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中耳炎,耳鸣,耳石症:上海市官方微信平台“上海发布”访...

2018年08月02日 720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友情提醒:科普信息,仅供参考

1、网友@聆听自然留言:鼓膜穿孔慢性中耳炎,平时没有流脓,需要手术治疗吗?

回答:鼓膜如果穿孔时,病菌、污水等容易直接侵入耳道深部的中耳腔,诱发急性发作、或者隐匿存在的中耳腔感染。在相当多的患者,鼓膜穿孔还可能仅仅是表面现象。反复发生的感染可以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堵塞在中耳腔,造成骨质感染和破坏。一旦骨质感染时,药物治疗往往无效,表现为难以控制的耳道流脓和严重耳聋。更有甚者,某些仅仅表现为针尖大的鼓膜穿孔,实际上深部埋藏着巨大的胆脂瘤。临床表现隐匿,部分患者没有明显流脓,甚至听力也基本正常,但实际上已经破坏了颅底骨质,甚至出现脑脓肿。因此,为了避免听力的恶化,避免致命性并发症,鼓膜穿孔需要及早诊治,需要手术治疗。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时海波

2、网友@非因非留言:母亲68岁,经常耳鸣,哪些原因或疾病会导致耳鸣?做哪些检查能确诊原因?耳鸣能不能治好?一般如何治疗?

回答:导致耳鸣的原因非常多,包括外耳道、中耳、内耳、听神经传导通路的各种炎症或新生物、老化、血管病变等等。这些疾病导致的耳鸣,被称为继发性耳鸣。除了耳鸣之外,大多还有其他一些临床表现,如听力下降、眩晕、疼痛、红肿等等,并与耳鸣一起,构成了原发疾病的诊断依据。另一方面,还有很多耳鸣,并不伴有其他临床表现。通过必要的检查或临床随访,排除或暂不支持上述疾病的诊断,则可被称为“原发性耳鸣”,亦即只有耳鸣这一孤立的耳科表现。

对于继发性耳鸣而言,由于潜在病因很多,因此确诊需要系统性的检查。通过相应的听力学测试(纯音听阈测试、中耳功能分析、耳声发射、言语分辨率、阈上听力评估、听觉诱发电位等)、影像学检查(颞骨CT、内听道增强MRI、血管造影等),有助于进行排除或定位诊断。实际临床诊疗中,鉴于个人诊疗费用支出、时间消耗、阳性概率大小、个人承受能力等因素,需要结合是否伴有耳鸣之外的临床表现、耳鸣特征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进行系统检查。通常,并不建议每位耳鸣者都进行系统检查。

耳鸣的确切原因不明,很多是查不到原因的“原发性耳鸣”,或者是劳累、情绪改变、颈部血管压迫等激惹导致的后遗症。因此,除了急性发作的耳鸣之外,国内外的诊疗指南并不把短期内迅速消除耳鸣作为目标。除了药物之外,还包括习服、声治疗、经颅低频磁刺激。其中的声治疗,可以通过下载相关APP而居家自行治疗。

3、网友@夜色小九说自己13岁起就有耳鸣的症状,一直治不好。今年已经28岁了,右耳几乎听不见,还能有办法恢复听力吗?若长期耳鸣久治不愈,最后是否一定会致聋?

回答:该患者同时具有耳鸣、耳聋的临床表现。我们需要厘清因果关系:在这里,耳鸣与耳聋均是“结果”,某种潜在的疾病或病理损害才是“原因”。因此,我们不能得出“长久耳鸣将致聋”的错误结论,两者是并列存在,而非互为因果。能否恢复听力,取决于听力损害的性质、严重程度,首先需要进行诊断才能得出结论。

4、网友@YunjieN:颈椎病引起的耳聋是不是不可逆的?日常应如何预防?

