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288条结果

  • 常见放射检查的辐射剂量科普日常生活中,花草树木以及各种电子设备都时刻在散发辐射,但我们从没担心过这些辐射,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惧怕医学检查的辐射呢?“非必要不做CT,每多做一次CT,患癌风险增加43%” ——很多患者往往被网络上类似的报道所误导,对放射检查谈虎色变、避而远之。放射检查对人体危害到底多大?本篇科普带大家了解放射检查的辐射量,理性正确地看待放射检查。什么是辐射?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辐射的两大种类: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其中非电离辐射是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能量较低的辐射,很难对人体产生直接伤害,如微波。而电离辐射则是X射线、核辐射之类,是我们本篇科普探讨的对象。在介绍常见的几种检查之前,我们
    王金武 主任医师 2024-07-31 11:29:11
  • =0.63)和5.9%(p=0.82)。1972-1994年间,接受BLR的患者术后20年CSM和TR分别为0.3%和7.5%,而接受BLR+RRA的患者CSM和TR较高,分别为0.9%(p=0.31)和12.8%(p=0.01)。在417例淋巴结阴性、378例淋巴结阳性患者中比较是否行放射碘治疗患者的TR时,结果显示BLR和BLR+RRA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95-2014年间,接受BLR治疗的患者术后20年CSM和TR分别为0%和9.2%,相比之下,接受BLR+RRA的患者CSM和TR较高,分别为1.4%(p=0.19)和21%(p<0.001)。在890例pN0患者中,患者BLR术后15年
    费健 主任医师 2022-05-01 09:38:53
  • 、分泌物增多,以及排便急迫,排便次数增加,里急后重等。1987年,Herrmann等[3]提出的RTOG/EORTC评分标准,依据病人的临床症状进行严重程度分级,目前已成为公认的放射反应评分标准。直肠出血是最主要和最严重的症状,常可因长期反复出血致病人重度贫血而需要反复输血治疗。Seow-Choen等[4]报道8例CRP病人,在治疗中均输入红细胞,中位输入量为2U,病人最多输血量为32U,因而直肠出血是CRP病人诊疗的重点。同时,由于盆腔恶性肿瘤复发可能会有与CRP相似的临床表现,在诊断CRP前除外恶性肿瘤复发至关重要,以免延误病人病情,造成误诊误治。基本手段包括行直肠指检、妇科双合诊等体格检查
    张振国 住院医师 2020-06-29 17:33:42
  • 症状得到了控制。推荐意见:推荐咯哌叮胺治疗RP的腹泻症状。(推荐等级:1A)6.生长抑素:对咯哌丁胺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盆腔放疗相关腹泻,皮下注射生长抑素类药物奥曲肽(100μg,2次/d)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外,生长抑素对RP引起的出血、肠瘘、腹泻、肠梗阻亦有较好的效果。同时,奥曲肽能降低放射对组织的破坏和引起的小肠炎症[66]。推荐意见:推荐生长抑素治疗RP的腹泻症状。(推荐等级:1B)五、保留灌肠多种外用药物在治疗RP的作用被评估,这些药物主要通过局部保留灌肠以使病变直肠充分接触而起作用。1.硫糖铝:硫糖铝作为常用的肠黏膜保护剂,被广泛用于治疗RP。硫糖铝在胃酸的作用下能解离为氢氧化铝
    张振国 住院医师 2020-07-29 09:06:03
  • 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肠炎没治了?有些肿瘤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放射线是一种物理射线,杀死肿瘤的同时,对人体正常组织也会造成损伤。比如肺癌患者接受放疗后,有一部分人会出现放射性肺炎;肠道肿瘤患者接受放疗后出现放射性肠炎。这些放射性损伤给病人造成迁延不愈的损伤,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临床医生面对放射性损伤束手无策。难道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肠炎没治了?从本质上来说,放射性损伤实际上是机械性损伤,放射性照射后,细胞破裂,释放溶酶体酶、细胞炎症因子等,产生炎症反应,给组织造成损伤。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减轻这些炎症反应,修复组织损伤。我的西医伤科可以对这种损伤产生很好的疗效。
    陈志扬 副主任医师 2023-03-28 12:30:37
