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网络问诊,简单几招让你拥有满意答案

2018年08月22日 853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提到去大医院看病,首先的印象就是“看病难”。一进医院大门,就开始了茫茫取经路,从刚开始的挂号、候诊、预约检查,到等待结果、复诊、确诊、开处方,一直到最后的交费取药结束一次诊疗,几乎每一关都是排着长长的队伍翘首等待,堪比春运现场。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李锐

   的确,去趟医院要找个专家看病,确实很麻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人会选择先借助网络途径向医生咨询相关情况,根据咨询结果再确定下一步的治疗计划。但是,人们咨询网络之后发现,虽然有的收到过答复,但更多时候都是石沉大海,无人回应,很少有患者能与医生做到真正的有效交流。

   那么医生为什么会“厚此薄彼”?患者如何才能提高“提问命中率”呢?今天我们就谈谈网络医疗咨询那些事,也许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说一些最基本的事情,也是最容易被大家所忽视的东西,就是一定记得提供病人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要时还要尽可能提供职业、身高、体重、生活习惯、既往疾病、家族遗传病等等。因为很多疾病是和这些因素息息相关的,很多时候医生可以通过这些基本信息确定疾病的考虑方向,比如同样是脑梗死,年轻人就需要考虑有没有免疫异常等因素存在,而老年人就多考虑动脉硬化等常见原因了。

   另一方面,医生回答网络咨询问题,不只对这一个病人提出建议,对于其他阅读此问题的病人有一个潜在的引导作用,这就起到了科普的作用,而科普面向的对象并非特定个人,而应该是一个群体,是要解决一群人的共性问题。所以对于网络咨询的回答医生往往需要更加慎重,以避免有些读者以偏概全,生搬硬套。

   下面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1.【问】我初中时被诊断为癫痫,目前已经停药10多年了,一直很好没有再犯,现在想怀孕生孩子,不知道会不会受影响?2.【问】这是我的血压监测结果,请问该怎样调整治疗?第一个问题就很有代表性,科普性很强,对TA一个人的答复经网络传播、扩散后,就有机会指导更多心存疑虑的癫痫患者撕掉癫痫病的标签(具体请关注我科公众微信平台发表的相关文章),从而走出自卑,更好地交友、结婚、生子,这就让医生很有使命感和成就感,很有答复的兴趣和动力。相对而言,第二个问题就要求医生为特定对象的具体病情提供个体化医学建议,而血压的影响因素很多,比如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不规律的服药方式、其他疾病导致的继发性血压升高等等,这些都需要医生详细询问并检查病人,而仅通过网络提供几个血压数值就制定下一步的降压方案是不负责任的,并且也有可能会误导其他人盲目更改降压方案。像这样的问题,答复率一定不会高。

 (与上面那个咨询不同的是,这个咨询具体得多。而这个咨询,患者最终也得到了李锐医生的悉心指导,对于病情缓解大有裨益。)

   从上面的这两个例子扩展开来,网络医疗咨询要想提高“提问命中率”,往往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求:

   1.问题要有代表性,适用人群广。比如对比“糖尿病患者能吃水果吗?”和“我吃完香蕉后血糖升到12mmol/L,请问该怎么办?”,就科普性而言,显然前一个问题的命中率更高。

  2.问题清晰、不含糊。比如“我被诊断高血压病,请问平时血压应该控制在什么水平?”这个问题对医生来说,答案标准明确、易于回答;反之,如果没头没脑来一句“我的血压很高,总是降不下来怎么办?”这就让人很无奈,毕竟在屏幕另一端的是医生,而不是神仙。

   3.不要提特别一般、没有最基本医学常识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求提问者具备最起码的医学常识。如果动辄就是“请问脑萎缩了该怎么办?”、或者“治疗高血压有什么偏方吗?”之类的问题,看着就让人很闹心,确实无从回答。经常在我的网站上会读到这种类似的问题:“我妈妈得了脑梗,有什么治疗方法最好?”,或者,“我哥哥已经脑出血3年多了,现在右边身子不能动,说话含糊,有什么方法治愈?”等等。前者问题涉及医学中没有一种疾病只会存在唯一的治疗方法这一医学常识;后者涉及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元的不可再生常识。

   4.一次尽可能只提一个问题。作为医生,很能理解病人在求医时的急迫心情,希望一下子把所有问题都迅速解决,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一个过程,咨询也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一次提很多个问题会使得问题重点不突出、不明确,医生可能只会选择其中一部分作答,而让您真正关心的问题没能得到解答,白白浪费了一次咨询。

(本文作者王逍,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三科拥有该文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