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援非志愿医生曾高:平凡医者 默写大爱

2018年09月27日 898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是中国援外医疗队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的根植于每一个援外医疗队员的心中,他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每一个字的含义。

“4月18日的那台手术进行了14个小时,结束时已经到了夜里12点多了。此时,这个城市已经一片寂静,只有我们的手术室里是一片欢呼声。”4月25日,记者终于通过断断续续的网络联系上中国志愿医生曾高时,话筒另一端传来的是他略带磁性的声音。

曾高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此时,他正率领由6名中国志愿医生组成的第一批专家医疗队,在几内亚的中几友好医院进行为期21天的医疗援助行动。该行动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志愿医生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凌锋发起,首批医疗队员则于4月8日从北京启程飞赴几内亚。

中国志愿医生在进行术前讨论

复杂脑肿瘤患者成功获救

那位手术持续了14小时的患者,是一位42岁的男性。术前,他已被头疼和视物不清问题困惑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经过详细的术前检查,我们发现这位患者的前颅底和鞍区有一个巨大的肿瘤占位。颅底肿瘤手术被称为脑肿瘤中难度最大的手术,这是因为该区域涉及很多重要的大脑神经和血管,导致手术受到很多限制。这位患者,不仅肿瘤长在了不易手术的区域,而且肿瘤形体巨大,导致手术的难度和风险都有所增加。实际上,即使在国内的大型医院,这台手术从技术上也充满了挑战性。”曾高告诉记者。

在几内亚实施这台手术,志愿医生医疗队所要克服的不仅仅是来自技术方面的挑战,还有来自手术室的硬件挑战以及几内亚医护人员缺乏配合经验等软件挑战。

“并且,这里的手术室设置极其简陋——显微镜不好用,麻醉药品跟不上,刷手用肥皂,就连手术铺床用的单子也很匮乏,甚至连护士都没有。不仅如此,医疗队还要时刻准备应付停电风险。因为停电时,如果手术还在进行,我们就只能使用医疗队带来的一些精致照明灯,甚至连手机的光源也要使用。”曾高向记者解释。

恶劣的手术条件,更需要团队的配合。因此,曾高与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冀园琦主任、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麻醉科医生马挺主任,以及驻扎在中几友好医院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的队友们,一起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方案确定由冀园琦和曾高担任主刀,由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周马丁医生担任助手,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的常佳护士担任刷手护士,大家相互配合,最终克服种种困难成功切除了患者的脑肿瘤。

树立精准医疗援助“典范

曾高介绍,在几内亚,约50%的人口是14岁以下的儿童。但令人遗憾的是,即便是在中几友好医院也没有设置妇科、儿科这样的常见科室。因为对妇儿疾病缺乏规范有效的诊疗,导致当地孕产妇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较高。正是因此,这次医疗援助的主要任务定为儿童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并同时派出妇产科专家和儿科专家协助指导几内亚的妇儿医疗工作,以希望这次“精准医疗援助”能够成为民间组织对外医疗援助的典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