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麻醉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01

2018年12月22日 875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由于患者提及到手术后认知功能的改变,国外学者Bedford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研究,观察251例老年患者在手术后认知功能的改变,发现有7%的患者经历了严重的智力下降。该研究引发了之后大量学者对术后认知功能的研究,并提出了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cognitivedysfunction,POCD)这一概念,由于其发生原因复杂多样,发病机制不清,且一旦发生,会对患者和家庭产生巨大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尤其是麻醉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更是渐渐被人们重视。
1分类与发病率
按照《北美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对认知障碍的分类,POCD属于轻度神经认知障碍,不属于谵妄、痴呆、遗忘障碍等临床类型,POCD表现多样,临床表现轻度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患者记忆力的减退。中重度则可出现记忆损害,丧失判断和语言概括能力及人格改变等。由于受到患者自身因素、判定标准、术后检测时点及检测方式的差异,不同研究POCD的发生率的差异较大。Newman等人在对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的研究中发现,在离院时有53%的患者存在认知水平的下降,到术后6个月该比例仍为24%。对于术前已存在神经功能不全的患者,在经历手术打击后,有30%~80%会出现精神错乱,其中有30%~40%和10%~15%的患者分别会出现早期和远期的POCD。相对于心脏手术之后的高发生率,成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POCD的发生率在7%~26%。
2麻醉相关影响因素
2.1麻醉方式与麻醉深度:局麻药物只作用于局部神经,使相关神经支配的部位出现的暂时性、可逆性感觉丧失;而全麻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镇静、催眠与遗忘作用,由此来推测全身麻醉可能比局麻更容易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相应POCD的发病率应该更高。在动物研究中得出,全身麻醉可能会造成亚临床的神经突触功能损害。而GuayJ等研究都认为,不同的麻醉方式与术后30天的POCD的发生并无明显关联,局麻的优势在于降低早期POCD的发生率。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全身麻醉比局部麻醉更容易引起POCD。SteinmetzJ等人的研究发现术后1周POCD的发生与麻醉深度没有关联。而另一项研究却发现和较浅麻醉相比,深麻醉患者术后4~6周认知功能较好,尤其是在信息处理方面的认知功能。
2.2吸入麻醉药:吸入麻醉药对中枢胆碱能系统亦有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证实,异氟醚对老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损害;然而,Culley等对344只小鼠实施1.2%异氟醚 70%N2O全麻,结果却发现全麻后的第1周和第3周青年鼠(6月龄)已经建立的空间记忆能力反而有所提高。之后单用异氟醚对0~19月龄老鼠进行多次麻醉后,其空间记忆能力亦得到了增强。而Yuji等在人体上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七氟醚在冠脉旁路移植后并未引起认知功能的改变。因而对于常用吸入麻醉药与POCD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2.3镇痛药:疼痛也是POCD的影响因素之一,早在1996年就发现,使用相当于临床使用剂量的阿片类药物会对小鼠的边缘系统会造成损伤。阿片类药物可以导致患者术后的睡眠质量下降,睡眠质量的下降又会导致痛觉过敏,从而需要更大剂量的阿片类药物,如此反复的恶性循环,由此推测阿片类药物可能通过对睡眠的扰乱间接影响术后认知功能,越来越多的人类学数据亦证实,反复的睡眠剥夺能够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紊乱。而Silbert等的研究发现,目前常用的术后镇痛药如吗啡、芬太尼等在POCD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本文选自付芳芳等四川医学2013年4月第34卷(第4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