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11条结果

  • 登革出血热与登革热的病因类似,都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属,为B组虫媒病毒。其颗粒有三种形态,可分为四种血清型。登革病毒对乙醚、甲醛等较为敏感,而且不耐热,紫外线照射或40~45℃温度约半小时均可灭活,但它可耐受低温和干燥,在5℃冻干条件下病毒的感染性可保存8年之久。埃及的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登革出血热的主要传播媒介,前者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沿海如海南岛等地区,后者在长江以南较为普遍,常在室外活动.蚊子吸血受到传染后的8~12天才有传染性,再次叮咬人类时才传染本病. 病毒在白纹伊蚊的唾液腺及神经细胞中可大量复制。伊蚊受染后终生都有传染性。登革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病人在发病
    刘兴慧 住院医师 2018-08-24 12:01:19
  • 情况下,抗体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却发挥相反的作用:它们协助病毒进入靶细胞,提高感染率,这一现象就是ADE效应。简而言之就是之前感染过病毒,毒力较弱,自身产生了抗体,这种低水平的抗体在遇到同种病毒另一亚型时,不仅不会抵抗,反而会帮助病毒攻击细胞,导致病情更加严重。ADE效应体现在登革热中,登革病毒会引起登革热,登革热并非一种很恐怖的疾病,大部分人可能会发烧,关节痛,过几天就好了,但是登革病毒比较恐怖的是二次感染,这种感染会因为第一次感染后机体产生的非中和性的抗体可以促进非同一血清型病毒感染,进而加重病情,ADE效应是导致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主要方式,后两种疾病则是很致命的。有关ADE效应会引申到
    胡洋 主任医师 2020-04-13 18:10:09
  • 脑膜刺激征,可并发呼吸衰竭,重型患者病后往往有后遗症。 (2)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由登革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热以发热,皮疹,肌肉和骨关节剧烈酸痛,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为主要表现,病死率低;登革出血热以发热,皮疹,出血,休克等为主要特征,病死率高。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长江以南为多。 (3)黄热病:是黄热病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伊蚊传播。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中南美洲,临床特征有发热,剧烈头痛,黄疸,出血,蛋白尿。我国尚未发现本病。 (4)疟疾:由按蚊传播,是疟原虫传播引起传染病,夏季两季多见,常年可发病,国内多见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可遍布全国,北方地区发病较少
    姜泓 副主任医师 2018-06-13 21:28:29
  • 酰转肽酶(γ-GT)等升高。严重病例可发生总胆红素(TBIL)升高,甚至出现肝肾综合征。  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可见于重型及登革出血热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窘迫,烦躁,发绀,双肺可闻干、湿性啰音。  6、DIC  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造成组织器官的广泛性出血不止。
    张凌凤 主治医师 2018-07-30 16:00:19
  • EB病毒感染所致。中度发热或高热,常持续5~10d;有弥漫性伪膜性扁桃腺炎,腭部有淤点,全身淋巴结肿大,脾肿大;约1/3患者在发病后4~6d出现皮疹,为躯干、上肢鲜红色麻疹样皮疹,少见猩红热样、疱疹样、多形红斑样皮疹。淋巴细胞增多,且有大量异常的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10%以上。本病的特点是发热、伪膜性扁桃腺炎、全身淋巴结肿大、有大量异常淋巴细胞。113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组由虫媒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包括流行性出血热、登革出血热等,以发热、出血及皮疹、休克少尿、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特征。发热多为双峰或持续;流行性出血热患者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眼结膜充血,呈醉酒貌,皮肤黏膜可见出血点、淤斑
    蔡思龙 副主任医师 2017-08-25 12:57:33
  • 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项检查阳性者。(三)鉴别诊断。早期或轻型病例应与流行性感冒、伤寒、斑疹伤寒和拉沙热等鉴别;发热伴有黄疸者应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损害、钩端螺旋体病等鉴别;发热伴出血应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出血热、蜱传回归热、恶性疟疾、黑尿热及其他病毒性出血热鉴别。七、治疗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一)一般治疗。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就地治疗,防止感染扩散。对病人应进行精心护理和对症治疗。(二)对症治疗。营养支持;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预防和治疗出血、低血压休克;预防和治疗肝、肾功能衰竭和继发感染等各种并发症。八、预后
    朱翠云 主任医师 2018-07-20 20:16:32
  • 。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出血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董安 主治医师 2017-09-02 16:43:59
  • 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可有皮肤瘙痒。白细胞计数开始上升,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可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少数患者发展为重症登革热。2.登革出血热(1)休克一般发生于病程第2~5日,持续12~24小时,患者烦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微弱,脉压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2)出血  出血倾向严重,有鼻出血、皮肤出现血大批淤斑,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
    杨东新 副主任医师 2019-07-03 12:52:51
  • 主要成分糖蛋白7(gp7)和次要成分病毒蛋白40(VP40)。生物学特性病毒对有中度抵抗力,56℃30分钟不能完全灭活,但60℃1小时感染性丧失。在室温及4℃存放35天其感染性基本不变,-70℃可以长期保存。一定剂量的紫外线、γ射线、脂溶剂、β-丙内酯、次氯酸、酚类等均可灭活。本病毒可在多种细胞中培养,其中包括Vero细胞、VeroE6细胞和Hela细胞等。目前只发现一种血清型。病因病理病毒原理引起出血热的病毒是汉坦病毒。这种病毒侵入人体后直接作用于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导致组织或器官的水肿,从而出现全身皮肤粘膜的充血或出血,如病人的面颊、鼻、颈部、前胸
    王义德 医师 2023-10-06 15:09:04
  • ,其中7人死亡。从患者的血液和组织细胞中分离出一种新病毒,并根据发现地点命名为马尔堡病毒,其所致疾病称为马尔堡出血热。第二次流行为1998年至2000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共造成149人感染,123人死亡。第三次流行为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安哥拉的威省共报告了231例病例,其中210例死亡,这是至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暴发,病死率高达91%,且是第一次发生在城市环境。(三)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3-9天,较长的可超过2周。临床表现为多系统损害,以发热、出血症状为主,病情严重。病程为14-16天,死亡患者多于发病后第6-9天死亡。主要死因为循环系统、肝、肾功能衰竭和出血性休克。主要临床症状有
    朱翠云 主任医师 2018-07-20 20:17:28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