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让人纠结的甲状腺癌

2017年04月10日 6102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随着健康观念的加强和体检的普及,人们在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健康状况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在每年的例行体检后都会出现这样的隐忧“我的甲状腺检查发现了结节,会不会是癌啊?有生命危险吗?”,在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甲状腺癌接受治疗后,更多的人会疑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的甲状腺癌,这与吃海鲜有关系吗?”。可是查度娘告诉我的信息好混乱啊,这可真是一件令人纠结的事。

纠结一:甲状腺结节就是癌吗?

其实,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物(肿块)、甲状腺占位等描述都是B超医生在B超机上发现的与正常甲状腺组织不一样的结构。这些只是一些形态描述,也就是说,医生发现了甲状腺上长了个“小东西”。至于它是什么,大家尽可不必紧张,因为大多数所谓的结节都是良性的。大家不必因为甲状腺上长了个“结节”就忧心忡忡。虽然甲状腺癌也是结节的一种,但往往有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伴有钙化和纵横比失调等特征,有经验的B超医生和外科医生能够据此作出判断。即使是癌,早治疗的效果非常好。

纠结二:甲状腺癌是不是越来越多见了?

那么多人被发现了甲状腺结节,有多少是癌呢?甲状腺癌的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不仅在中国,全球范围内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都明显升高。韩国1993-2011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加了15倍。但不少医生持有这样的观点,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并未升高,主要是因为超声检查的普及及设备技术的进步,使得更多原来无法探及的小结节被发现,有过度诊断之嫌。但美国的数据也提示过去5年甲状腺癌,特别是超过4cm或者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增加了至少2倍。笔者从事甲状腺外科工作20余年,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甲状腺癌的手术量显著的增多,特别是20-30岁左右诊断为甲状腺癌,手术后还发现有明显淋巴结转移的病人较10年前增加了很多,这都提示甲状腺癌的发病率的确是有所增加的。

纠结三:有人说甲状腺癌是“懒癌”,那到底要不要治呢?

由于大部分甲状腺癌发展变化缓慢,特别是导致死亡的病例少见而被冠以“懒癌”之称。但其实甲状腺癌可以细分为乳头状癌、滤泡型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四种,后两种虽然少见,但发展变化相对较快,是引起甲状腺癌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即使是预后最好的乳头状癌,也有部分会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出现远处淋巴结或肺转移,侵犯到周围的食道、气管和喉返神经,引起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甚至危及生命。虽然这些严重的病例占所有甲状腺癌的比重仅约10%,但由于医生没有有效的办法分辨出谁是“懒癌”,谁是“坏癌”,过于拖延治疗同样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确诊了甲状腺癌,还是建议积极的手术治疗。

纠结四:甲状腺癌发病率升高与碘有关系吗?还能吃海鲜吗?

不是海边每天吃海鲜的人都得甲状腺癌啊,也不是一点海鲜不沾的人就不得甲状腺癌啊。其实甲状腺癌与碘的摄入量呈现“U”型曲线关系,过与不及都不合适,都可能诱发甲状腺癌。碘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素最重要的原料,而碘盐和海藻类是食物中碘的主要来源。食物中碘不足,使得血液中一种促甲状腺素TSH升高而刺激甲状腺细胞的增生;而食物中的碘过量,由于原料充足,甲状腺细胞增值活跃,功能旺盛,也容易诱导细胞凋亡而引发癌症。当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甲状腺癌的发生是及其复杂的过程,碘的不足与过量只是一个风险因素而不是全部,除此之外,射线刺激、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都是诱发甲状腺癌的原因。最新发表关于癌症发生的原因被形象地比喻为“上帝掷骰子”,甲状腺癌的发生当然与上述各种原因相关,都只是一个概率问题。因此,合理补碘是关键,在内地缺碘地区食用加碘盐,在沿海地区食用无碘盐是更为合理的方案。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食盐加碘与甲状腺癌发生率增加有关,但的的确确使得以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肿(即大脖子病)变得少见。即使是甲状腺癌病人,经过治疗后适当食用海产品也不会带来其他风险。要记住呦,碘其实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合理补碘对健康有益。

纠结五:那么多的所谓甲状腺癌的“新治疗方法”,哪种是靠谱的呢?

首先,甲状腺癌是没有药物能治疗的。但现在有一些 “不开刀治疗甲状腺结节”的所谓“甲状腺微创治疗”大行其道,包括微波、射频、消融等治疗。这一治疗抓住了病人对于正规手术的恐惧心理,强调“不手术”的种种好处。但从规范的治疗角度考量,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结节存在种种弊端,最重要的是,这一治疗的效果尚未得到权威机构的认证,其长期疗效尚不确定,特别是无法完全消除甲状腺癌细胞,无法彻底清扫淋巴结,使得治疗的规范性受到极大的质疑。因此,诊断了甲状腺癌,还是正规的手术治疗最合理。而且,现在治疗甲状腺癌还有颈部不留疤或颈部小切口的手术可以选择,效果和传统开放手术一样。

说到底,即使发现了甲状腺癌,经过正规的治疗,结合合理的饮食配合,这些令你纠结的问题,都不是个事儿。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