回答:颈椎病有可能导致内耳供血不足,引发耳鸣,但一般说来不会导致耳聋。严重的颈椎病,可以导致椎基底动脉向中枢的整体供血不足,出现视力模糊、眼花,以及耳鸣、听觉敏感度下降等协同表现。避免久坐,注意坐姿,是预防颈椎病的关键。

5、网友@WM小香猪提问,耳朵到底要不要掏?应该怎样掏?若一直不掏耳朵,久而久之耳朵会不会被堵住?

回答:外耳道皮肤分布有耵聍腺,分泌耵聍。耵聍具有杀菌、隔离等保护作用,因此不需要把耳道清理得“一尘不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耵聍会随着咀嚼动作而逐步排出外耳道,不需要主动清理。然而少数人,由于腺体分泌亢进,或者耳道自洁机制有问题,造成耵聍在耳道内堆积,形成“耵聍栓塞”。外耳道被褐色,油膏状、甚或硬如石块的耵聍所堵住,诱发感染、外耳道骨质破坏等损伤。此种情况,不建议自行处理,需要去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治。

6、网友@leftileft说:一周掏两三次耳朵,听力会下降吗?耳朵应多久清理一次?

回答:单纯掏耳朵本身,并不会直接造成听力下降。如果掏耳造成了机械创伤或感染,如损伤外耳道皮肤、鼓膜、甚至是听骨链,则可以导致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听力下降。由于个体差异很大,很难笼统说具体的清理周期。对于大多数人,并不需要特地的清理。

7、网友@硕硕被子:宝宝今年4岁,耳朵一直是潮湿的状态,且耳屎发黏。一开始以为是洗澡进水,但后来观察发现不洗澡也是这样。平时体检听力没问题,请问还需要去医院检查吗?

回答:这是俗称的“油耳屎”,本质上也是耵聍腺分泌的耵聍,但其中含有较多的油脂类成分。由于其黏性较大,易于在耳道内形成滞留及堵塞。建议定期至医院诊察,在没有完全堵塞的情况时进行清理,避免对听力的影响,同时避免洗澡水浸泡等诱发感染。具体间隔时间,取决于耵聍腺分泌的个体差异,开始可以间隔时间短一点,之后慢慢摸索出适宜的间隔时间。

8、网友@当wo孤单我会想起谁留言:每天洗澡时难免有水进到耳朵里,时间久了会有什么后遗症吗?

回答:洗澡水进入耳朵(先进入外耳道,如果有鼓膜下部有穿孔者,还可以直接漏入中耳),会导致外耳道干燥环境的改变,易于继发感染,需要留意防范。

9、网友@喵alien说自己的耳朵耵聍分泌频繁,冲洗完耳朵后,往往一个月左右就又堵塞了,如此频繁的耵聍栓塞该怎么办?

回答:可能是腺体分泌亢进,也可能是外耳道发生了霉菌、细菌等慢性感染,造成耵聍积聚,或耳朵皮肤上皮脱离组织过多。外耳道上皮过度角化症,也是潜在原因之一,易于频繁出现耳道堵塞,非常难以处理。除了医疗干预外,患者自身需要特别注意保持耳道干燥,维护卫生。

10、多位网友提问:为什么会神经性耳鸣?神经性耳鸣怎么办?

回答:耳鸣是一种非常多见的临床表现。有调查显示,每100个人中就有7人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如上所述,耳鸣可能是某种疾病的外在表现之一,但大多是具体病因不明、继发于身心疲劳、噪音污染、焦虑、短暂的供血不足等诱因之后。对于排除了器质性疾病者,需要注意避免陷入“关注耳鸣-耳鸣加剧-更关注耳鸣-耳鸣更加剧”的恶性循环。良好的心态,是克服耳鸣的关键。

11、@CLASSIFY2:最近在六院被确诊为耳石症,已经进行体式复位2次,但仍一直出现眩晕头胀、眼睛不能定焦的状况。想问下,平时生活工作中需注意哪些事项才能避免复发?

