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访美纪实 第12周(2015.5.18-5.24)

2021年03月09日 839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同学情意历久弥新,中美人民常来常往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修复重建外科崔正军

在德州休斯顿Galveston的UTMB参观交流的三周时间内,收获颇丰。工作程序是参加早晨的查房,跟着教授坐门诊,参加医院和科室举办的各种讲座。近距离观看了前世界烧伤协会主席Herndon教授和整形大师Dr.Ted Huang的很多手术,技术精湛,设备一流,可以说硬件和软件都有许多可取之处。上述两位大牌医生都是七十岁左右的长者,对人和蔼可亲,对我关怀备至,令我非常感动。Herndon教授夫妇俩在百忙之中抽暇请来该科参观的医生(包括我)吃饭,Dr.Ted Huang夫妇俩两次请我吃晚饭,来时接风,走时送风,他们对我的恩情难以忘怀。                     在Galveston岛上学习和生活中,我认识了很多美籍华人和在UTMB研修的国人,他们非常友好,素质很高,我和他们也变成了很好的朋友,我也很感谢他们给我提供的无私帮助。我也大概了解了他们来美后从创业到成功的经历,令人佩服。总之,中华民族的骄子就像伞兵一样,无论降落到哪里,都能很快适应环境,茁壮成长,并且对后来者,包括像我这样临时来客都很热情。身居美国的他们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生产力,我觉得中国政府应该团结他们,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潜力,爱国不分国界。                      怀着既高兴﹑又感到陌生的心态,周二去凤凰城看望大学同学。 1988年大学毕业后,各分东西,有在九天揽月,分到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大医院的,没事偷着乐;也有在五洋捉鳖,分到深山老林营卫生所的,独自伤感的。再说那时候通讯工具不发达,联系甚少。                     到了凤凰城,两位同学热情接待,多次聚餐,大家都很怀念在广州读书的那段共同的经历,一起上课,一起自习,一个饭堂吃饭,一起运动,这就是同学情意的纽带,这也是我克服多年不见的陌生感,专程前来会晤的动力。两位同学均是美国的临床医生,女同学Dr.Li是麻醉医生,男同学Dr.Bai是肾内科医生。在这四天中,两位同学在生活上给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另外安排我参观印第安人博物馆和植物园。我对讲解员的某些内容不甚理解时,Dr.Li再用汉语给我翻译一遍。结束后我对印第安人(土著)的历史和现状,美国政府对他们的政策有了明晰的了解,同时对中国国内复杂的民族问题可能会有些触类旁通的见解。                     Dr.Li因为是麻醉医生,给我联系参观手术比较方便,在符合HIPPA政策的前提下,我参观了骨科手术(膝关节镜手术,锁骨去钢板手术),美容手术(上下眼睑手术,大腿吸脂手术),等等。其中接受膝关节镜手术的病人是86岁老太太,血压不平稳,60/30mmHg。Dr.Li很快就把血压调好了,手术顺利完成。工作之余,给我讲了很多麻醉知识,水平确实高。Dr.Li还有两个合作美容诊所,她带我都去参观了,技术水平和服务理念都比国内的部分诊所先进很多。                     Dr.Li还是一个美食营养专家,周五晚上请我到她家吃饭,豪宅﹑游泳池﹑健身房应有尽有。她叫儿子给我喊崔叔叔,我认为给我喊崔舅舅更合适些。Dr.Li给我讲解有些菜可以用水洗,有些菜皮是脂溶性的,要用特殊溶剂来清洗干净,做菜要几分熟,搞得我都不会,帮不上忙。我很想帮厨干点活儿,她干脆叫他老公专门陪我聊天,这样我就不会“无事生非”了。最后洗碗我也干不成,因为有洗碗机啊!只能白吃。在美国,能被邀请到家中做客,是很高的礼遇啊!晚饭后,Dr.Li提议我俩带着她老公一起去散步,清凉的晚风,寂静的夜晚,宽阔的马路,稀少的行人,沁人心脾。大家边走边聊,不知不觉走到了她家老二打篮球的地方,看了一会篮球比赛后,大家来到草地上,盘起腿来,席地而坐,仰望天空,讲起星星的故事,心旷神怡。此时我觉得Dr.Li是最幸福的女人,左边是她先生,右边是她同学,左膀右臂都在身边,众星捧月,她何等的高兴。                    我和Dr.Li互夸对方年轻,Dr.Li确实比同龄人长相要年轻很多很多,她给我讲了很多养生的知识,我也记不住。她在电视上主办了养生节目,她定期去亲自主讲,从Google网站上检索:Tong Li+ageless Living,她的每一期主讲节目都能检索到,我听过一期,风俗幽默,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回国后我准备认真学习一遍,也欢迎爱好养生的人们收看她的节目,听不懂可找我翻译。我替她做做广告,分文不取,纯属公益活动。                        Dr.Bai曾在日本留学,后来来美后做过实验室老板,当过大学附属医院的肾内科主任,现在是亚利桑那州肾内科医生集团的领导,集团内有97名肾内科医生,州内的60%的医院的肾内科和透析中心都是他们的医生。医院和医生是合作关系,不是隶属关系。我认为,要解决国内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把医生从体制内人变成社会人是很重要的,我期待着这一天早日来到,我的目标就是公立医院的医生可以多点执业,自己开个整形美容门诊部。 以前和美国医生也交谈过,对美国的医疗现状也是一知半解。通过这几天和两位同学的深入交流,特别是跟着Dr.Li一起去上班,一起吃饭,形影不离(除了不方便的时候),我对美国的医学教育﹑医生的成长﹑医患关系﹑孩子教育﹑养生保健都有了较深的了解。                      我还了解到,第一军医大学是军校,不在中国公开的医学院校目录中,美国不承认第一军医大学的本科文凭,Dr.Li做了大量工作,美国卫生部门也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最终承认第一军医大学的本科文凭,可以说Dr.Li是第一个从第一军医大学毕业来美国当医生的人。1994年我刚考上第四军医大学的研究生,她就开始准备美国医师执照的考试了。 机会过去了,永不再来,再说这些已无意义。这句话可以老师教学生造句时使用,中文是“假如……那么”,英文是过去将来完成时的虚拟语气“would have done…, if”,“假如老崔当时跟紧她出国的步伐,那么现在老崔也可能在美国当医生了”。

