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炯炯有神”的风险

2017年11月30日 1050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周老师1年前发现自己左眼看着比右眼大,经医师初步检查后认为可能是近视造成的眼球变大,没作处理。而后,看着越来越大的左眼,周老师不放心,跑到一家大医院就诊,眼眶病专家检查后认为存在眼眶内占位病变的可能,眼眶CT结果发现,眼眶后段有一个团块状物体,进一步做磁共振检查,诊断为左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通过手术完整摘除瘤体,患者的眼突获得改善,不仅恢复了原先的外观,双眼睁开大小不再有差异。

 

中国人正常眼球突出度在12-14毫米,平均13毫米,两眼差值不超过2毫米,超过此范围即为眼球突出。许多眼眶疾病,比如海绵状血管瘤,眼球突出是病变的明确体征,但由于肿瘤生长缓慢,早期缺乏症状和其他体征,往往会被忽视。此外,如果是在短时间内出现的眼球突出,伴随视力下降、剧烈疼痛等,应高度怀疑急性恶性病变,须尽快到医院排查原因,以免耽误治疗。

 

病因多样,未必是眼睛出毛病

 

眼球突出原因较多,常见的有:

1、肿瘤导致的。眼眶肿瘤大多原发于眶内,少部分由附近的副鼻窦蔓延而来,极少由全身转移而来。眶内血管性肿瘤、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神经源性肿瘤、皮样囊肿、泪腺肿瘤、嗜酸性肉芽肿及其他部位的转移性恶性肿瘤等均可引起眼球突出。

 

2、内分泌性眼球突出。这种眼球突出最常见的原因分为甲状腺素性眼球突出和促甲状腺素性眼球突出。前者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后者是指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素分泌过多而发生的眼球突出。多见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简称TAO)。

 

TAO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密切相关的眼病,是由于活化的T淋巴细胞侵犯眼眶和球后,刺激糖胺葡聚糖在成纤维细胞中产生,结果使眼睑、眶周围组织水肿,淋巴组织浸润,眼外肌肥厚失调。

 

3、炎症性眼球突出。一种是眼眶急性炎症,如眼球筋膜炎、眼眶蜂窝织炎、海绵窦血栓静脉炎等;另一种是眼眶的慢性炎症,如炎症假瘤。

 

可表现为眼球移位、运动受限、复视,炎症波及眶内引起视神经炎或脓肿压迫视神经可出现视力下降。

4、外伤性眼球突出。外伤性眼球突出常见于外伤后眼眶内出血、眼眶内气肿或外伤性海绵窦瘘。

 

除了眼突症状,其他的伴随症状也有助于医生诊断病因。如疼痛、流泪、视物重影和眼睑肿胀,多见于内分泌性眼球突出以及炎症性眼球突出;视物重影几乎在所有原因的眼球突出都可以见到;而无痛性、隐匿性的眼球突出往往见于良性肿瘤所致的眼球突出;视力下降则多提示眶内病变已经累及到视神经。

 

排查病因很重要

 

眼眶病病因复杂,且常不能直观检查,在诊断上更多需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CT、MRI。

 

针对不同病因,其他辅助检查可以提供有助于诊断的信息。比如内分泌性眼球突出,甲状腺功能检查能够帮助确诊;炎症性眼球突出患者的血象检查可以提供诊断依据;眼眶血管瘤患者往往需要B超检查以了解血流状况;搏动性眼球突出的患者在眼眶区域往往会出现血管杂音,这个时候一个听诊器就能发挥作用。

 

眼睛上动刀,小切口是趋势

 

针对不同病因,治疗方式也不同。

 

1、眼眶肿瘤,小切口手术

 多通过手术治疗解决。传统手术方法是各种开眶手术,损伤较大,术后反应重。现在采用计算机导航辅助设计,与各类内窥镜的联合应用,可以通过很小的切口彻底清除肿瘤,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2、内分泌性,个性化方案。

抗甲状腺药物、手术和131I三种方法均可用于治疗甲亢合并突眼,关键在于保持甲状腺功能正常。

 

单纯性突眼无需特殊处理,大部分随甲状腺功能恢复而消失。轻度浸润性突眼患者建议随访。中重度活动性浸润性突眼患者可选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和眼眶放疗,必要时可选生长抑素类似物或其他免疫抑制剂。

 

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眼球突出、运动障碍、结膜水肿、睑裂闭合不全、眼睑退缩、眶压升高等,甚至继发角膜溃疡和压迫性视神经病变(简称CON),最终危及视功能,可作为眼眶减压手术的适应证。此外,美容要求、充血性TAO、药物治疗难以缓解的青光眼、合并糖尿病等全身疾病激素治疗禁忌者,都可考虑行眼眶减压手术。


提倡对每个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采用美容切口,在计算机导航下精确减压,使眼眶减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

 

3、炎症性,需要规范抗炎。

 规范的抗炎治疗。如视神经炎症较轻、时间短,经抗炎、消肿后视力可恢复。如长期视神经炎、视神经受压引起视神经萎缩变性,则术后视力难以恢复。应及早诊断早治疗,及早清除病灶。

 

4、外伤性,早期可冷敷

 眶出血通常只需观察。早期可冷敷或加压包扎,24小时后改湿热敷。可全身使用止血药物或抗生素。当眼球突出造成角膜暴露或视功能受损而危急眼球时,应及时手术。

 

眼球突出临床较常见,由于病因众多,涉及多学科,易误诊误治,处置不当可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导致生命丧失。因此,出现这类症状应高度重视,尽量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必要时行全身检查明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