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微创时代镜中乾坤

2015年01月14日 640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科学中国人》2012年第18期

[导读]朱江帆,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外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肝胆外科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和微创外科技术的临床与研究。

                                                                 ——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外科学教授朱江帆

本刊记者 李明明

微创时代 镜中乾坤       

       斯特拉斯堡大学医院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欧洲著名医学中心。这里曾经进行了世界首例远程手术:医生在斯市操纵机器人,其传出的指令通过ISDN线路到达远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纽约西奈山医院。这里的医学中心总是处在世界外科最先进技术的颠峰。

       2008年新春伊始,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朱江帆教授即踏上了前往法国的航班。此行是受斯特拉斯堡大学医院著名外科教授马莱斯特邀请,前往他们组织的腹壁无瘢痕手术讲习班授课,介绍他在经脐入路腹腔镜手术中所做的开创性工作。一位来自香港的学员看到朱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坐在主席台上,感到非常吃惊,这可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在这所欧洲著名的医学中心讲学!
       经脐入路腹腔镜手术,顾名思义就是把器械经过肚脐眼放到腹腔来做手术。做了手术腹壁几乎看不到瘢痕,听起来还真有点像是天方夜谭,但是这种技术在5年前已经成为现实。美国《时代》周刊将其列为2008年“世界十大医学突破”。

更加微创、更加美观

       经脐入路腹腔镜手术,这个读起来甚至有些拗口的专业术语,缘何在我国学者朱江帆手上得到了完美诠释,还要从头说起。

       200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卡勒医生做了个著名的实验:把胃镜放到猪的胃里,在胃壁上打个洞,然后把胃镜从这个小洞伸到腹腔,完成了腹腔探查和肝活检的操作。从而实现了做个胃镜就能完成手术这样一个奇迹。这就是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简称NOTES。

       2004年曾经完成世界上首例机器人远程手术的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院,在著名外科专家马莱斯特教授带领下,经过精心准备,完成了称之为阿努比斯计划的又一壮举,为一位女性病人进行了NOTES胆囊切除手术,实现了首例临床腹壁没有瘢痕的手术。阿努比斯是古埃及神话人物,传说能够用很长的器械为人治病。马莱斯特教授用长长的镜子为人切除胆囊,类似于古埃及的神话传说,所以他们将这一全新技术称之为阿努比斯计划。

       朱江帆告诉记者,经人体自然腔道手术虽然成功,但要广泛运用到临床实践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不但其技术难度、器械设备有许多难以逾越的门槛,仅仅这一新型的手术方式对患者心理、生理来说,要真正适应和接受这一技术仍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自2007年开始,朱江帆带领团队开始尝试另一种手术后几乎看不到瘢痕的技术:经脐入路内镜手术,简称为TUES。这项技术是从脐部皱褶部位置入器械进行操作,手术后重建脐部形态,达到腹壁无可见手术瘢痕的完美效果。和NOTES相比,TUES技术上要简单得多,更容易被医生和病人接受。

       一位患胆囊息肉病人接受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醒来后发现只有肚脐处贴着敷料,腹壁竟然没有可以看到的瘢痕!病房中的病友无不感叹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给病人带来的福音。

       2007年以来,朱江帆教授首先完成了TUES肝囊肿、阑尾切除、胆囊切除、腹股沟疝修补等手术。手术后病人腹壁基本无可见的手术瘢痕。向着更加微创、更加美观的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该领域中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10年03月,朱江帆教授课题组开展的经脐入路腹腔镜手术(TUES)项目获得了上海市第八届医学科技奖。该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了3项国家专利。多次受邀请到国内外学术会议演讲。并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印度、香港和内地很多医院的同行到医院参观、交流。

克服困难,促使TUES不断走向成熟

     “任何一项新的技术都有其发生、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TUES还只是初生婴儿,还面临很多问题。科学工作者要做得事情就是要不断努力,克服困难,促使其不断走向成熟。”朱江帆坦言。

