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古人近视了怎么办?

2022年10月17日 131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昨天在读“头倾视深”的时候,让我想到了近视,好奇于中国古代有近视眼吗?古人是如何来防治近视的?眼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社会上盛行的?于是看一些相关的文献于大家分享,不得不说这些问题还是蛮有趣的。

1、古人也有近视?

古人也有近视,但近视的发病率没有现代社会那么高。古人讲究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草木等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有灵气的,与我们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且受限于科技文明的发展程度,所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耕社会普通的老百姓为了生存,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比较多,近距离用眼比较少,眼作为形体的一部分,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视力下降,但身体对时空变化的感知力和直觉是灵敏的,不像现代社会,身体动得少,眼却用无止境,人与周遭世界的关系,逻辑思维可以很强,但直觉感知能力却低

古代有关视力问题的记录,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已出现,如目不丧明疾盲等。但近视眼的增多则是在唐宋时期这一时期正是印刷术、科举制兴起的时代,印刷术可使字体变得更小,字小读起来费劲;科举取士使人们的读书、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但也导致了视力下降。

这一点在唐宋诗词古人笔记中就可以看到相关记载。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一书中,称欧阳修“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苏辙在《夜坐》诗中便称:“少年读书目力耗,老怯灯光睡常早。”陆游也曾在《夜坐闻湖中渔歌》中感叹:“少年嗜书竭目力,老去观书涩如棘。

也有学者提出,古人近视少跟阅读物的横排排版有关,竖排印刷,在阅读其一竖列时,两个眼睛往中间集合,使文字看准确,阅读时眼睛过度调节与过度集合的矛盾没有阅读横向排版的书籍时那样剧烈还有古人用毛笔写字对身体姿势的要求比现代用钢笔水笔写字的要求高。古人在自然光下读书跟久居照明灯下读书相比对眼睛的损伤更小。

2、古人防治近视的方法?

《诸病源候论》就有“目不能远视”的记载;《证治准绳·七窍门》称之为“能近怯远证”,即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目经大成·卷之二下》始简称为“近视”,因目失所养,玄府受损而神光不能发越远方。

《素问·五脏生成》指出:“诸脉者,皆属于目……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春秋战国时期就认为眼睛离不开肝血的滋养,肝与眼睛的关联性极强,长期用眼势必导致肝血受损,肝血受损则会导致视力减退。明·傅仁宇在所著的《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中说:“竭视劳瞻,而不知养息”可知近视与过度用眼密切相关。所以,现在的孩子那么容易近视,除了课业压力大用眼过度,还在于睡眠少,睡眠是养肝血最好的方法,睡眠时间大大缩短,肝血无以养,近视的发生率自然增高。

古人多用改变生活方式、中药内养和针灸外治等方法来改善近视。事实上,从古至今,近视都没办法被治愈,或者说近视也不算什么疾病,或被认为是一种文明病,与社会的发展程度及教育程度密切相关。“近视”像是第一个站出来的现象告诉我们,且行且珍惜,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善待我们的身体,珍惜我们的似水年华,身体中的每一个零件都不能过用,损坏了就没有回头路了,这何尝不是一种疗愈。

3、最早的眼镜何时出现?

现代流行通过物理手段戴眼镜来矫正、恢复视力的手法,古人早就想到了先秦时人们已借助放大镜来改善视力。1980年的一次考古发掘证实,当年从江苏邗江甘泉2号汉墓中出土了一只东汉初年的放大镜,为金圈嵌水晶片,直径1.3厘米,可放大5倍。这个放大镜镜片磨制精细,实际就是一只单片眼镜,很小巧,方便携带。这种单片镜,西方人的叫法更为贴切,称作“读书石”。

宋朝开始出现用眼镜看书的记载,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记载:“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叆叇,眼镜也,不过叆叇指老花镜而非近视镜。到明末时,戴眼镜已不鲜见孙云球16281661是我国明末清初的光学仪器制造家在我国最早制造出望远镜并创制眼镜等70余种光学仪器他曾总结造镜经验并写成《镜史》此书在光学史上起了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古人近视了怎么办?[J].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6,24:180-182.陈勇. 近视为疾?——20世纪有关近视的中西医认知与国家话语[J]. 文化研究,2017,04:193-21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