤的魅力。

桂枝汤不是发汗剂,病人服药以后的汗出,是机体各种调节功能恢复的标志,中医的话说,是那热粥的“谷气”加上患者的“胃气”交融的结果,是“营卫之气和谐”的结果,是体内阴阳平衡的结果。

7、凡病不外阴阳失调,其治疗法则总是“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合乎这一法度和原则,加减可通治内外妇儿各种疾病,故而经方家临床起手就是桂枝汤加减乃常有之事。

8、民间名医唐医易先生认为《伤寒》书中所载,首推桂枝汤为首而治风,次述麻黄汤治寒、白虎汤治暑、五苓散治湿、炙甘草汤治燥、大小承气治火,此为六气之风、寒、暑、湿、燥、火。并且认为《伤寒》实为六气统治之书。

【类似方证鉴别】

桂枝汤在汤液经中为小阳旦汤,小柴胡汤在汤液经中为大阴旦汤去芍药,两者乃为一阴一阳之对等方。“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等汤”,临床见干呕,低热,头汗出,疲乏等症状两者都有使用可能,但桂枝汤病机是血虚有热,有表证;而小柴胡汤病机是血虚下厥,孤阳上亢,绝无表证。都可以治疗头痛、发热、恶寒;桂枝汤证是风寒表虚证,有汗,脉缓;而麻黄汤证是风寒表实证,无汗,脉浮紧。

都可以治疗发热、汗出。

桂枝汤证是寒郁于表,导致营卫不和而致发热汗出,故见恶风寒,脉浮缓之象;而白虎汤证是阳明热盛而致发热汗出,故有烦热、口燥、渴饮不止、脉洪大等里热之状。

桂枝加葛根汤

【医案举例】

刘某,男,41岁。

患病已三月,项背强紧,顾盼俯仰不能自如,自汗出而恶风。

问其大便则称稀搪,每日二三次,伴有脱肛与后重等症。切其脉浮,视其舌苔白润。辨为桂枝加葛根汤证,其大便溏薄,肛肠下坠后重,则为阳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为“太阳阳明合病”。

处方:

桂枝15克,白芍15克,

葛根16克,生姜12克,

炙甘草l0克,大枣12枚。

服药后,不须啜粥,

连服7剂,诸症霍然。

张某,男,32岁2012-10-13就诊。

体型壮实,睡眠不佳多年,多梦,心烦,肩膀酸痛,平素疲劳乏力,易出汗,不怕冷,大小便正常,胃纳可。

舌淡红苔薄白有齿痕,左脉弦略数略沉,右脉沉细。

桂枝10克,白芍10克,

炙甘草10克,生姜3片,

大红枣5枚,葛根20克,

生黄芪30克,当归30克,

酸枣仁20克,川芎10克,

知母6克,茯苓10克,

牡蛎30克,淮小麦30克,

何首乌10克。          

5剂    

此例老失眠患者效果是最佳的,患者服用第三剂的时候回访说服用此方后比较好睡,嘱咐其把用药用完,可以再用五剂,因为有肩膀酸痛,易出汗,则加桂枝加葛根汤,何首乌功能主治:养血滋阴;主血虚头昏目眩;失眠等;

《重庆堂随笔》:“何首乌,内调气血,外散疮痈、功近当归,亦是血中气药。第当归香窜,主血分风寒之病,首乌不香,主血分风热之疾为异耳”。.

《本草正义》:“首乌,专入肝肾,补养真阴。且味固甚厚.......具有阴阳平秘作用,非如地黄之偏于阴凝可比。”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神经衰弱,慢性肝炎。”因为左脉弦略数略沉则加酸枣仁汤养血安神,清热除烦。加淮小麦是甘麦大枣汤意调整阴阳,且有疏肝养肝之意。

【组成】

葛根12g 白芍6g

生姜3片炙甘草6g  

大枣6枚桂枝6g

【方歌】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经。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方解】桂枝加葛根汤证是外感风寒所致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于濡养,所以项背强几几。

但有汗出恶风,是素体血虚。所以用桂枝汤减桂枝和白芍的用量,加葛根,取其解肌发表,生津舒筋之功。

【方证要点】

1、太阳柔痉证:以发热、汗出、恶风、项背肌肉强急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项背拘急不利、汗出、口淡不渴、小便清;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弱。

2、常用于感冒、项背部神经痛、头项僵痛、肩酸痛、落枕、颈椎病、睑下垂、痢疾初起、猩红热、胃痛、周围型面神经麻痹、僵人综合征等属于营卫不和,但经脉郁滞较突出者。

3、“几几”的“几”所指的病位在人身后背至头。所指的动作如麻雀啄食,边啄食,边抬头望望四周,连啄连望,其头颈俯仰之象,恰似其征。

4、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以防恋邪伤正。

【疑似方证鉴别】

两者都是太阳经输不利,但桂枝加葛根汤证是表虚证,葛根汤是表实证,其区别在于一汗出恶风,一无汗恶风。

桂枝加葛根汤是风寒客于太阳经输所致津液运行不畅,而见脉浮;栝楼桂枝汤是邪阻经脉营卫运行不利及津液不足筋脉失养,而见脉沉迟。

【桂枝汤原文】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25)

6、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扞,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7、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8、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9、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10、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11、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12、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以桂枝汤小和之。(387)

13、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金匮要略》第十七篇)

14、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篇)

【桂枝加葛根汤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