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24条结果

  • 如图,很典型很直观的一个病例 胆囊结石10余年患者,整个胆囊黏膜都是毛刺样慢性炎症状态。
    孙喆 主治医师 2024-09-02 12:40:34
  • 预防肝癌要重视以下几点。1,接种乙肝疫苗,接种后抗体滴度下降或抗体转阴的需要及时补种疫苗。2,发生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感染的,要积极接受抗病毒治疗。目前治疗乙肝的常用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目前治疗丙肝的常用药物常用丙通沙。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视脂肪肝等情况,从戒烟、戒酒、控制体重和血糖等生活方式做起,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4,积极治疗各类原发病,减轻对肝脏的损伤;5,高风险人群要定期筛查,实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具体包括以下几类人。40岁以上有肝癌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人群,肝硬化患者;乙肝病毒或(和)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甲胎蛋白和超声检查。体检发现谷丙转氨酶指标异常的各类慢性肝损伤人群,包括过度饮酒、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等,每3个月检查一次。6,警惕各类中药、西药、保健品的肝脏毒性,不要乱吃药。(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孙延富)
    孙延富 主任医师 2024-06-01 15:21:12
  • 中国是个乙肝大国,2018年全国约有8400万携带者,90%的感染者是20岁以上的成年人,而乙肝带来的危害,也是多种病毒性肝炎中,最为严重的。慢性乙肝是肝癌的首要危险因素,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有10%~25%可进展至肝癌。乙肝疫苗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防癌疫苗”,接种乙肝疫苗能够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从而避免乙肝病毒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注射要“三针”接种乙肝疫苗,一般要打满三针,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接种当月1针,一个月后1针,半年后1针。接种完成后最好检查乙肝抗体水平,确保获得免疫。乙肝疫苗不是终身免疫接种过乙肝疫苗后,抗体可能会在3-5年内消失,失去对乙肝病毒的免疫能力。所以,接种过乙肝疫苗3年后,每年要检查乙肝两对半定量,确定抗体数量,视情况补种。如果检查结果显示乙肝表面抗体滴度<10IU/ml,或抗体显示阴性,就需要补种疫苗了。得益于我国实施的多项政策,包括乙肝疫苗接种、有效的抗病毒治疗、阻断病毒的母婴传播和癌症早筛等。2000~2011年我国肝癌发病率平均每年下降1.8%,标准化死亡率平均每年下降2.3%。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孙延富)
    孙延富 主任医师 2024-06-01 15:18:47
  • 一、心血管疾病 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等。 ,呼吸系统疾病 胸膜炎、气胸、肺炎等。 三,消化系统疾病 反流性食道炎,食道裂孔疝,胃溃疡等。 四、胸壁疾病。 肋软骨炎、肋骨骨折等。 五、其他因素 神经官能症、带状疱疹、胸部外伤、过度通气综合症等。
    孙勇 副主任医师 2024-10-19 19:11:12
  •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不管是患了什么疾病,能生病就能痊愈疾病。
    樊军卫 主任医师 2017-03-02 17:52:49
  •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包括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和全身淋巴瘤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继发性淋巴瘤。该病发病率低,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3%。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约占8%,约50%的颅内淋巴瘤病例伴有全身淋巴瘤。而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是一种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占全部淋巴瘤的1%不到,肿瘤细胞在中、小血管内生长,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器官,恶性度极高,患者预后极差。发生在脑部的IVLBCL更是罕见,短期内即可造成患者死亡。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大B淋巴细胞瘤临床表现没有特征性,通常有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并伴有因涉及脑部不同部位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如癫痫、肢体无力、麻木,意识障碍等。 病因 1.病毒感染:目前认为是引起淋巴瘤的重要原因,认为病毒可能引起淋巴组织发生变化,使患者易感或因免疫功能暂时低下引起肿瘤。 