       在这条通向健康却又未知的医学之路上,他就像是一个赴约者,体验赤诚、体验发现的惊异,带着对健康与希望的独特的人生体验,倾注一腔真情。在病人看来,他就是那第一眼的光明,带着柔和与诚心,守望在黑暗的尽头。 

       TUES作为一项新技术,还存在各种问题。首先是器械经过脐部狭小空间进入腹腔,多个器械之间会互相碰撞,带来操作困难,在学术界称之为“外部冲突”。朱江帆教授与器械公司进行合作,通过改进器械,基本解决了“外部冲突”问题。目前这种用于TUES手术的“朱氏器械”使用已经非常普遍。除了“外部冲突”,平行进入腹腔的器械在里面也会互相碰撞,又叫“内部冲突”。朱教授的研究团队用力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解决了TUES手术中器械互相碰撞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广泛的关注。

       2011年,朱江帆教授课题组建立了一种新的技术,叫做单孔腹腔镜胃内手术。这种方法是在腹壁很小的切口建立通向胃内的通道。通过这一小孔,就能进行胃里面的手术。国外专家都非常赞同朱教授这一充满创意的工作。同时这一技术也发表在美国著名的《外科创新》杂志。

根植创新基因,实现持续发展

       朱江帆教授作为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首先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他深受恩师黄志强院士的影响,做事严谨、执着,而且不停的追求技术创新。他1999年在美国留学期间,正值腹腔镜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时期。当国内还只是做些腹腔镜胆囊切除等简单手术的时候,美国同行已经开始进行机器人手术、内镜甲状腺切除、腹腔镜减重手术等全新的技术。当时朱江帆教授的老师是世界上最富盛名的腹腔镜外科专家Michel Gagner教授。可以这么说,世界上有腹腔镜新技术,都是Gagner教授所创建的。在Gagner指导下,朱江帆教授作为中国学者,较早涉及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机器人腹腔镜手术与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工作。回国后,他通过各种机会,把当时最先进的内镜甲状腺切除、腔内手术、乳腺微创手术等介绍给了国内同行。在他组织的“2003全国微创外科学术研讨会”上,特意安排了远程手术实况转播,将Gagner教授在纽约的手术转播到上海的会场,使与会代表第一次观看了腹腔镜胃转流手术治疗病态肥胖症的精彩手术表演。为减重手术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朱江帆教授在平凡的医疗工作中,充满了创新精神。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手助的腹腔镜巨脾切除与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在手术中发现脾血管后面有个间隙,很容易用手贯通,然后用器械离断。从而建立了“脾蒂先离断脾切除”技术。使腹腔镜巨脾切除难度大为降低,安全性大幅提高。有次一位80多岁患巨大腹股沟疝病人前来就诊。由于疝很大,坠入阴囊,像个皮球一样夹在两腿之间,患者生活很不方便。这种疝用任何方法都很难处理。朱教授看后,决定还是用腹腔镜技术进行修补。在腹腔镜引导下,他用一种专门的套线针,把疝口一针一针的串了起来,直到把疝口封闭。然后用补片固定在疝口,完成了巨大腹股沟疝修补手术。

       看到近年来,我国的肥胖症患者日趋增多,肥胖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如何快速安全地减肥,进而大幅降低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和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程度,已成为医学界极为引人关注的话题。中国的肥胖人口比例不高,但人口基数大,肥胖人口总数并不少。朱江帆教授近年又专注于肥胖症手术的外科治疗,成功开展了腹腔胃袖状切除术,使饱受肥胖痛苦的患者重新拾回了自信。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在腹腔镜技术领域,朱江帆教授就像滴水穿石一样,矢志不移地行走着,一路风雨征程,一路壮丽高歌。对他来说,选择了高山,就选择了攀登;选择了大海,就选择了航行;选择了“白大褂”就选择了义无反顾地奉献一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