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正确认识小儿脑瘫,做好早期干预

2019年04月23日 865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发达国家脑瘫发生率为0.2%~0.3%,我国0岁~6岁的儿童脑瘫患病率为0.19%~0.40%,而西北偏远地区达0.56%,目前全国约有病例600万例,并以每年约4.6万的速度递增,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加强预防,从源头上减少、控制出生缺陷率,发生后如何及早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也应当成为公共干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围产期不注重预防,增加脑瘫患病几率:是脑瘫预防的重点是关键所在,主要目的是防止脑瘫即“残损”的产生,尽量避免从受孕前至婴儿期的一切有可能产生脑损伤的高危因素。如受孕前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和补充必需的营养,受孕时定期进行胎儿检查,营养搭配正常不接触有毒有害和放射性物质等,婴儿期注意补充合理营养,避免婴儿受到外力伤害等。

  尽量避免从受孕前至婴儿期的一切有可能产生脑损伤的高危因素,当发现有脑损伤后,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和进行全面综合康复治疗,防止由脑损伤发展为脑瘫,早期干预治疗有抚触、按摩、被动操、营养针、认识训练、感统训练等,3个月前的早期干预治疗可以防止由脑损伤发展为脑瘫的有效率达90%以上。

  脑瘫确诊后听之任之,不注重早期干预:对已经是脑瘫的患儿,进行积极康复治疗,防止发生“残疾”,即从发现有脑损伤开始就积极进行康复治疗,虽然没有阻止由脑损伤发展为脑瘫,但早期干预和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减轻脑瘫患儿的残疾程度,使其功能无限接近正常化,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继发症,使其大运动、精细运动、认识、语音、社会适应性、个人社交等基本正常,基本不受限制的回归社会。

  不注重脑瘫康复,导致并发症发生:对已经发生残疾的脑瘫患儿,应通过各种措施,防止发生“残障”,积极进行康复治疗,预防畸形好挛缩的发生。即使脑瘫患儿已经有残疾了,我们也不应该放弃康复治疗,要预防发生跟腱挛缩、肢体萎缩、腕下垂、不能站立行走等严重障碍的继发症,以及避免智力低下、癫痫、语言障碍、听力障碍、视觉障碍、心里行为异常等并发症的发生。

  及早干预,先来认识脑瘫症状:

  1、吸吮困难,过于安静或易激惹:脑瘫宝宝在新生儿期不像正常的小宝宝一样,看到妈妈的乳头或者是奶嘴时,会主动凑过去吸吮,给他们喂奶时,他们吸吮起来也好像没什么力气似的,还很容易会引起呛咳、吐奶。而且,脑瘫患儿的嘴巴总是张着,还可以见到口水流了出来。另外,脑瘫宝宝还会经常哭闹,难于安抚;有些宝宝表现出特别安静,对周围的声音、光线等刺激表现的漠不关心。

  2、运动发育比同龄的小孩落后:不同月龄的小孩会有不同的运动发育水平,从最初的头竖直片刻到脖子稳稳地竖直,再到会翻身、坐、爬、站、走……但是脑瘫宝宝相对同月龄的小孩来说,他们在运动发育方面明显落后。比如到两三个月了,抱起脑瘫宝宝时,宝宝头却还是摇摇晃晃的;到了三四个月时,脑瘫宝宝俯卧时还是脸蛋贴着床,或者是很吃力地才能把头稍微抬离床面片刻;等到六个月左右时,还不能翻身;等到一岁时,其他小朋友都能四处爬行甚至开始走路了,他们还是坐不稳。除了大运动的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小朋友外,在精细动作的发育上,他们也是比同龄的小孩落后,抓、握能力差,甚至不能把手放到嘴边等等。

  3、异常的姿势由于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他们会表现出一些奇怪的姿势来:比如,他们的手特别是拇指从出生后一直都是紧握着的,到了3个月后手指仍是不能张开,双腿也特别紧,换尿布时怎么撇都撇不开;他们在仰卧时,头会向后仰,臀部高于头部,下肢伸直,甚至呈角弓反张的样子;有些脑瘫患儿四肢肌张力低下,仰卧时就像是一只青蛙状;另外脑瘫患儿在学走路时,腿常呈一种典型的剪刀状,即脚尖点地,膝盖紧贴,两只脚相向交叉。

  如果当发展为脑瘫后,我们也应该勇敢面对,不要放弃,积极进行全面康复治疗,防止发展成为重症脑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