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中医学的痞满是什么意思?

2018年10月09日 244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乳腺疾病的发生,和中医学的痞满有很大的关联,与诊疗上的理法方药密不可分,因此,有必要把它介绍给大家。

痞满
中医学病证名称。

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
引起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
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
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

按部位可划分为胸痞、心下痞。

一、胸痞

有两种定义:
①胸中满塞不痛。
《症因脉治·胸痛论》:“若胸中满塞而不痛,又名胸痞。”
《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大约胸满不痛者为痞,满而痛者为结胸。” 

②指胸中闷痛。即胸痹。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病者心下坚满,痞,急痛,肌中苦痹缓,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手不得犯,胸中愊愊而满,短气,咳唾引痛,咽塞不利,习习如痒,喉中干燥,时欲吐呕,烦闷,自汗时出,痛引彻背,不治则数日杀人,病名胸痞。

病机:由下虚极,气上控膈使然,其脉阳微阴结。
治疗:化痰理气,用栝蒌丸、橘皮生姜汤等方。

二、胃痞
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可称为胃痞。

胃痞是脾胃肠病证中常见的病证,治疗效果较好。

1.对胃痞认识的历史沿革如下:
1)《内经》称其为痞、满、痞满、痞塞等: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的“脏寒生满病”,《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的“备化之纪,……其病痞”,以及“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等都有这方面的论述。

2)《伤寒论》对本病证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如:
①“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
②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③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
其所创诸泻心汤乃治痞满之祖方,一直为后世医家所赏用。

3)《诸病源候论·痞噎病诸候》提出“八痞”、“诸痞”之名,包含了胃痞在内。
①论其病因有:风邪外入、忧思气积、坠堕内损,
②概其病机有: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血气壅塞,不得宣通。
③对痞作了初步的解释:“痞者,塞也。言腑脏痞塞不宣通也。”

4)东垣,一一所倡脾胃内伤之说及其理法方药,一一多为后世医家所借鉴,尤其是《兰室秘藏·卷二》之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消痞丸、枳实消痞丸更是后世治痞的名方。

5)《丹溪心法·痞》:
①将痞满与胀满作了区分:胀满,系内胀而外亦有形,痞则系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
②在治疗上,丹溪特别反对一见痞满便滥用利药攻下,认为中气重伤,痞满更甚。

6)《景岳全书·痞满》对本病的辨证颇为明晰: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

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
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
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
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
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

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
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7)《类证治裁·痞满》将痞满分为:
伤寒之痞和杂病之痞

把杂病之痞又分作:
胃口寒滞停痰,
饮食寒凉伤胃,
脾胃阳微,中气久虚,精微不化,
脾虚失运,
胃虚气滞等若干证型,

区分寒热虚实之不同,以而辨证论治,对临床很有指导意义。

本证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

2.现今对胃痞的病因病机认识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吸收、清升浊降。纳运如常,则胃气调畅。
病机:常因表邪内陷入里、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引发脾胃损伤、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即可发生痞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