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原量经方中药的煎煮疑问

2014年11月03日 597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上午11点,从省中医院看病回来的王老太太有些疲倦的坐在桌子旁,看着拿回来了的一大袋中药有些发愁,“这中医经典科的中药我真的会煲吗?”已经看中医十多年的她第一次在心里犯起了嘀咕。 1. 你们科的中药好像有些特别? 疑问:无论是每剂中药的量、其中用到的一些“毒药”还是煎药和服药的方法,都和我平时看病不一样,不是吗? 答疑:中医经典科作为全国独一无二的中医特色临床科室,为了切实提高中医的实际疗效,坚持学术思想、诊疗理念全面回归经典,按照最传统的煎服法落实诊疗措施。因此形成了科室鲜明的用药特色: 1) 药物剂量偏大: 中医经典门诊用药以汉代医圣张仲景的原方原量为主(汉代一两约等于现代15.625g),所以剂量可能相比普通门诊剂量偏大。若长期看中医经典门诊,建议购置大容量的中药煲备用; 2) 善用“毒性药物”: 根据病情和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常常会用到如附子(包括熟附子、炮天雄及生附子)、生半夏、细辛、川乌(包括生川乌、制川乌)、生麻黄、生南星等单味煎煮具有一定毒性的药物。对此一些患者往往心中存在顾虑,但其实一方面近现代对于这些中药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另一方面中医的一剂药相当于一个精心组配的军队,我们已经充分考虑了配伍搭配及药物间的相互制约,只要煎煮服法正确,不但没有老百姓常规想象中的“毒性”,反而能够充分显示中医药的独特疗效,这一点从我们科门诊的门庭若市、一号难求即可见一斑。 3)高度重视“扶正以祛邪”: 根据现代人群的体质特点,高度重视正气(可以理解为人体的免疫修复能力)尤其是阳气的顾护和补充,强调顾护先后天,因而会经常用到较多的温补类药物“扶正以祛邪”,通过调动元气的自主修复能力,将邪气排出体外(也即老百姓常说的排毒),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原量经方中药的煎煮疑问(转自我院中医经典科) 2. 啥叫中药的经典煎服法啊? 疑问:我以前也天天看中医、煲中药啊,怎么今天冒出个啥“经典煎服法”呢? 答疑: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用的是经典的理,选的是经典的方,还要运用经典的煎服法才能最佳的临床疗效。相比较于现代常用的煎服法,我们更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主张煲药最好选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因为土得土气,与我们的脾胃属性相合,煲出来的中药气味醇厚,口感较好;电子陶罐煲应具备大火和小火两档,并最好具备自动断电保护功能;煲药罐容量宜大,4.5L或6L的为佳,因为有些处方如当归四逆汤剂量较大,一般药罐放不下; 2)因为我科的煲药时间一般偏长,所以对药物的提前浸泡要求不严,一般为大火(武火)先煲开,然后小火(文火)慢煲至指定时间。 3)对附子(包括生附子、炮天雄、熟附子)类中药、生半夏、细辛、生南星、川乌等药物强调的是药物的配伍和煎煮时间,以上药物只要是在水开后小火煎煮1.5小时(小剂量),煎煮2小时(中大剂量)就已经很安全了,一般无需单独先煎,也无需太多顾虑其所谓毒性问题; 4)常规服药方法均要求为煲一次分早中晚3次服,而不是大家理解的一次顿服,饭后半小时至1小时服药为宜,这样胃的刺激会小一些。