  • 文章来源: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0,54(00) : E001-E01 (三)临床特点 1.临床表现 (1)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该病潜伏期为1~14d,多为3~7d。临床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2)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3)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2.实验室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部分危重者可见肌钙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在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 放射学检查 (一)放射学检查流程 放射学检查及诊断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的重要一环,推荐的放射学检查流程如下(图1)。 图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影像诊断流程图 (二)DR检查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平片漏诊率高,病变初期多无异常发现,不推荐使用。随病情进展,可表现为局限斑片影或多发实变影。重症者可以表现为"白肺" ,临床上则有严重的低血氧症。 (三)CT检查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放射学检查,首选容积CT扫描,扫描层厚5 mm(16层CT以上均可以达到),重建为1.0~1.5 mm薄层。基于薄层CT重建,在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观察,有利于病灶早期检出,评估病变性质和范围,发现DR不易观察的细微变化。 放射学表现 (一)X线表现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变早期胸部平片检查多无异常发现。核酸检测阳性的普通型患者多表现为两肺中外带和胸膜下的局限性斑片状或多发节段性片状阴影为主(图2)。重型患者双肺多发实变影,部分融合成大片状实变,可有少量胸腔积液(图3)。病变进展为危重型,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实变阴影,呈"白肺"表现(图4),可以伴有少量胸腔积液[9]。 图2 男,43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胸部平片显示右中肺野和左肺上、下肺野散在斑片状阴影,边缘不清 图3 男,69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胸部平片显示双肺大片状磨玻璃阴影,右侧为著,其内纹理增粗;右侧水平叶间胸膜部分轻度增厚,右肋膈角变钝,提示少量胸腔积液 图4 男,44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胸部平片显示双肺弥漫性实变,肺门旁空气支气管征,呈"白肺"表现 (二)胸部CT表现 1.常见CT表现 极少数普通型患者起病早期CT无异常发现。随着病变发展肺内可以出现病变。常见CT表现两肺有多发斑片状磨玻璃阴影、实变影,多沿支气管血管束和胸膜下分布为主,其间可见增粗的血管影,表现为细网格状影,呈"铺路石征" 。也可以表现为极为淡薄的磨玻璃阴影,小血管周围有局限性磨玻璃阴影。 病变进展期肺内则表现为磨玻璃阴影、实变、结节等多种性质病变共存,以肺中外带和胸膜下、肺底分布为主,可有纤维化病灶存在。实变阴影内常见空气支气管征、细支气管管壁有增厚,纤维化病灶则表现为局部肺纹理增粗、扭曲,其内支气管管壁呈柱状,邻近胸膜或叶间胸膜增厚,有少量胸腔积液,无明显淋巴结肿大。 2.CT表现分期 目前尚缺乏系统的放射学表现与病例对照资料研究。基于目前的临床实践,根据病变受累的范围和表现,推荐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T表现分为3个阶段:早期、进展期和重症期。 (1)早期 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局限性磨玻璃阴影、结节(图5,图6),非常淡薄的小斑片磨玻璃阴影(图7,图8)或者大片磨玻璃阴影(图9,图10),多数磨玻璃阴影边缘不清,部分边缘清晰。病变多分布于中、下叶,多位于胸膜下(图5,图6)或叶间裂下(图7,图8),或者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磨玻璃阴影内的细支气管管壁有增厚(图11),可见细支气管的充气支气管征(图11),血管影增粗,边缘欠光整,邻近的叶间胸膜有轻度增厚(图12)。 图5,6 女,32岁,无发热。CT平扫肺窗显示右肺下叶后段胸膜下(图5)及左肺下叶后段胸膜下(图6)小结节影,周围有晕征 图7,8 男,38岁。CT平扫横断面(图7)及冠状面(图8)显示右肺下叶内侧段非常淡薄的磨玻璃阴影(红色方框) 图9,10 男,50岁。CT平扫肺窗显示两肺大片磨玻璃阴影和斑片状磨玻璃阴影,多分布于肺的中外带、胸膜下。右侧斜裂有增厚(图9↑),左下后段胸膜下有实变(图10↑) 图11 男,51岁。CT平扫肺窗显示肺内大片和斑片状磨玻璃阴影,其内微血管增多,细支气管有支气管充气征,细支气管壁增厚,左下肺小血管周围有淡薄的磨玻璃阴影(方框) 图12 男,55岁。CT平扫肺窗显示左肺上、下叶见磨玻璃阴影,左侧斜裂胸膜轻度增厚、模糊(红色框内)。右肺下叶背段之亚段性磨玻璃阴影内细支气管柱状增粗(↑),胸膜下局部实变并有小叶间隔增厚、移位。部分病变呈亚段性分布的大片磨玻璃阴影,病变内小血管增多,类似于细网格状阴影或"铺路石征" (图13,图14)。部分磨玻璃阴影有"反晕征" (图15)。 图13,14 男,49岁。CT平扫肺窗显示右上肺(图13)和右下肺(图14)胸膜下有片状磨玻璃阴影,其内可见有增多的细血管阴影表现为网格样,类似于"铺路石征" ,病变内可见细支气管充气支气管征 图15 男,38岁。