回答:耳石症的发生,就像是冰山上(耳石器)脱落了小冰块(耳石)。“小冰块”到处飘荡,诱发了体位改变时的强烈眩晕。有研究表明,伴有头部外伤、中耳炎、骨质疏松等的患者,易于出现难治性的耳石症。因此对于潜在疾病的积极矫治,有助于避免发作。对于没有明确因素者,避免头部的剧烈转运,有助于减少耳石再次脱落的机会。

12、网友@奇特风景:近期听力有所下降,不知是怎么回事,和平时常听耳机有关吗?每天使用耳机的时间多久是上限?还有哪些生活习惯会对耳朵造成损伤?

回答:经常使用耳机,难免对听力带来不利影响。如果已经出现听力下降,更要及时至医院进行听力学检查,并针对性地用药。如同长期用眼一样,长期用耳也会导致疲劳。使用耳机时,需要注意调整音量。此外,至少每隔半小时左右,取下耳机,让耳朵休息一下,避免内耳神经细胞的疲劳损害。最常见的不良习惯包括自行频繁挖耳、过高音量的音频刺激、入睡时及入睡后仍然佩戴耳机、

13、网友@开心的蛇宝提问说自己的父亲今年72岁,一只耳朵的听力不好,已经影响到了日常交流,请问是否需要配助听器?配助听器有哪些注意事项?

回答:老年人听力下降比较严重时,不仅带来对话双方的交流困惑,也影响患者本人对社会环境信息,诸如虫鸣鸟叫、雨声、警报声等的感知。久而久之,易于出现情感障碍和认知障碍,诱发阿尔兹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基于“用进废退”的原理,长久的听觉剥夺也会进一步加剧听力损害。因此,听力下降者均需要尽早选配助听器。

并不像挑个耳机那样简单,选配助听器是一个极具专业性的工作。同样对大声说话没有反应的两个人,但其听力损失的频率特征很可能存在显著不同。从500Hz到8000Hz的不同频率,是否伴有耳蜗重振现象等方面,个体差异极大。选配助听器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必须精准评估听力损失特征。根据佩戴者的听力损失的频谱差异,适宜设置助听器的不同频谱增益,做到针对性、选择性的频谱声响放大,而非全频段的盲目放大。

14、网友@喵橙Orange说,耳垂或耳后经常常长硬包,触摸时有疼痛感,但不做特别处理,通常几天就能自动消退,请问这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回答:如同颜面部一样,在耳垂及耳后沟区域的皮肤,通常存在很多皮脂腺。当腺体外口被堵塞后,所分泌的皮脂则会在腺管中出现淤积,从而形成皮下包块。当出现局部感染、或者腺管内压力较高时,则会出现疼痛感。由于是人体自身分泌的组织,因此1厘米以内的包块大多可以在数天内通过吸收而消退。如果继发感染,则会导致自行吸收困难,甚至形成脓肿。依靠人体的吸收能力及抵抗能力,患者通常并不需要刻意去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以免产生耐药性。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15、网友@ukio酱:平时带耳塞睡觉,常觉得耳朵痒,是什么原因呢?耳朵痒的原因有哪些?

回答:佩戴耳塞睡觉,不利于耳道深部皮肤的通气干燥。此外,耳塞的清洁程度也难以保证,从而易于诱发外耳道的慢性炎症,出现耳痒症状。耳痒的原因主要有耳廓湿疹(一种过敏疾病)、霉菌性外耳道炎、非特异性外耳道炎,需要进行抗过敏或抗炎治疗。

15、有没有可推荐的“爱耳操” 帮助保护耳朵?

回答:耳周的按摩、揉搓等动作,的确有助于缓解听疲劳,提高听觉敏感性。然而,目前还没有针对某种特定的“爱耳操”进行临床有效性的验证,因此无法进行科学的推荐。感兴趣者可以查询网络信息,根据自身试用情况,进行长期或短期的爱耳保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