特殊的处方医生会专门交待服药方法,如引火汤是要求早晚2次服,感冒退烧的药可能是一日多次频服,以汗出热退为度等; 5)特殊药物的煎法常见的有:红参另炖(小半碗水隔水蒸1小时,再兑入煲好的中药中);砂仁后下(药快煲好了的后15分钟放入)。原量经方中药的煎煮疑问(转自我院中医经典科) 3. 我得用多少水?如何加水? 疑问:我原来煲中药基本上4碗水煲1碗水,经典科煲药的水量有特殊要求吗?中途我可以加水吗? 答疑:1)中药的加水量其实和很多因素相关,不能固守“4碗水煲1碗水”的老观念。如用方的剂量、煎煮的时间、用火的大小等都不同,加水的量也就不同,刚开始煲需要摸索来确定适合您家庭的加水量。一般需要煲1.5h的药需要加水超过药面75px左右的水量,以煲出预定药液剂量为判断标准,一般煲出约450ml为宜,每次服约150ml;不宜太多也不宜太浓,太多会轻度胃胀,影响进食,太浓水份不够,影响口感。2)中途如水太少,可以加水,加开水为宜,不宜加水太多次。 4. 我应该翻煲吗?煲好可以隔夜喝吗?我可以代煎吗? 疑问:现在中药也不便宜,物尽其用,我应该把中药翻煲来喝吗?有时候实在太忙,只有晚上有时间煲药,煲好的中药能隔夜喝吗? 答疑:1)若从疗效来考虑,其实中药一天一剂效果最快,不需要翻煲,或翻煲兑匀后当天3次服完。若从经济角度考虑,也可以次日翻煲,只是会在一定程度影响疗效;2)煲好的中药可以隔夜喝,但须注意高温状态容易发生变质,所以除秋冬天冷外,宜放置于冰箱保存,次日隔水完全蒸热后再喝,不推荐短时间微波炉加热,因为其中所藏的寒气可能没有彻底的透散出去。3)可以让医院代煎,但推荐自煎中药,一方面医院代煎中药一般为机器高压蒸煮,和陶罐慢慢熬出来的疗效存在一定的区别;另一方面煎中药的过程其实也是治病的一个过程,把生活节奏放慢下来,悉心关爱自己的身体,药物的疗效也会不同的,如果是家里人帮你每天煲药,也是增进家庭和谐度的有效措施哦。原量经方中药的煎煮疑问(转自我院中医经典科) 5. 喝药的期间饮食要注意什么呢? 疑问:有人说,喝中药的期间不宜喝茶,也不宜吃萝卜,是这样的吗? 答疑:1)喝中药期间的饮食要求,其实和疾病的饮食要求是一致的,那就是避免进食生冷寒凉食物,包括冰箱里直接拿出来的东西(冰淇淋、冰水果等)、寒性较重的水果(西瓜、猕猴桃、雪梨)、寒性较重的蔬菜(如苦瓜、芥兰、番茄、茭白、荸荠、慈姑、魔芋、空心菜、蒲公英、败酱草、鱼腥草、马齿苋、蕨菜、苦菜、荠菜、香椿等)。还有海鲜等(淡水鱼可以吃);也要避免服用煎炸肥腻难以消化的食物;2)传统的观点都说服中药时不宜喝茶,不能吃萝卜,其实这个说法有些片面,首先应该是服中药的同时不应该喝茶,但1小时后不绝对禁忌,但不建议喝太多茶,更不建议喝太多凉性的茶(如绿茶、铁观音等,偏温性的茶主要有红茶、普洱、黑茶等);是否可以吃萝卜也不是绝对的,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处方的总体药效是什么,因为白萝卜功效偏于理气破气,脾寒胃弱者或专事补益者不宜同服,而重在理气化痰、降气通便者则无需禁忌;二是白萝卜比胡萝卜破气力强,相对要慎服。原量经方中药的煎煮疑问(转自我院中医经典科) 6. 喝完中药后有反应咋办? 疑问:我一喝完这中药肚子就咕咕作响,还有些隐隐作痛,这是好事还是坏事,需要处理吗? 答疑:中药进入体内吸收后起效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药气(非常重要的中医概念,有别于西医的化学成分)调动人体正气进行纠偏、以恢复阴阳平衡的过程,因此会出现种种的反应,这在经典中医称之为“排病反应”。因人的疾病不同,服药不同,可以出现极其复杂、程度不一的各种反应,也是往往引起病人顾虑和担心的问题。因此我们将在近期推出“排病反应”的专题资讯,告诉大家如何正确判断、看待和处理各种排病反应,敬请关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