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肾脏病治疗杂谈—难病从毒治

2018年08月16日 761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难治性肾病多从毒治是指难治性肾病之所以难治多与内有蕴毒相关,故从毒辨治。毒是诸多病邪的进一步发展,对人体极具破坏力的一种致病因素,邪盛生毒,毒必兼邪,无论其性质为何,均可概称为“毒邪”。毒邪既可从外感受,也可由内而生。外感之毒多与六淫、疠气为伍,“毒寓于邪”、“毒随邪入”,致病具有发病急暴,来势凶猛,传变迅速,极易内陷的特点,而使病情危重难治,变化多端。内生之毒是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由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多种病理产物,常见的如风毒、热毒、火毒、寒毒、湿毒、水毒、痰毒、瘀毒等,其性质多端,且可交错为患,使肾脏及其多个相关脏器发生实质性损害,功能严重失调,并成为影响疾病顺逆转归的决定性因素。如晚期肾炎中的湿毒、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中的瘀毒,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中的溺毒。毒邪致病具有以下证候特点:①凶:致病暴戾,病势急剧,如尿毒症之溺毒入血窜脑,常可出现出血、神昏之危重症候。②顽:病情顽固,易于反复,如难治性肾病之湿毒、热毒、痰毒、瘀毒常交相济恶等,难分难解,常令医者束手。③难:病位广泛,病机复杂,变症叠出,治疗难以抓助重点,取效不宜。如狼疮性肾炎常可出现多系统受累以及肾脏损害之临床和病理上的多样性和多变性。④痼:病期冗长,病位深疴,如尿毒症等。⑤杂:由于毒邪每与风、火、痰、瘀等邪兼夹为患,临床见症多端,病情复杂难辨。所以在难治性肾脏病的治疗中,尤应注意毒邪的特殊性。对毒邪的治疗有解毒、化毒、攻毒等法,但欲解其毒,当审其因。首先要区别毒邪的性质,其次要注意毒邪所在的脏腑部位及所兼挟的其它病邪。如热毒重在清热解毒,并依据其所在部位,区别对待,如热毒在肺则选鱼腥草、金荞麦根、黄芩清肺解毒;热毒上咽则用射干、蚤休、木蝴蝶、马勃利咽解毒;热毒入胃则选生石膏、黄连、甘中黄清胃泻火解毒;热毒攻心则用牛黄、莲子心、黄连清心宁神解毒;热毒动肝则用羚羊角、龙胆草、栀子凉肝解毒;热毒蕴结膀胱则用黄柏、蒲公英、金钱草清热利湿解毒;热毒入血则用犀角(水牛角)、生地、丹皮、紫草、大青叶等凉血解毒。对于风毒入肾则常用全蝎、蜈蚣、乌梢蛇、炙僵蚕搜风解毒;湿毒浸淫常用土茯苓、拔葜、苦参、半边莲除湿解毒;痰毒留滞常用制南星、白附子、法半夏、地龙、白毛夏枯草化痰解毒;瘀毒盘结常用穿山甲、水蛭、土鳖虫、鬼箭羽、虎杖等祛瘀解毒。另外,还应重视不同疾病“毒”的特异性。对晚期肾病溺毒入血犯脑当注意化浊泄毒,痰毒入血伤肾,则消痰化脂。曾有王姓患者,男,18岁,因血尿、蛋白尿于外院行肾活检诊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IgA肾病,曾给强的松、潘生丁、雷公藤多甙、肾炎康复片等治疗,病情无改善,遂延师诊治。经查24h尿蛋白定量为3.8g,尿沉渣镜检红细胞满视野。时症咽喉肿痛,心烦口喝,尿色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证属热毒结于咽喉,侵淫肾络,毒蕴络瘀所致。治以解毒利咽,凉血通络。药用鱼腥草30g、金荞麦根25g、黄芩15g、射干15g、蚤休15g、木蝴蝶15g、马勃15g、蝉蜕12g、赤芍15g、丹皮15g、紫草30g、桔梗15g、生甘草6g。服药14付,诸症悉减,24h尿蛋白定量1.5g,尿检红细胞++,继以上方去金荞麦根、黄芩、蚤休,加生地15g、玄参15g、麦冬15g以与上药共奏养阴解毒,凉血通络之功,再服30余付,复查24h尿蛋白定量为0.05g,尿检红细胞±。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刘玉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