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14条结果

  • 。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但HFRS病毒的传播几乎遍及世界各大洲。在我国已有半个世纪的流行史,全国除青海、台湾省外均有疫情发生。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本病年发病数逾10万,已成为除病毒性肝炎外,危害最大的一种病毒性疾病。流行病学马尔堡出血热(Marburghemorrhagicfever,MHF)是一种以急性发热伴有严重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传染性疾病,经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1967年秋,德国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几家疫苗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因在实验中接触一批从乌干达运来的非洲绿猴后,同时爆发一种严重出血热。马尔堡
    王义德 医师 2023-10-06 15:09:04
  • 野生动物,世卫组织认为果蝠是埃博拉病毒可能的原宿主。而新冠病毒目前绝大多数专家认为可能也是来源于蝙蝠。3.从病毒等级来看,埃博拉病毒被认为是目前最凶险的病毒,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死亡率在50-90%,除了呕吐、发热、腹泻之外,病人死前会七窍流血,非常恐怖。相比较而言,新冠病毒要温和得多,生物安全等级为3级,总体死亡率在2-3%,病人主要是咳嗽、发热和呼吸困难。4.从传染性来看,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不会通过空气传播。埃博拉病毒在非洲流行大都是因为
    胡洋 主任医师 2020-04-13 18:17:46
  • 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病原体未解决前,在我国称流行性出血热(EHF);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KHF);在俄罗斯称出血性肾病肾炎(HNN);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现我国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主要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粘膜而
    国敬芝 医师 2020-03-26 14:42:35
  • IgM抗体。2.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抗体测定(IFA)、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患者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三)病原学检查。1.抗原检测:由于黄患者早期血中病毒滴度较高,可以通过检测病毒抗原进行诊断。抗原检测方法的敏感性低于病毒分离,但所需时间较少。使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抗原,可以避免和其他黄病毒的交叉反应2.核酸检测:应用RT-PCR等核酸扩增技术检测黄热病毒RNA,具有特异性强灵敏性高的特点,可用于早期诊断。3.病毒分离:发病后4天内血清、全血或死亡病例的肝组织可分离到病毒。可用新生乳鼠脑内接种或Vero细胞和C6/36细胞等敏感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朱翠云 主任医师 2018-07-20 20:16:32
  •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朱翠云(一)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二)病例定义。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有在黄热病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黄疸、肝肾功能损害或出血等。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黄热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1)黄热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分离出黄热病毒。(3)恢复期血清黄热病毒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热、寨卡病毒等其它常见黄病毒感染。(三
    朱翠云 主任医师 2018-07-20 20:20:46
  • 拉沙热(Lassa fever)是由拉沙病毒引起,主要经啮齿类动物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尼日利亚、利比亚、塞拉利昂、几内亚等西非国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寒战、咽炎、胸骨后疼痛和蛋白尿,可出现多系统病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朱翠云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拉沙病毒(Lassa virus)属于沙粒病毒科,为负链RNA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酸、、紫外线、脂溶剂、去污剂等敏感。拉沙病毒可在Vero细胞中繁殖,也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如小鼠、仓鼠、豚鼠、恒河猴等。1969年在尼日利亚首次发现拉沙热病原体,并以发现该病毒的地点命名其为拉沙热病毒。(二)流行病学特征。1.传染源
    朱翠云 主任医师 2018-07-20 20:15:27
  • 为0.39%。四、流行特征至今,马尔堡出血热的自然流行局限于一些非洲国家,如刚果、安哥拉等,无明显的季节性。在1998年刚果发生马尔堡出血热流行前,本病多为散发,但在家庭、医院及社区内也可暴发。[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一、发病机制马尔堡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侵犯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尔后被带至区域淋巴结,在淋巴系统内播散,并通过血行感染肝、脾和其他组织。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1.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导致细胞的直接损伤:其机制是:病毒和细胞表面的凝集素结合,通过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导致细胞坏死。2.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细胞的间接损伤:其机制是:1病毒由入侵部位扩散至各系统,从而抑制
    朱翠云 主任医师 2018-07-20 20:19:50
  • RNA多聚酶和Z蛋白。拉沙病毒可在Vero细胞中繁殖,也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如小鼠、仓鼠、豚鼠、恒河猴等。拉沙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酸、、紫外线、脂溶剂、去污剂等敏感。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拉沙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主要传染源和宿主为啮齿动物,以多乳鼠(Mastomys natalensis)为主,其次还有黑家鼠(Rattus rattus)和小鼷鼠(Mus minutoides)。多乳鼠感染拉沙病毒并不发病,但在其排泄物(如尿和粪便等)中含有病毒。感染拉沙热的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亦为传染源,可导致医院内感染。(二)传播途径。拉沙热为人畜共患疾病,人主要通过接触受染动物及其排泄物而感染。也可通过
    朱翠云 主任医师 2018-07-20 20:16:04
  •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 , 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于20世纪70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自1976年在非洲中部扎伊尔(现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苏丹暴发流行后,已在非洲中部形成地方流行。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很高,严重危害疫区人群健康。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朱翠云一、病原学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包括四种亚型:埃博拉-扎伊尔(Ebola-Zaïre)、埃博拉-苏丹(Ebola-Sudan)、埃博拉-科特迪瓦(Ebola-Côte d’Ivoire)和埃博拉-莱斯顿
    朱翠云 主任医师 2018-07-20 20:16:23
  • EB病毒感染所致。中度发热或高热,常持续5~10d;有弥漫性伪膜性扁桃腺炎,腭部有淤点,全身淋巴结肿大,脾肿大;约1/3患者在发病后4~6d出现皮疹,为躯干、上肢鲜红色麻疹样皮疹,少见猩红热样、疱疹样、多形红斑样皮疹。淋巴细胞增多,且有大量异常的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10%以上。本病的特点是发热、伪膜性扁桃腺炎、全身淋巴结肿大、有大量异常淋巴细胞。113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组由虫媒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包括流行性出血热、登革出血热等,以发热、出血及皮疹、休克少尿、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特征。发热多为双峰或持续;流行性出血热患者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眼结膜充血,呈醉酒貌,皮肤黏膜可见出血点、淤斑
    蔡思龙 副主任医师 2017-08-25 12:57:33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