2.理化因素:某些物理、化学损伤是淋巴瘤诱发因素。某些化学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抗癫痫药、皮质激素等长期应用,均可导致淋巴网状组织增生,最终出现淋巴瘤。 3.免疫缺陷: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艾滋病,先天性免疫缺陷。 4.染色体异常:淋巴瘤患者可见到t (8;14)易位。 诊断 由于IVLBCL一般不形成实体肿块,脑部影像学检查通常无特征性表现,术前诊断困难,实验室检查,约80%的IVLBCL患者出现血沉 快、乳酸脱氢酶高,对诊断具有提示性。IVLBCL的诊断主要 依靠病理学检查,组织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免疫组化标记有 助于确诊。 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以获取标本明确病理诊断,降低颅内压或去颅骨减压等姑息性治疗为目的,手术切除脑部病灶无效。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短期内死亡,只有少数患者可获得化疗治疗的机会。 预防 在生活中,只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可以减少恶性淋巴瘤的发生。不管大人小孩少接触容易导致形成肿瘤的诱发因素,包括放射线,包括辐射,包括有机化合物。 典型病例 患者,女,58岁,于 2024.03.16 入院。 主诉:突发言语不清、头痛8天,加重伴意识下降1天。 现病史:患者8天前情绪激动时突发言语不清、流涎、伴有头晕头痛,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头颅CT提示:右侧颞叶、放射冠区、半卵圆中心多发脑出血灶,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予以护脑、控制血压、脱水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并出现意识障碍,复查头颅CT提示上述脑出血灶周围脑水肿加重,遂来我院急诊就诊,拟“脑出血”收住入院。 查体:血压:141/70mmHg,意识模糊,GCS评分8分,Kernig征阳性,四肢肌力查体不配合。入院后予以脱水、护脑等对症治疗,病情越来越重,入院第3天行手术病灶部分切除并去颅骨大骨瓣减压缓解病情,手术后继续脱水并大剂量激素治疗,病情短期有所好转,术后第5天病情再度恶化,并出现脑疝,没有继续获得放化疗治疗的机会。影像片子如下:
    王俊兴 主任医师 2024-07-17 23:00:17
  • 王女士,今年才57岁,但牙齿早就拔光了,戴着一套假牙也还年轻,取下假牙后就会觉得容貌与年龄不怎么相称了,究其原因始于30余年前的“牙痛”,由于家在农村,就去当地的乡镇卫生院看牙科医生,医生诊断为龋齿予以拔牙治疗,当时疼痛的确会好一些时间,只是过一段时间“牙痛”会再发,再就医再拔牙…… 痛痛好好,如此不断拔牙,拔下的牙齿虽有几颗是龋齿,但大都是正常的,大概过了两年的时间,所有的牙齿就全拔掉了,但王女士仍时不时感觉“牙痛”,有时吃几片止痛药,大都因疼痛自己能缓解,也没有牙齿可拔了,所以就这么将就着过了20多年。去年开始除了所谓的“牙痛”,同时伴有右侧眼角触电样疼痛,因持续时间很短,也没有就医,直至1个月前,出现右侧眼角及鼻唇沟区域电灼样痛,且喝水、遇冷风都会引发疼痛才意识到要去大医院看看。毫无疑问这是典型的三叉神经痛,核磁共振也提示右侧小脑上动脉与右侧三叉神经脑池段交互压迫。治疗上首选口服卡马西平治疗,遗憾的是王女士每天哪怕吃一片卡马西平也会出现头晕、呕吐、嗜睡等各种不适症状。最终选择了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手术后当天王女士就觉得以前的这些疼痛全消失了,困扰王女士30余年的“牙痛”终于解除了。 本人前面文章介绍过三叉神经痛的一些基本常识,也着重说了“牙痛”与三叉神经痛的关系问题,“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的痛是三叉神经痛,不是真实的牙痛。可在实际生活当中不了解这个所谓“世界第一痛”的还是大有人在。王女士的经历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在此再次强调一下:“牙痛”!有的时候真的不是牙齿不好引起的疼痛,牙齿痛要考虑是不是三叉神经引起的疼痛!有的牙痛就算把全部牙齿拔光了还是会觉得“牙痛”的!希望牙痛患者能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是牙齿痛还是三叉神经痛,不要等到牙齿拔光了再来找我们神经外科医师,我们也只能治好所谓的“牙痛”,对已拔掉的牙齿就爱莫能助了。
    王俊兴 主任医师 2023-07-26 22:28:03
  • 脑膜瘤是脑部比较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可发生于颅内各个部位,本人前面文章介绍了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蝶骨嵴、鞍结节、嗅沟、桥小脑角与小脑膜等部位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经验,同时还分享了高级别脑膜瘤的手术和放化疗的综合治疗体会。今天再介绍一下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治疗。 枕骨大孔脑膜瘤较为少见,通常位于颅颈交界处的腹侧和腹外侧,与脑干、后组颅神经关系密切。患者的典型表现一般是枕颈部持续性疼痛,单侧上肢麻木,对侧感觉丧失,由上肢开始进行性肌力减弱,伴手部肌肉萎缩,可以出现走路不稳、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表现。诊断以头颅核磁检查最为重要。 