CT平扫肺窗显示右上肺胸膜下有"反晕征" ,肺内有多发的小斑片状磨玻璃阴影 (2)进展期 病变进展时常见有多发新病灶出现。新病灶CT表现与上述早期病灶相似。原有病变多数病灶范围扩大,病灶内出现大小、程度不等的实变(图16,图17),有结节和晕征、实变病灶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原有磨玻璃阴影或实变影也可融合或部分吸收,融合后病变范围和形态常发生变化,不完全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图18,图19,图20)。 图16,17 男,44岁。基线(图16)及4d后(图17)肺CT平扫肺窗显示右肺上叶前段病变范围扩大,局部变密实,并可见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 图18~20 男,46岁。基线(图18)CT平扫显示两肺多发淡薄的磨玻璃阴影,左下肺有结节,周围有晕征,病变位于胸膜下。2d后(图19)及7d后(图20)CT平扫显示病变范围不断扩大,出现新病灶,右下肺实变阴影内有支气管充气征 (3)重症期 病变进一步进展,双肺弥漫性实变,密度不均,其内空气支气管征与支气管扩张,非实变区可呈斑片状磨玻璃阴影表现,双肺大部分受累时呈"白肺"表现(图21),叶间胸膜和双侧胸膜常见增厚,并少量胸腔积液,呈游离积液或局部包裹表现。 图21 男,60岁。CT平扫肺窗显示双肺大部分呈网格状磨玻璃影,背侧明显且部分密实,类"白肺"表现,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三)放射学表现转归 绝大多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经过隔离治疗,病情趋于稳定、好转,表现为病灶范围缩小,密度逐渐减低,病灶数量减少,磨玻璃阴影可完全吸收(图22,图23)。部分患者病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演变为纤维化的索条影(图24,图25,图26,图27),这种纤维化表现是否为病变逆转的特点,仍有待于资料的进一步积累。少数具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或老年患者,病程中病变进展,肺内病变范围扩大,结构扭曲、变密实,严重时出现"白肺" 。 图22,23 男,48岁。基线(图22)CT平扫肺窗显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阴影和实变,治疗11d后(图23),肺内病变明显吸收、消散,左下肺存留少许纤维化病变 图24~27 男,60岁。首次(图24,25)CT平扫肺窗显示,两肺可见大片状磨玻璃阴影,右肺下叶前段有结节和晕征,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5 d后(图26,27)CT平扫肺窗显示,大片磨玻璃阴影有吸收,但是出现新发的斑片状磨玻璃阴影,其内有血管增粗,斜裂局限性增厚,两下肺有纤维化形成,其内可见扭曲的细支气管充气征 鉴于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转归过程和规律尚不明确。既往一项SARS病例的CT影像纵向研究中[10],实变影可以转归为磨玻璃阴影或消失,而磨玻璃阴影可持续存在甚至进展为小叶间隔增厚和纤维化、支气管扭曲扩张。因此,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以便于从放射学的角度探索其演变过程和规律。 放射学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断中的作用 放射学检查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放射学诊断的价值在于病变检出、判断病变性质、评估疾病严重程度,以利于临床进行分型。需要强调的是放射学诊断不是确诊方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是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金标准。 据临床实践观察,可以表现为: ①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但是首次放射学检查阴性,复查时则发现肺内有异常表现(图28,图29); ②无症状,但是有接触史,CT平扫肺内发现病变,后经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证实(图30,图31); ③有流行病学史,肺内有明显的病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前几次阴性,最终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图32,图33)。 图28,29 男,44岁,有流行病学史,发热1d,体温38.0℃,伴咳嗽、干咳、全身乏力。基线(图28)CT扫描肺内未见异常,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4d后(图29)复查CT,显示左下肺后段可见磨玻璃阴影 图30,31 男,50岁。患者于2020年1月20日参加有疫源地来源人员聚会,配偶于2020年1月26日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无发热、咳嗽、胸闷、气短等不适,来院要求CT检查。