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5,333条结果

  • 消化道息肉是指起源于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凸入消化道内的隆起性病变,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消化道息肉的发病率与地理位置、生活习惯、年龄等有关,如年龄越大,发病率就越高,西方发达国家发病率高,而非洲发展中国家发病率低。此病发生后,容易引起消化道出血、穿孔等,严重者可以发生癌变。消化道息肉病理上分为增生型和腺瘤型两种,后者容易癌变,癌变率为5%~40%,腺瘤型息肉目前国内外已被公认为是癌前病变,及时将息肉摘除,可以达到预防出血及癌变的目的。山西省汾阳医院消化内科张志伟多数消化道的息肉起病隐匿(以下以大肠息肉为例说明),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
    张志伟 主治医师 2019-03-04 15:12:31
  • 人体从食管到直肠,包括胆道,整个消化道都可以长息肉息肉是一种常见病,不论是通过胃肠镜、钡餐透视还是B超检查均可发现息肉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的?这是广大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一般来说,息肉分为良性、恶性及过渡性,且随着年龄增长,息肉发生率也随之增高。胃息肉一般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样息肉两种类型。胃最常见是增生性息肉,这种息肉是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常常多发,体积较小,表面光滑,癌变率很低。而腺瘤样息肉体积较大,如直径超过2cm ,癌变率则在50%以上。所以胃内较大息肉一经发现,必须及时摘除为宜。小肠和大肠都可发现息肉,但大肠多见。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判断它的良恶性。息肉直径越大,恶性可能性越高,小于
    栗华 主任医师 2018-10-09 15:32:00
  • 从食管到直肠都可发生息肉息肉分为肿瘤性(腺瘤)和非肿瘤性两类。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变,特别是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很高,应及早切除。一般无蒂息肉较有蒂息肉容易癌变,直径2cm者应警惕恶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刘海林胃息肉多发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大肠息肉以直肠最多见,其次为乙状结肠。内镜下息肉摘除无需开刀,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具有损伤小、安全、适用范围广、费用低等优点,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常用的方法有(1)高频电凝切除:对直径≤0.5 cm 无蒂小息肉可采用电凝灼除或热活检钳灼除;直径2 cm 的息肉一般采用圈套器电切。(2)氩离子凝固术(3)尼龙圈或
    刘海林 主任医师 2018-08-05 23:40:46
  • 肠息肉:腺瘤性,要切除  肠道息肉在临床最为常见,它是局部黏膜增生、增厚形成的隆起样病变,分为增生性、炎症性和腺瘤性息肉三种类型。其中腺瘤性息肉占比约30%,有癌变倾向,而增生性和炎症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  增生性和炎症性肠息肉与慢性炎症有关,少数在炎症控制后可能会消退或自行脱落,极少癌变;腺瘤性息肉的形成可能与炎症及遗传因素有关,有明显恶变倾向,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资料表明,腺瘤的癌变率约为1.5%~10%,80%~95%的大肠癌是从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整个癌变过程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  腺瘤性息肉癌变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理类型、年龄、息肉的形状和大小等。数据显示,腺瘤性息肉越大,其
    刘震雄 副主任医师 2020-05-13 08:52:40
  • 关键词:胆囊息肉 腺瘤性息肉 胆固醇性息肉 真性息肉 假性息肉胆囊息肉是指凸向腔内的胆囊壁隆起性病变。随着饮食结构调整、饮食规律改变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变化不断加剧,高脂类、刺激性饮食、酗酒、吸烟、农药及添加剂泛滥等因素导致胆道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部分胆囊息肉样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慢性胆囊炎的症状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不适感,少数伴有结石的患者可能有胆绞痛史,但是大部分患者并无其他临床症状,进行B超检查时才能被发现。胆囊息肉分为假性息肉与真性息肉,前者比后者更常见。最常见的假性息肉是胆固醇假性息肉,其多数胆囊功能正常,且不具有恶变潜能,一般不需手术;真性胆囊息肉则可以是良性或恶性的。最常
    谭蔚锋 主任医师 2018-06-24 11:01:30
  • 经常会有患者拿着胃镜和肠镜检查的报告到门诊咨询,什么是息肉?什么是胃息肉?什么是肠息肉?息肉到底是什么意思?会不会癌变?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解一下。 息肉是指的黏膜面突出的一种赘生物,不管它的大小,形态及组织学类型如何,只要是突出于粘膜面的赘生物,都统一叫做息肉息肉与肠壁或者胃壁的连接方式,部位,范围,单发或多发,大小,形态和颜色都对判断其性质,有没有恶变倾向,以及治疗有关。 关于息肉的分类方法,目前并不统一,当前国内较广泛应用的是以Morson的组织学分类为基础,将息肉分为肿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四类。并且根据息肉有蒂与否分为无蒂息肉,亚蒂息肉
    马静 副主任医师 2018-08-10 15:23:00
  • 息肉“变形记” 作者:崔灿 指导:王振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饮食结构逐渐改变,以及现代人对自身健康更加重视等因素,临床筛查出的息肉病人逐渐增多。肠息肉已经越发成为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但大部分人对息肉并不是很了解。面对一纸肠镜检查结果,多的是茫然与忧虑。更不知其危害及如何治疗,甚至会认为得了什么恶性病。 1.什么是息肉?危害大不大? 肠息肉是结直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它可小至绿豆,也可大至核桃。数量可从1个至数百不等。 1.形态:根据息肉与肠壁的附着关系可分为带蒂息肉、亚蒂息肉和广基息肉。 2.大小:相关研究
    王振宜 主任医师 2017-06-18 21:32:47
  • 1、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 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 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2、腺瘤性息肉 是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 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
    胡迎宾 副主任医师 2017-06-27 23:43:39
  • 1、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 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 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 是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 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
    胡迎宾 副主任医师 2017-08-03 16:58:54
  • 息肉是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多余肿物,通常把粘膜表面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属于良性肿瘤的一种,多在慢性炎症刺激下引起的组织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
    张连通 主任医师 2019-01-08 21:32:37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