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症状鉴别】面肌痉挛容易与哪些面部抽搐相混淆?

2022年04月22日 816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面肌痉挛以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为主要特征。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活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

  抽搐程度不一

  抽搐程度不一,在紧张、情绪激动或疲劳时抽搐加重,安静或睡眠时消失。少数严重者,面肌抽搐可累及整个一侧面肌。抽搐多限于一侧,双侧者甚罕见。

  在患者患上面部痉挛在早期症状一般会出现:脸部抽动,面肌痉挛一次抽搐短则数秒,长至十余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病人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工作或学习,严重影响着病人的身心健康。入眠后多数抽搐停止。

  单侧抽动,双侧面肌痉挛者甚少见,若有往往是两侧先后起病,多一侧抽搐停止后,另一侧再发作,而且抽搐一侧轻另一侧较重,双侧同时发病、同时抽搐者未见报道。

  面部疼痛,少数病人于抽搐时伴有面部轻度疼痛,个别病例可伴有同侧头痛、耳鸣。

  口角抽动,病程初期多为一侧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渐缓慢地扩展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但额肌较少累及。

  面肌痉挛包括原发性面肌痉挛和继发性面肌痉挛两种。其中,继发性面肌痉挛是指由于胆脂瘤、听神经瘤、脑膜瘤、脑血管畸形等颅内疾病引起的面肌抽搐,应选择治疗那些原发疾病为主。而原发性面肌痉挛是由于动脉硬化等原因造成脑内控制面部肌肉的神经和临近的颅内血管骑跨,血管舒缩对面神经造成搏动性压迫,最后导致神经脱髓鞘病变,引起面部肌肉异常抽搐。随病情进展抽搐会日趋加重,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有这些症状者要警惕患面肌痉挛,应及早到正规医院检查诊治:

  1、以一侧眼睑开始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随着时间延长可扩展至同侧面部的其他面肌,伴有口角肌肉抽搐极为常见;

  2、抽搐反复发作,自己不能控制,多在情绪激动、紧张、劳累或与人交谈时加重;

  3、严重者甚至会睁眼困难、口角歪斜,无法正常工作或学习。

  据统计,临床上有85%的面肌痉挛患者在治疗上存在误区,如盲目轻信广告、迷信一些偏方、验方等,还有些患者及家属害怕进行手术治疗,造成久病不愈,患者十分痛苦。

  面肌痉挛的鉴别诊断面肌痉挛需要与双侧眼睑痉挛、梅杰综合征、咬肌痉挛、面瘫后遗症等面部肌张力障碍性疾病进行鉴别。

  1、双侧眼睑痉挛:表现为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往往双侧眼睑同时起病,病人常表现睁眼困难和眼泪减少,随着病程延长,症状始终局限于双侧眼睑。

  2、梅杰综合征:病人常常以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起病,但随着病程延长,会逐渐出现眼裂以下面肌的不自主抽动,表现为双侧面部不自主的异常动作,而且随着病情加重,肌肉痉挛的范围会逐渐向下扩大,甚至累及颈部、四肢和躯干的肌肉。

  3、咬肌痉挛:为单侧或双侧咀嚼肌的痉挛,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颌咬合障碍、磨牙和张口困难,三叉神经运动支病变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4、面瘫后遗症:表现为同侧面部表情肌的活动受限,同侧口角不自主抽动以及口角与眼睑的连带运动,依据确切的面瘫病史可以鉴别。

  明确诊断为面肌痉挛,治疗方法有哪些?

  1、药物治疗:面肌痉挛治疗的常用药物包括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以及安定等。其中,卡马西平成人最高剂量不应超过1200mg/d。备选药物为苯妥英钠、氯硝安定、巴氯芬、托吡酯、加巴喷丁及氟哌啶醇等。

  药物治疗可减轻部分病人面肌抽搐症状,面肌痉挛药物治疗常用于发病初期、无法耐受手术或者拒绝手术者以及作为术后症状不能缓解者的辅助治疗。对于临床症状轻、药物疗效显著,并且无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人可长期应用。

  药物治疗可有肝肾功能损害、头晕、嗜睡、白细胞减少、共济失调、震颤等不良反应,如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即刻停药。特别指出的是,应用卡马西平治疗有发生剥脱性皮炎的风险,严重的剥脱性皮炎可危及生命。

  2、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主要应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拒绝手术、手术失败或术后复发、药物治疗无效或药物过敏的成年病人。

  肉毒素皮下注射后经过2~5d的潜伏期后起效,据文献报道可以使75%以上的患者的肉毒素注射区域的肌肉痉挛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疗效持续的时间取决于肉毒素注射的剂量,大多可以维持数月,反复注射仍然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因此临床上接受肉毒素注射的患者仍大有人在。

  肉毒素注射后常伴随出现眼干、多泪、复视、眼睑肌及面颊肌乏力,多次注射后甚至会引起部分面颊肌的永久性麻痹。当出现疗效下降或严重不良反应时应慎用。过敏性体质者及对本品过敏者禁止使用。

  3、显微血管减压手术(MVD):该手术是针对病因治疗的方法,有效率可达98%以上,有效的患者中又分两种情况,绝大部分患者术后面肌痉挛立即消失,但很少部分患者术后面肌痉挛依然存在,多在术后2周-12个月内消失,称为延迟治愈。无效的原因可能是血管与神经紧密粘连无法分离或遗漏了责任血管。术后有2-3%的复发率,复发后再次手术治疗有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