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盘点|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2021版)新增内容抢先读(上篇)

2022年07月08日 8833人阅读

      近十年来,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的老年认知障碍类疾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诊断分类、临床诊疗到预防策略都有较大变化,尤其是生物标志物和神经影像诊断的发展,对这类疾病诊断的准确性、病程进程演变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的再版和更新甚为必要和紧迫。

     2007年,张明远教授主编的《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面世,受到业内广泛关注。时隔14年,新版指南正式发布,侧重疾病预防、强调全病程管理、鼓励多学科参与,突出“预防、早期干预、居家管理与康复”三大重点;新增可控的危险因素、生物标志物、躯体及神经系统检查、康复伦理、照护者赋能、安宁照护和居丧支持等内容。

                   • • • • •

痴呆的预防和干预:新增可控的危险因素

       明确痴呆危险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早期干预,将极大地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在旧版指南(2007版)中,危险因素部分是根据不同痴呆类型进行分类的,包括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以及其他类型痴呆的危险因素。而在新版指南中,痴呆的危险因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其中,可控因素是预防痴呆的着眼点,包括糖尿病、中年期高血压、中年期肥胖、体力活动少、抑郁、吸烟以及低教育程度等。各种危险因素之间并不独立,通过加强教育以及采用能够降低血管性和抑郁发生等危险因素的有效方法,或可减少痴呆的发生。

评估与诊断:新增生物标志物和躯体及神经系统检查

       尽管痴呆表现复杂多样,但是其症状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即“ABC”(日常生活能力减退、精神行为症状、认知功能减退)症状。认知评估可以客观反应认知障碍的损害特点、损害程度以协助临床诊断,定期评估还可以协助了解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正确评估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可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对痴呆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全面评估有利于动态检测疾病对患者的影响和治疗效果。此外,痴呆评估还包括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生物标志检测)以及躯体及神经系统检查。在新版指南中,新增了生物标志物和躯体及神经系统检查相关内容。

       生物标志物是一种可以被客观检测和评估的指标,能够反映正常或病理状态下个体的生物学过程或对治疗的生物学反应。目前, 推荐通过脑脊液(CSF)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进行Aβ和tau的生物标志物检测(I级证据,A级推荐)。然而,很多体液相关生物标志物和影像标志物仍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例如,外周血生物标志物检测有希望未来用于AD的临床诊断,但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不作为痴呆临床诊断的常规检查(专家共识,C级推荐)。总体而言,生物标志物未来必将在痴呆的鉴别诊断、疾病阶段和预后的评估、药物临床试验的受试者筛选和疗效评价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认知障碍患者必须接受系统的全身和神经系统查体,以鉴别各种可能的潜在病因(I级证据,A级推荐),有利于建立与痴呆发生的病因学联系,指导进一步的检查、治疗和护理。

      本篇介绍了新版指南中危险因素、评估与诊断部分的新增内容。在痴呆的治疗与康复、居家与机构照护部分又会新增哪些内容呢?请看下篇分解。

参考文献

1. 于恩彦.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1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