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宝宝生病家长须知

2017年11月28日 10525人阅读

天气越来越寒冷,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肺炎、腹泻……这些疾病又开始进入了活跃期。


常年人满为患的儿科门诊,预计又将迎来新一轮的就诊高峰。去不去医院就变得左右为难。


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医疗知识,当发现孩子不舒服时,就可以正确的判断和护理。

这里并不是提倡家长对孩子的疾病进行自诊自治,但是在带孩子去医院前,先学会做好正确的病情评估和家庭护理。把握好去医院就诊的时机,就能免除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下面就和宝宝医一起来了解一下宝宝常见症状的正确家庭护理方式吧~


1
发烧


不要过于担心孩子发热

体温升高的同时,身体的免疫系统都动员了起来,共同清除体内的病原菌;但坏处在于,如果持续发烧太久,身体就会元气大伤,没有更多地力气再去和敌人斗争了。

家长要怎么做?

保持房间温度舒适,给孩子穿轻薄吸汗的衣服;
补充足够的水分,如白开水、稀释果汁或口服补液盐溶液;
让孩子多休息;
38.5℃以上,或者孩子不舒服,再开始考虑使用退烧药,3个月以上的宝宝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6个月以上可选择布洛芬。

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


宝宝月龄在6个月以下;
精神不好、昏睡、食欲差,出现口干、尿量减少、前囟凹陷等脱水症状;
体温大于39℃;
2岁以下发烧超过24小时,2岁以上发烧超过3天;
宝宝长期发热或发热原因不明时,无论低热、中度发热还是高热,都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2
咳嗽


不要孩子一咳嗽就马上用止咳药

咳嗽能帮助排除呼吸道的分泌物,避免气道堵塞和继发感染等风险。
肺炎的时候会出现咳嗽,但咳嗽本身是不会咳出肺炎的。如果孩子咳嗽几天之后查出肺炎,其实是因为咳嗽时已经有肺部感染了。

家长要怎么做?


轻拍孩子背部,鼓励和帮助排痰;
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湿润;
充分利用浴室温热的水蒸气;
远离烟雾粉尘和人群密集处;
6个月以上多喝水,或者可以喝点稀释的果汁,1岁以上可以喝些蜂蜜,6岁以上可以用止咳糖浆(年龄很重要哦);
如果咳嗽影响日常生活,可以选用单一成分的化痰药,一定要请医生开处方,不要自己随便买。

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


精神不好,伴有呼吸困难、口唇发紫等缺氧表现;
咳黄、绿色痰,同时发烧;
宝宝吃东西后,突然出现剧烈呛咳、憋气、不断干咳的情况,要检查是否有异物卡住。
咳嗽时间超过2周或症状不断加重。

3
腹泻


不要孩子一拉肚子就使用抗生素。

腹泻,俗称「拉肚子」,大多是胃肠炎引起的,很多情况都是病毒感染,抗生素根本无效。拉肚子了,关键是评估脱水的严重程度、及时补充水分。

家长要怎么做?


服用口服补液盐(ORS);
根据具体情况给孩子补锌(补锌可以缩短腹泻的病程,降低脱水的危险);
不要吃生冷和之前没吃过的食物;
勤洗手,不要用手抓取食物;
症状好转后,逐步恢复饮食,建议从流质开始逐步恢复正常。

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


大便带血并伴有高热;
出现次数极多的水样便和严重呕吐;
拉肚子超过2周;
宝宝精神萎糜不振、嗜睡,尽管大便次数不多也不发热,也需立即送医院就诊;
就医前最好能先留取孩子的粪便。

4
便秘


开塞露等药物不是缓解便秘的第一选择,反复便秘需要引起重视!

便秘指的是不仅排便次数减少,而且大便干结、费力,大便次数减少但是大便仍旧是软便的,就不一定是便秘。

家长要怎么做?


按摩腹部;
多吃全谷物、水果和蔬菜;
适当多喝水和西梅汁、苹果汁或梨子汁等果汁(4个月以上);
暂时避免奶制品,但如果便秘没有改善,可以恢复喝牛奶;
鼓励孩子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


小于4个月的宝宝便秘是应该尽快就医的;
采用上述方法后24小时之内仍未排便;
食欲差,体重降低;
大便带血、疼痛;
反复发生便秘。

5
呕吐


孩子吃多了,或对吃的东西过敏、不耐受,或者病毒、细菌感染了胃肠道,甚至像中耳炎、脑膜炎、扁桃体炎、闹尾炎等其他疾病都可能引发呕吐,如果家长不能确定是哪种情况,还是建议尽快就医。

家长要怎么做?


小宝宝呕吐(吐奶),大部分是生理性的,可能是喂得太多、吃进去太多空气或者喂完奶后孩子活动过于剧烈。只要不是太频繁,可以少量多次喂养,喂奶后竖起来拍拍背,通常能缓解。
大一点的孩子呕吐,最常见的原因是肠胃炎,多伴有拉肚子,要注意预防脱水、及时补液。

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


一出生就频繁吐泡沫,一喂奶就呛咳;
呕吐物为咖啡色或带血;
伴有肚子痛、肚子胀或大便带血;
头部外伤后的呕吐,要尽快去医院排除脑震荡、颅内损伤、出血等情况;
伴有发烧症状或长时间没有好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