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手术风险很高,尤其是位于脑干腹侧的肿瘤,由于肿瘤位于脑干延髓的腹侧面,前方有颅底骨、颈椎等骨性结构,手术难以到达,后方有脑干延髓、面听神经、副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及椎动脉等重要的神经血管,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而且肿瘤越大风险就越高。脑干腹侧肿瘤一般需要采用远外侧入路才能达到完全切除肿瘤的目的。如果遇到肿瘤特别大,质地硬,血供丰富,血管、神经包绕明显的枕骨大孔区腹侧脑膜瘤,建议一定要到神经外科实力较强,找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进行手术治疗。肿瘤的确难以彻底切除的,也不要勉强,以免手术后造成呼吸衰竭、偏瘫、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残留的部分可以考虑放射治疗。 位于脑干侧方及背侧的枕骨大孔区脑膜瘤手术相对容易一些,但也与肿瘤的大小、质地、血供等多种因素有关,尤其是肿瘤基底比较宽广时,因肿瘤起源的脑膜及脊膜往往需要和肿瘤一并切除以达到根治的目的,切除的脑膜、脊膜就要用人造脑膜替代修复,由于这个区域空间小、切缘脑膜较簿,活动度大,且覆盖枕大池,缝合口基本上处于脑脊液之中,愈合变慢,因此术后脑膜愈合不良、脑脊液切口漏、局部包裹性积液、反复高热、头痛等时有发生,有时需要二次手术修补,否则容易继发 颅内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可能。 总之,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由于部位特殊,潜在危险大,手术风险高,应当早发现,早治疗,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以下图片均来源于本人近几年来亲自做过手术病人的资料,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发!注:左边是手术前,右边是手术后。)
    王俊兴 主任医师 2023-06-14 10:00:56
  • 胶质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0%至50%,在儿童中约占55%,成人约为30%至40%,低级别胶质瘤约占胶质瘤的15~25%,通常的MRI表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效应不明显,肿瘤周围水肿轻微,占位效应也不明显。低级别胶质瘤一经确诊,能手术的应立即行手术治疗,尤其是位于大脑半球及小脑半球的低级别胶质瘤,术后根据病理决定是否行放疗或化疗,经规范的治疗其中位生存期可达8~10年,极少数低级别胶质瘤可能会治愈,其中手术切除范围是影响生存期和治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低级别胶质瘤在手术过程中很难区分肿瘤与正常脑组织之间的界限,手术医师往往都是依据核磁共振影像结合自己的手术经验来决定手术的切除范围,因此手术中出现一点偏差在所难免。即使在无框架导航下手术,或术中核磁共振检查帮助下,也因为肿瘤切除过程中脑组织的漂移,同样会造成切除过度或肿瘤残留的情况。如何精准切除低级别胶质瘤,达到最佳治疗目的,同时又防止过度切除正常脑组织影响脑功能,我们采用在无框架导航引导下切除肿瘤,然后术中检查核磁共振,再根据术中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进一步达到全部切除肿瘤,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 分享病例系中年男性患者,核磁共振显示右额叶深部异常信号病变,T1像低信号,T2像高信号,周围有水肿带,增强检查病灶强化不明显,肿瘤边界不清,考虑低级别胶质瘤。 术前规划,根据低级别脑胶质瘤的最佳手术方案,我们计划对肿瘤连同周边的水肿区域全部切除,考虑到该病例肿瘤与水肿带之间,尤其是水肿带与正常脑组织之间术中很难区分,所以选择术中核磁共振+无框架导航引导下手术,以达到治愈为目的。 手术过程中依据实时导航定位,解剖结构,临床经验对术前规划区域行显微镜下“全部”切除,术中冰冻病理为低级别胶质瘤,然后做术中核磁共振检查。 核磁共振检查结果:T1像肿瘤已经全部切除,T2像额叶深部后方围绕大脑前动脉处仍有小片状高信号改变,考虑肿瘤边缘脑水肿区,远期存在复发风险,导航定位该病灶已不在规划区域内,考虑肿瘤切除后及脑脊液释放出现的漂移现象,跟据定位再予以彻底切除。 手术后第一天核磁共振复查显示:肿瘤以及瘤周围水肿区域已全部切除,对照手术前的核磁共振影像,没有过度切除周边正常脑组织,术后患者也没有异常的并发症发生,愿该患者永远健康快乐!
    王俊兴 主任医师 2023-05-28 16:23:07
  • ,无腹痛腹泻等不适,遂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腰椎MRI增强示:腰3-4水平椎管内富血供占位,考虑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可能大);腰5椎体血管瘤。为求进一步诊治,至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拟“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神经源性肿瘤?”收住入院。术前常规检查胸部CT,血清肿瘤标记物等均无异常。按照椎管内肿瘤常规治疗方案拟行手术治疗,手术情况见下述,术后随访2个月患者无不适症状。 本病例患者于2023.2.17行半椎板开窗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手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腰3、4水平脊膜下,肿瘤质地硬,血供丰富,边界清,包膜完整,肿瘤上下两极与同一神经束相连,与脊膜没有相关联,因此术中临床诊断神经鞘瘤。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切片
    王俊兴 主任医师 2023-04-18 09:49:29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