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中医“治未病”的临床实践

2018年09月03日 760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中医“治未病”的临床实践

浙江省中医院       谢俊明


什么是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的内涵:治:治理,管理。未病:无病,欲作未发,已病未传,已瘥未复。浙江省中医院泌尿外科谢俊明

治未病:预先采取措施,防控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治未病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灵枢· 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在疾病发生之前,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欲病救萌: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就应该采取积极地措施,防微杜渐,防止疾病的发生。

已病防传:《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强调疾病已经发生,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与变化。

瘥后防复:疾病初愈,虽然各种明显的临床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须经过进一步的调理才能够渐趋康复,以期避免疾病的复发。


为什么要推动中医“治未病”工作?

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工学商农”都跟健康息息相关。21世纪最可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是健康服务和健康产业,成为财富第五波。中国面临着重大慢性病和人口老化的巨大挑战政府、社会、家庭、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和未来问题。

慢病进展的需求:1、2010年8月18日,第21届世界癌症大会。2、2008年,全球有1270万人患癌,死亡人数高达760万。预计到2030年,每年将出现2600万新增癌症病例,癌症死亡人数将达到1700万。3、国际抗癌联盟主席大卫·希尔教授指出,大约四成的癌症是由3个方面因素引起的,分别是:生活方式因素、传染病等感染因素、职业或环境因素。

癌症成为中国人死亡的首位病因


中国、美国及全球影响健康因素分析比较

非传染性慢病的有效控制,要求医学模式的根本变革,即从生物医学转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人的医学)。

健康管理的需求:20世纪末,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75位诺贝尔得主,以“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为主题会聚巴黎,会后发布了《巴黎宣言》:“好的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能把病治好的医生。”“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

新中国曾创造健康奇迹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称赞中国“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国际初级卫生保健故乡和发源地”

1977年WHO提出的“2000年人人健康”全球战略目标是受到中国成功经验的启发和鼓舞

上述成绩的取得靠得是什么?中国特色是什么?正确的方针、政策和策略

方针:面向大众,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

政策: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中国以疾病为中心的诊治体系(现今)

全球191个国家卫生评价(2000年  WHO 世界卫生报告)

公平不足 : 中国列188位

效能低下 : 中国列144位

人均支出 : 中国列139位

健康水平 : 中国列101位

反应性 :中国列105位

中国全民健康调查:冠心病 脑卒中,肥胖超重 2.8亿,糖尿病 约1亿,吸烟 3.5亿,高血压 1.9亿,高脂血症 1.8亿。

现在的医疗(导向及经济):以疾病为导向(结果,部分)。健康观念已有一定的普及,社会健康行为缺乏。卫生观念逐步被健康观念所替代。

一、整体健康:“知道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      ——希波克拉底

“生物医学模式的还原论忽略整体,造成医生集中注意于躯体和疾病,忽视了病人是一个人。”                                         ——恩格尔

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共同关注的方法论问题——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何理解人的整体性?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体特征。其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表现为对某些致病因子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体质的生理特点有遗传性,稳定性,可变性,多样性,趋同性,可调性。根据性别、年龄、环境、地域等不同状况,运用饮食调养、生活起居、体育锻炼、情志调摄、药物调理,进行个性化的体质调护。体质平和或体质偏颇是整体健康状态的集中反映,体质平和是健康的表达,体质偏颇是改善体质,阻止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依据。依据体质,进行调护,是实现“治未病”的有效途径。

二、全程健康:“治未病”是在人的生命全程,以维护提升健康状态为目的,防控未病、欲病、已病之人可能发生的不同性质的未发病变的过程。

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是机体自组织的结果,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本能地指向健康。依靠、调动、发挥机体自组织机制防控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风险。

结合形体特征、生理机能、心理特点、发病倾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等综合因素,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等九种。阴阳自和是健康与疾病、疾病向愈与恶化相互转化的枢机。

人体疾病的发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在于机体正气的盛衰,正气盛衰是机体健康与否的根本所在,保养正气、增强生命活力和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是养生的根本任务,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又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群存在差异,差异涉及整个人群。养生要遵循个体特征,从不同健康状态出发,以适应不同个体的差异。“治未病”与现代健康管理的互补是实现创新中国特色健康管理的必经之路。

开展“治未病”工作的临床意义:防患于未然,使人们不生病、少生病或延缓疾病。减轻医疗负担,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治未病服务对象: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病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