Dr.Li的大儿子下个月上西点军校。再过两年,等Dr.Li的老二上大学了,她准备到承认美国医生执照的国家轮流去当医生。世界这么大,我俩一起去,她麻醉,我开刀,多好啊!但是绝对不行,没有一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医生执照,拿中国的护照都必须要签证。我想到墨西哥看看,再到加拿大看看同学,一打听,必须签证,只有放弃。近距离看了两个在美国当医生的同学,评价一下,我是良好,他俩比优秀还要高个档次,用卓越来形容他俩更恰当些。                       周六来到纽约,看望高中同学Kevin,依然受到温暖的接待,住在同学家中。这里风景如画,空气清新,这两天看了很多风景,又看了两场美国电影。今天还到杨振宁执教的纽约州立大学Stony Brook分校看看,整个大学绿树成荫,建筑古典古色。大学刚放暑假,空空荡荡,难见行人,鸟鸣校更幽。 明天同学亲自开车送我回波士顿。                      来美三个月,从波士顿入关,到美后转了一大圈,再次回到波士顿,起点又变成了终点,六月一日将从那里启航回国。两点感受:一是在美国转这个圈,是快乐之旅,睁眼看美国,收获很大。二是看了以后才会有比较,有比较就有了想法,有想法又实现不了,有难言的心态,至少是遗憾的。站在平地上,这山望着那山高,每个人来到USA后,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六月一日,我在飞机上,看着所有的山都是一样高,我将怀着愉悦的心情,飞过万水千山,经过北冰洋,跨过太平洋,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到温暖的家。当然,清闲的日子也将过去,繁重的工作即将来临。没办法,不是不想歇,长江后浪推前浪,不动也得动,被动动不如主动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