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的创新与尝试

2020年03月13日 827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学术年会暨第五届中日心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0月24~25日在中日友好医院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日本国立循环器病中心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神户市立中央市民病院、医疗法人医诚会及医诚会病院、NPO法人未来PROCESS协办。来自中日两国的30位专家齐聚一堂,畅谈心血管病领域的焦点与研究进展,为与会的300余位学者带来一份丰盛的学术大餐。同时,本次大会更是对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成立以来的一次大检阅,陈可冀院士、徐浩副教授从中西医结合视角分析冠心病防治理念更新与转变、王凤林教授冠脉搭桥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实践、王勇教授对冠脉多支病变治疗策略的探讨、曾玉杰教授介绍房颤射频消融的最新进展、黄力教授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的优势分析、杜金行教授对心脏急性缺血状态下心肾功能的改变及干预研究、李宪伦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梗后无复流的实验研究等,紧密围绕心血管病领域热点问题和研究进展,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徐浩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已成为当代医学发展的一种趋势,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但实践中如何中西医结合,怎样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亟需探索一种切合临床实际的最佳模式。2005年8月9日,中日友好医院率先成立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无疑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来自不同背景的西医、中医为了共同的目标——心血管病防治走到了一起。中心成立3年来,西医、中医从缺乏了解、甚至有所抵制,到开始相互理解、接纳,直至逐渐融合、优势互补,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临床工作方面,中心定期进行中西医、内外科联合查房、病例讨论,进一步提高了中西医结合诊治心血管科疑难重症的水平,同时建立了中西医科室之间的会诊、转科制度,挂号实行中心一票制,禀承“同心协力,继承创新,优势互补,优质服务”的理念,在现代一流心血管病诊疗技术设施基础上,为患者提供融“疾病预防、诊断、鉴别诊断、西医治疗、中医药干预、康复、健康指导、长期随访”于一体的个体化诊疗方案。这种心血管疾病个体化诊疗也于2008年成功申请为卫生部特色医学学科建设项目。科研方面,中心成立以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国际合作课题3项,其中3年内即申请获得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这种联合申报课题及重大课题依托下中心各科室中西医人员的密切合作,优势互补为中心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利用中心充足的病例资源,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血瘀证诊断标准的修订工作,已成立了临床组、基础组、循证医学组;应用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临床事件随访,开展了冠心病易损患者早期预警体系及中西医结合干预方案优化研究,这些在国内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对学科的发展无疑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3年内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9篇,并多次应邀到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作学术报告。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2个学会的挂靠单位,中心成立后已主办了三届世界中医药心血管病学术大会和活血化瘀全国性会议,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的学术发展。此外,中心还成立了专门的心血管病研究室,初步搭建起细胞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中药化学分析等实验平台,完善了相关操作规范和流程,除结合中心各项课题进行相关基础研究外,已开始同国内企业合作,启动了心血管疾病中药新药的研发工作。由于各项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2007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中心成为中日友好医院三大领先学科之一。

    勿庸置疑,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的发展应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促进人类健康为使命的。中心主任陈可冀院士在《21世纪学科发展丛书》中的《发展中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序言中写道,“医药学的创新发展,常常由融合交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而得,这就是创新的科学观。我们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但也反对民族复古主义;我们反对崇洋思想方法,但也反对封闭自我欣赏。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着力点在于济世救人,明确诊断,提高疗效,阐明机理,进而发展全新的中国医药学,以贡献于全人类,丰富世界医学。”无疑,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的成立和前期发展是个良好的开端,为新世纪中西医结合实践的探索和专病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崭新的模式和良好的借鉴。但中西医结合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需要更多的磨合,才能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天,值得我们去期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