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脊柱关节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2020年04月26日 848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在我国脊柱关节病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患病率高达0.5%,意味着我国近有一千万人患有此病。脊柱关节病有着很高的致残率,会造成患者形体上的畸形,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脊柱关节病的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脊柱关节病中最典型的疾病,AS以骶髂关节炎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标志,晚期的典型表现为竹节状脊柱,最终出现脊柱强直。

目前AS的诊断标准仍然采用84年的纽约标准:

1.下腰痛持续至少3个月,活动(而非休息)后可缓解;

2.腰椎在垂直和水平面的活动受限;

3.扩胸度较同年龄、性别的正常人减小;

确诊标准:具备单侧3~4级或双侧2~4级X线骶髂关节炎,加上临床标准3条中至少1条。但按照这个标准诊断,患者大都已处于疾病中晚期。

生物制剂的越早治疗患者获益越大,而要做到早治疗,就要做到早诊断。因此,2009年国际AS工作组(ASAS)推出中轴型脊柱关节病(SpA)的分类标准,可作为AS诊断标准的参考。

具体如下:起病年龄<45岁和炎性腰背痛≥3个月的患者,加上符合下述中1种标准:

1.影像学提示骶髂关节炎加上≥1个下述SpA特征;

2.HLA-B27阳性加上≥2个下述SpA特征。

SpA特征包括:①炎性背痛;②关节炎;③起止点炎(跟腱);④眼葡萄膜炎;⑤指(趾)炎;⑥银屑病;⑦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⑧对非甾体消炎药反应良好;⑨SpA家族史;⑩HLA-B27阳性;⑪CRP升高。

其中影像学提示骶髂关节炎指MRI提示骶髂关节活动性(急性)炎症,高度提示与SpA相关的骶髂关节炎,或符合1984年纽约标准中明确的骶髂关节炎的影像学改变。

脊柱关节病的治疗

生物制剂的诞生为脊柱关节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进展。在我国,生物制剂主要有5种:国产的益赛普、强克以及进口的恩利、修美乐和类克。这些药物在我国临床治疗中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使用,减轻患者疾病痛苦的同时也延缓了疾病的进展,对患者的影像学改变也有很大的帮助。

生物制剂的选择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几种生物制剂的治疗效果没有明显的差别,或许在药物副反应或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上略有不同。此外,患者不同的疾病状态和需求也影响着对药物的选择。例如合并虹膜睫状体炎或者炎症性肠病的患者,则建议使用抗体类的药物,而不选择受体类药物;根据患者对用药间隔等不同的需求,可选择不同作用时间的药物。

此外,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作为T淋巴细胞重要组成部分,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中被证实与AS的发病密切相关。Th17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其中IL-17在自身免疫病中有着重要的致炎作用。而IL-23可以极大地提高Th17的存活水平和扩增能力,明显增加IL-17的表达水平。

目前,抗IL-17和抗IL-23受体的药物已在欧洲国家上市,并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我国也开始做相关药物的临床试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有效的药物上市。

运动疗法

功能锻炼对脊柱关节病患者的治疗有非常大的帮助,临床研究也表明在相同药物治疗情况下,每周坚持功能锻炼的患者临床获益更大。但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疾病受累部位等不同,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脊柱关节病的致病机理

目前脊柱关节病的致病机理仍然不清楚,可能与HLA-B27以及相关基因的协同作用导致TH17细胞的激活,最后导致脊柱关节的炎性改变相关,这是脊柱关节病发病根本性的三个环节,但这三个环节是如何相互影响并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