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器官保卫战--完美保留食管

2024年06月17日 6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食管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将进入口腔的食物从咽部运送到胃部,完成食物的吞咽过程。它通过运送食物,保护气管,维持粘膜正常功能等方式,保证了食物能够顺利完成消化和吸收,维持了整个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作为食管健康的最大威胁,食管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上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最新评估数据,在2022年我国癌症死亡病例中,食管癌排名第五。
图1 食管示意图

    食管癌根治术是目前进展期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根治性手术切除范围较大,术后切口感染、吻合口瘘、吞咽困难、乳糜胸等并发症发生率高达60%,死亡率近5%,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是否要选择手术切除食管,成为了横亘在食管癌病人面前的一座大山。
图2 食管癌手术并发症

    76岁的黄大爷就面临着这样的艰难抉择。吃饭时经常出现哽咽的他前往医院就诊,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上段有一个肿物,已经占据了3/4周的管腔,后续的活检结果提示为低分化鳞癌。然而,肿瘤处于进展期,无法通过内镜手术完全切除,且由于病灶的位置较高,目前只能选择姑息性放化疗或者外科手术治疗。如果选择姑息性放化疗,将有超过50%的概率复发或者远处转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外科手术需要把食管上方的下咽以及喉一起切除,这也就意味着,手术之后的黄大爷,不仅无法正常进食,甚至连正常说话都会受到影响,更别说手术还会带来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年逾古稀的黄大爷可能都无法顺利挺过手术。考虑到这些因素,黄大爷和家属迟迟无法接受手术治疗。后经过多方咨询,他们了解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钟芸诗教授曾为多名食管癌病人完成了保留食管的治疗,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于是他们立刻动身前往上海。
    来到中山医院后,黄大爷进一步完善了放大内镜、超声内镜、PET-CT等检查,幸运的是肿瘤还没有出现转移。钟教授结合报告结果向黄大爷解释了后续的治疗思路:先接受一段时间的化疗和免疫治疗,等待病灶缩小,最好情况下可以只剩下一个疤痕,然后完成综合评估,满足治疗条件的话就可以进行内镜下切除,将残余的肿瘤病灶彻底消灭。术后可以接受进一步的放化疗及免疫治疗,定期复查,基本可以达到与根治性切除类似的治疗效果。当然此前也有部分病人在接受放化疗后病灶没有缩小,所以还是得做好接受切除手术的心理准备。对于这个能够保全食管的方案,黄大爷和家属欣然接受,于是钟教授邀请来MDT团队(胸外科、肿瘤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诊疗团队),专家们一起分析病情,为黄大爷制定了综合的治疗方案。

图3 食管癌转化治疗

    黄大爷随即在中山医院开始了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三月之后进行复查,胃镜提示食管肿瘤退缩成了一个瘢痕,且活检病理为鳞状上皮增生。钟教授及MDT团队经过综合评估后,告知黄大爷食管肿瘤退缩非常显著,可以进行内镜手术了。经过相关术前检查后,黄大爷在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手术室接受了内镜下食管肿瘤全层切除手术,钟教授熟练地标记病灶边缘,黏膜下注射溶液,电刀切开病灶边缘,牙线牵引病灶组织,逐步全层、完整地剥离病灶。术后的病理报告显示病灶里已经没有残余的肿瘤细胞。经过MDT团队进一步评估,现黄大爷只需要行免疫维持治疗,同时规律随访。在20个月的随访期内,通过胃镜随访,未发现疾病复发。在这场与食管癌的战争中,黄大爷不仅成功战胜了病魔,更打赢了关键的食管保卫战役。
图4  内镜下切除食管癌

    正如前文所说,手术治疗仍然是局部进展期食管癌病人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其带来的严重并发症,以及切除食管甚至相邻器官的结果,对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影响,对部分病人来说,外科手术治疗可能不是最佳选择。如何在不影响整体疗效的前提下,提高食管保留率,改善病人治疗后的生存质量,已经成为进展期食管癌治疗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随着肿瘤免疫新时代的到来,免疫治疗的加入为术前新辅助治疗在进展期食管癌病人“器官保留”策略中的应用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性。国内外的多项研究证实,部分(30-40%)食管鳞癌病人在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肿瘤能够完全退缩,专业术语为“临床完全缓解”。对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的食管癌病人,经过内镜治疗及病理评估后,若无肿瘤细胞残留,仅需接受免疫维持治疗。这样做不仅能通过微创手段完全祛除病灶,降低治疗后的复发率,还能够在保存食管功能的同时保证长期生存质量,这种治疗策略即为“器官保留”策略。
    当然,并非所有的病人在接受新辅助治疗后病灶都能完全退缩,但有研究表明,食管癌遵循了“肌层-黏膜下层-黏膜层”的退缩模式,即在多数病例中,残留的肿瘤细胞位于食管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仅少部分肿瘤细胞留存于更深的肌层。此时内镜治疗便发挥了其作用,不论是针对浅表病变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还是适当增加切除深度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均可以做到病灶的完整切除,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食管的结构和功能。因此,钟芸诗教授的食管肿瘤MDT团队提出,如果在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对达到临床完全缓解或近临床完全缓解病人的初始肿瘤部位进行完整内镜下切除,将会降低局部复发率,同时病人的长期生存率以及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治愈肿瘤”与“保留器官”的两全其美。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团队,对于新辅助放疗、化疗、免疫治疗联合内镜下切除术,综合治疗食管癌,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既免除了患者的手术之苦(不开刀),又保留了食管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不受影响,生活质量十分满意。让食管癌的病人保食管、保功能成为现实。

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息肉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肛门微创手术专业学组、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理事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任大肠镜学组副组长。
    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