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中医心理学研究进展

2018年07月19日 477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中医心理学研究进展概述
孙振 南京总医院
摘要:
中医心理学在中医药学中占有一定地位,中医经典及古籍医案中有丰富记载,近10余年来中医心理学在临床疾病的应用中进展颇丰,现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供同道参考借鉴。
中医心理学(Psychology of TCM)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研究心理、情志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并用于指导实践的一门系统的科学。目前,国内心理治疗基本引进和模仿西方理论和模式,虽然设计严密、手段先进、实证性强,但其可信度和可行性都有一定的地域限制,因为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其心理现象在类型、性质、规律等方面有不少差异【1】。中医心理学在中医药学数千年的发展中占有一定地位,具有着独特的心理治疗理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现将近10余年来中医心理学研究的进展作一概述,供同道参考借鉴。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认为“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上海市名中医王庆其教授精研内经,认为《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系统记载心身理论的经典文献【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已载有“怒伤肝,喜伤心,悲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王庆其教授主张 “天人相应”、形神合一”是中医学基本的学术思想,要维护心理健康.一要强调躯体无病痛,二要注意心与身(即形与神)的协调和谐,如此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 【2】。李兆健从古代医案中归纳了劝说开导、暗示转移、顺情从欲、移易性情、激情疗法、以诈治诈、情境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认为它们设计精妙,疗程简单,疗效明显、迅捷,符合中国人性格的基本特征,不仅在许多方面与现代心理治疗学的认识相吻合,而且独具特色【3】。

当前中医心理治疗在临床疾病的应用中有了新的进展。何裕民教授认为对心身疾病的探讨必须与整个社会文化背景、民族特征密切联系,注重精神心理,立足宏观、整体调治是中医学的传统,也是优势,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认识【4】。王庆其教授研究发现《黄帝内经》中健康的本质是天人和谐、形神和谐。形神和谐是健康的标志,形神失和是疾病的象征,形神分离就意味着死亡。以上理论对指导中医心理在临床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陈正等在510例脾胃病与情志关系调研中发现510例脾胃病患者中,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女性高于男性)。脾胃病的病程及严重程度与情志因素呈显著性相关,各证型的脾胃病患者心理障碍的分布权重基本一致,从而得出情志与脾胃病有密切关系,建议在诊断脾胃病的时候应重视患者精神心理因素,尤其是治疗女性脾胃病患者时,当尤为重视其心理特质,合理采用心理治疗方法,顾护其情感,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5】。陈正在消化性溃疡与心理疾病因素的研究指出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情绪基于“怒伤肝”、“思伤肝”的机制,发现在临床上治疗胃脘病时如果能够以调心(神)以治胃,佐以疏肝健脾并配合畅情、释疑等方法综合运用,即主要通过调整人体的心神进而发挥其治疗作用,其效果往往优于单纯运用疏肝理气,和胃降逆【6】。齐向华教授创立五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失眠症的内涵及辨治体系,通过脉诊分析,辨别五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包括烦躁焦虑状态、惊悸不安状态、郁闷不舒状态、思考过度状态、精神萎靡状态,临床善于依据辨识的“中医心理紊乱状态”,进行选方用药,同时配合适当的心理和音乐疗法,疗效明显【7】。李世通等研究从中医心理医生技能切入,细分出从形治形神技能、从神治形神技能、从形神共治技能3 类,基于不同技能展开对失眠症的病因病机、治疗手段等的探讨,文中指出从神治形技能国内主要包括以汪卫东教授的中医心理TIP流派(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为重要代表,还有刘天君教授的移空技术、孙泽先教授的归根疗法、张伯华教授的中医认知疗法、陈振宇博士的中医箱根疗法等【8】。汪卫东教授的TIP流派睡眠调控技术是一种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中医心理治疗失眠的技术,它把中国的导引、气功疗法与西方的催眠疗法进行融合,使患者处于低阻抗的状态,从而更好的进行中医心理治疗【9】。李兆健撰文指出了禅学在中医心理治疗建设中的意义,分析比较了禅学和中医心理治疗的区别及其共同之处,认为撷取禅学中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医心理治疗学,对构建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心理治疗学有着积极的意义【10】。吴嫣研究【11】认为女性重情感,多愁善感,多心理冲突的特点,鲜明地体现在妇产科的病症中,故而女性精神情感波动及其所引发的疾病问题明显多于男性。中医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如崩漏、痛经、闭经、月经前后诸症、经断前后诸症、妊娠恶阻、妊娠痫症、不孕症,脏躁(癔病)、妇科手术的心身障碍、胎漏、胎动不安、滑胎等疾病与心身关系密切,是中医妇科领域常见的心身疾病,探讨妇女的心身特点对于指导妇女如何调养性情,防治女性易患的心身疾病,促进心身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刘天君的研究认为非典心理援助工作的特点之一是需要一些医学知识,不仅相关的西医知识需要掌握,还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中医学知识,在咨询的实践中应用中医学知识对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有较好的效果,特别是那些与迷信心理相关的心理问题。中医学的五运六气学说在说明气候流年顺逆等问题上具有破除迷信的作用【12】。孙泽先撰文探讨了归根意识和归根心理学在解决人类心理困惑方面的正性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人们内心的归属、依赖、敬畏、崇拜之情。人们在表达这种归根意识的时候,能够获得激情、凝聚力、洞察力和创造力。人类社会的很多传统美德,都与归根意识的表达密切相关。张伯华教授针对患有阈下抑郁的特殊人群,通过中医阴阳辨证,在“扶阳抑阴”思想的指导下,运用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发挥团体心理干预的优势,初步制定了构建了一整套有较强操作性的针对阈下抑郁的团体中医心理干预方案,探索出团体心理干预本土化的一个研究方向【13】。

综上所述,中医心理学近10余年来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仍然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间,日前我国首个心理健康服务规划颁布实施,相信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普遍实施,全民心理健康意识将明显提高,符合国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将基本健全,中医心理学将在全民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中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李兆健. 中医心理治疗研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6, 26(10): 1182-1185.
王庆其.杏林散墨[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李兆健. 古代中医心理治疗医案评析[J]. 中医文献杂志, 2007, 25(1): 23-25.
刘增垣,何裕民.心身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 社,2000,156-160
5 陈正, 王庆其. 510 例脾胃病与情志关系调研[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 14(6): 439-440.
6 陈正, 王庆其. 心理因素与胃脘病的关系[J]. 中医文献杂志, 2005, 23(1): 20-22.
7. 吴慧慧, 齐向华. 齐向华教授基于五种 “中医心理紊乱状态” 辨治失眠症[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8): 990-992.
8. 李世通, 汪卫东, 王米渠. 基于中医心理医生技能探讨失眠症诊疗[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4, 1(5): 290-292.
9. 汪卫东, 李桂侠, 洪兰, 等. 失眠症的创新中医心理治疗—TIP 睡眠调控技术简介[J]. 世界中医药, 2014.
10. 李兆健. 慧然独悟 员昭然共明-禅学与中医心理治疗浅谈[J].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8, 22(4): 39-42.
11 吴嫣. 论中医心理在中医妇科临床的应用[J]. 健康必读 (下旬刊), 2013, 13(9): 439.
12 刘天君. 中医学知识在非典心理援助中的运用[J]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17(9): 653-654
13 谭曦, 杨秋莉, 杜渐, 等. 阈下抑郁人群团体中医心理干预方案构建[J]. 中医杂志, 2012, 53(24): 2087-208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