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服中药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

2017年08月01日 1327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因为中医药在治疗很多消化系统疾病方面都有很大优势,比如萎缩性胃炎、慢性腹泻、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肝病、消化道肿瘤等等,服用中药汤剂,常常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所以在门诊看病时,中药汤剂使用很多,也因为疗效肯定,被广大患者认同。然而,有部分患者,对服药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常常不知所措,甚至因噎废食,不敢吃中药汤剂了,反而影响了疾病的治疗。


那我们在吃中药的时候,出现哪些现象,可以不要太多理会,或者可以认为是常见的一些正常反应?出现什么情况,需要停药,或进一步检查?作为病人该如何应对?


1、口味太苦

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或初次吃中药的病人,常常嫌中药太苦。特别有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属于苦寒之品,比如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等,确实很苦,但一些病人,因为病情又需要使用,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因此有些病人会在中药里加糖,其实这样会降低中药的药效。我常常建议病人,一方面服用中药注意不要太热,可以凉一会,温服,这样可以一次饮完,会相对容易接受。另外,吃完药后可以适当含点冰糖或吃一块饼干,也会感觉好得多。


2、气味异常

病人常常反应的情况有味道太重、太酸、有辣感等等,比如临床使用一些芳香化湿的药,比如霍香、佩兰、砂仁等,有些患者不适应,嫌气味太重;比如用五味子、乌梅、山楂等,有些病人嫌酸;比如用了干姜、炮姜、吴茱萸等,有些病人嫌辣;也遇到病人服用一些养阴的药,比如枸杞子、麦冬等,嫌不苦,太甜的。其实,这些都是由于药物本身的气味决定的,因为不同患者喜好不同、耐受性各异,可能需要适当调整处方。但要注意不要误认为中药霉了或馊了。


3、常见现象

服用中药常见现象可以表现为服药呕心欲吐、大便稀溏、肠鸣、口干、腹胀等等,多见于初次就诊的患者,因为这些病人,一方面没有吃过中药,不太适应。另一方面,医生也不是特别了解患者的体质特征,需要摸索一下。比如,一下阴虚的患者,在服用养阴药时,常常会引起大便偏稀;而使用一些理气活血的药,常常会肠蠕动增快,引起肠鸣或大便次数增多;而一些温阳、化湿的药可以引起口干等等。还有些人会出现腹胀、不想吃饭,这些常常在使用一些补益药时,因为病人暂时不适应或补药太多引起的;呕心在初次服药的人更多见,其实一次不要吃太多,慢慢适应一下就行了。所以,当遇到这些现象时,大可不必紧张,可以在下次就诊时告诉医生,适当调整处方,绝大多数都会解决。


4、偶然事件

常常遇到病人说:医生,我回去吃了中药就发烧了;医生,我吃了药又吐又拉,拉的全是水;医生,我吃了中药血压升到180等等。其实这些绝大多数都不是吃中药引起的,而是正好赶上其它问题了,比如感冒、急性肠胃炎、血压没有控制好等等,所以要注意区别对待。当然,在吃中药过程中,如果遇到发热、腹泻等其他问题时,应该暂时停服原来吃的中药。


5、不良反应

中药汤剂确实也要预防一些不良反应。最常见的就是“药不服”,有些人甚至会觉得病情加重了,所以我们其实希望病人第一次就诊或病情不稳定时,不要开太多的药,因为中医用药,常常需要“探探路”,特别是一些体质特殊、病机复杂的患者。再就是药物的副作用或病人“特异质”引起的不良反应。比如比较常见的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肾损害。中药尽管相对来说副作用较少,但还是有些药,甚至以前认为的补药,发现可以引起肝损害的,比如何首乌、补骨脂等。而木通、雷公藤、乌头等都公认有肾毒性。还有一些“特异质”的人,尽管服用的药物其他人不会引起肝损害,但他却出现了肝功能异常,这常常与“特异质”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所以一方面作为医生要尽量避免长期使用这些药。而作为病人,如果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小便黄、浮肿等情况,也要提高警惕,注意检查肝肾功能。


总之,中药治疗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一方面不要太紧张,另一方面要让医生根据你的用药情况调整处方,如果确实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要及时停药。如果有些“特异质”的患者,不适宜服用中药,也可以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