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你胖是因为湿气重?关于湿气还有多少是你不知道的

2018年01月30日 8738人阅读


48岁的李女士因膝关节疼痛,每日都到九州通上医馆来给膝关节熏艾,从去年8月份起,已坚持了半年多。

去年5月,她的双膝关节开始疼痛,她以为是走路多引起,就把每天健步运动改为游泳,然而,疼痛愈发严重,直至每走一步都痛。医院诊断为骨性关节炎。建议服用非甾体搞抗炎镇痛药进行治疗,并要她平时控制双腿活动量。

李女士服用一个月药之后,出现胃出血症状。抱着试试心态,来到上医馆求助于中医治疗。接诊医生经过诊断,她体内湿气太重,湿气瘀滞在关节,引起疼痛。医生告之中医袪湿可内服中草药,亦可外用艾灸、拔火罐等方法。李女士决定熏艾。于是,她每天到上医馆熏艾。经过数月治疗,疼痛逐渐减轻,直至现在,走路居然不痛了!医生说是湿气正在慢慢被逼出来,若再坚持做两个疗程巩固则可完全治愈。另嘱咐她游泳会加重人体内湿气,不可再游。


湿气可引起——肥胖、湿疹、肌肉酸痛、口臭


湿气在中医理论中,是一种能致病的邪气。杨德才教授告诉《武汉问医》,中医认为其致病或从外而袭,或自内而生,自然界中潮湿的气候、食用过多的肉食和生冷食物,都是人体湿气的来源。湿为阴邪,其性阴柔,重浊黏滞,并常与风寒杂合为患,缠绵难去。湿邪过重则易伤阳气。在症状上,湿气在表皮是湿疹,在皮下可形成肥胖,入肌肉会酸痛,入骨就成风湿。

杨教授进而解释,中医角度来说,肥胖、水肿意味着体内有湿气,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体内,使人体“膨胀”起来。若湿邪犯表,则会令人头痛如裹困重,肢体酸重麻木;湿气粘滞,口中粘腻、口气重;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气机升降无能,出现胸脘痞闷;湿留下焦,小便不畅,大便粘滞不爽,妇人带下粘稠腥秽;湿滞经络,流注关节,可出现关节、肌肉酸痛。湿为阴邪,湿气过重可伤阳气,引发各种病症。

 

杨教授还提醒夏天人体通过出汗把体内的湿气排出,不爱出汗的人体内湿气会更重,必须通过一些手段促使汗液排出体外。

看看你湿气重不重——简易方法来辨识

怎样检查自己是否湿气过重?杨教授告诉《武汉问医》,中医将湿分为寒湿和湿热,风湿和风寒四种,体内湿气重的人,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

一看舌苔:舌苔厚腻,舌体胖大、或舌边缘有明显齿痕;

二是关节痛:表现为关节疼痛有肿胀感,腰部有紧束感;

三是女性难怀孕:输卵管易堵塞、身体水肿;

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头昏失眠,大便不成型、长期便溏、黏滞,困疲,耳鸣、耳涨,甲状腺结节,长期肾虚乏力等。

杨教授告诉《武汉问医》,中医认为一个健康的人,体内的阴阳水湿是平衡状态,以上症状出现了,就说明体内阴阳水湿失衡,体内湿气就像江水,到达一定的量,就需泄洪才能不发生洪灾。因此,中医认为,出现了上述症状就需要及时调理身体。

 

人体内湿气为什么会加重——三大原因


有的人体内为什么会有那么重的湿气?杨教授告诉《武汉问医》,人体湿气重,一般由三种原因造成.

1.外因:外界湿邪侵入。如一个人即使穿得很厚在冷库里呆3小时,全身也会僵硬受不了,在这段时间湿气已侵入人体。

2.口入:本身体质不太好,吃太多生冷的东西。如大量喝啤酒、吃西瓜(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以外的季节),自身排泄湿气的能力不够,导致湿邪侵入内脏脾脏;

3.内因,身体有肠胃病等导致湿气排泄不畅的疾病。

 

远离湿气侵蚀——吃住行都有要求


如何远离湿气?杨教授告诉《武汉问医》,要从衣食住行方面注意。
1.尽量不接触湿冷的环境,在阴冷、寒凉的天气里,一定要应注意保暖、保肾,女性在经期不吃生冷食物;

2.平时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对湿冷环境的适应能力;

3.食物方面,大鱼大虾大肉食多不易消化,肠胃负担重,脾脏不好易生湿气。

袪体内湿气——中医有两种外治法

如何祛湿气?杨教授告诉《武汉问医》,中医有成熟的治疗方法,原则是辨证施治,一人一方,这需要中医师望、闻、问、切后开方。除了中草药,还有两种外治方法:

拔罐疗法。拔火罐是一种很传统有效的祛湿气的方法,通过拔火罐能够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排毒的同时祛除体内的湿气,加速身体内的血液循环,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助于袪湿减肥。
熏艾。艾灸具有补阳气、除湿气、开郁之效,有很好的去除湿气的效果。
不管是拔火罐还是艾灸,都需要掌握相应穴位。杨德才教授建议,先到医馆做几次,逐渐掌握之后再回家自己做。

 

两个袪湿食谱


1、薏仁+红豆+山楂粥  除湿减肥


具体做法:取薏仁100克,红豆50克,山楂30克,洗净浸泡半小时后一同倒入高压锅,再加1000毫升水。大火煮至喷气后改小火,再煮15分钟即可。每日1次,连服数天。

薏仁具有利湿清热等功效,利尿消炎、去湿止痛,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减肥。

红豆能利水消肿、健脾胃,且红色入心,还可补心。

 

2、山药粥 脾胃虚弱


具体做法:取山药50克,蜂蜜适量。将药材洗净后,置锅内,按常法煮粥,用蜂蜜适量调食,每日1次。

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不燥不腻,具有益气养阴、健脾补肺、益胃补肾等功效,药食两用,一般人都适合食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