CT平扫肺窗(图30,31)显示两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阴影和结节。此后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 图32,33 女,34岁。患者母亲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本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前2次阴性,第3次阳性。CT平扫初次检查,肺窗(图32,33)显示左肺大片状磨玻璃阴影,其内伴有细网状影,呈"铺路石征" ,内可见增粗的血管影 目前临床情况比较复杂,在这个特定时间段,放射学检查发现有异常,需要紧密结合其他相关疾病的临床特点,在除外流感、支原体感染后等疾病后,至少需要进行1次,乃至多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对于确诊病例的放射学复查时间窗目前尚无确切的依据,根据对已有病例的观察并结合武汉临床经验,建议: ①临床表现典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初诊患者,初诊胸部CT阴性,推荐3~5d复查胸部CT,观察有无病变出现; ②临床表现不典型,放射学表现具有病毒性肺炎特点的临床诊断病例,除了应该反复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之外,推荐5~7d复查胸部CT,观察病变的消长; ③确诊病例的非危重症患者,推荐5~7d复查胸部CT,观察病变的消长。检查频次太多,需要注意患者接受辐射剂量问题。对于危重症患者,床旁摄片的检查次数则根据临床需要进行。 出院的放射学依据 新型冠状肺炎经过有效治疗,在符合临床治愈的前提条件下,出院的放射学推荐意见是 ①肺内病变范围明显缩小、吸收、完全消散; ②肺内仅存留少许纤维化; ③没有新发病变。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临床特点和放射学表现 (一)家庭聚集性发病为特点 儿童家庭聚集性发病是此次流行病学特点,尤其是儿童患者,系第二代病毒感染,甚至累及新生儿。 (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儿童咽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低于成人。采用肛拭方法、尤其是新生儿是较敏感方法。
    张振国 住院医师 2020-02-14 22:13:13
  • 钇-90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临床开展已经50多年,广泛开展已经20多年,之前主要在欧美、韩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区开展,引进大陆已经1年多,全国已经有多家中心可以开展。上周末,我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分享了“钇-90微球治疗肝癌患者筛选共识”。选择最合适的患者,即能保证安全,又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借此机会,分享一下最新版钇-90微球治疗肝癌专家共识:1、传统的肝癌介入栓塞(TACE)是阻断肿瘤供血,肿瘤缺血坏死,而内放疗是利用射线杀死肿瘤;2、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转移性肝癌都是钇-90微球治疗的潜在受益人群;3、不愿意切除或消融的肝脏恶性肿瘤,以及无法手术的各期肝脏恶性肿瘤,如果评估适合钇-90微球治疗,都可以不同程度从治疗中受益,甚至可能获得根治;4、绝对不适合钇-90微球治疗的情况:包括体力极差、多器官衰竭、肝功能极差、心/肺/肾功能极差、严重感染、广泛转移、严重分流(微球会进入胃肠道、肺等引起严重副作用)、孕妇、哺乳期、严重碘过敏等;5、治疗前需要经过专业医师的全面评估,包括体能状态、化验、影像学、肝动脉造影等;6、可以进行多次治疗;7、早期患者有可能获得根治,中期患者有机会降期成功获得完整切除,晚期患者可以延长生存期;8、选择合适的患者,该治疗效果一般优于普通介入治疗比如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9、因为微球释放β射线,最长距离只有11mm,故周围人群无需特殊防护;10、同其它治疗类似,可能存在不良反应;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副主任医师 2024-07-31 14:14:32
  • 胸部CT扫描就类似于拍照一样,拍照的一瞬间如果你动了图像就会模糊,容易看不清楚,我们呼吸的时候肺也在移动,所以做胸部CT的时候需要按照机器指令屏住呼吸,这样肺就不移动,如果没有屏好,做好的图像可能就会产生呼吸伪影,进而影响放射科医生读片评估病情,特别是肺小结节很容易受伪影干扰。 因此听放射科医生一句劝:做胸部CT一定屏住气。 #胸部CT#呼吸伪影#放射科#肺结节#肺磨玻璃结节
    朱巍 主治医师 2023-10-20 22:46:57
  • 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 in pT4 well-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405 patients.pT4分化良好的甲状腺癌的体外放射治疗:一项基于人群的405例患者研究原创 滕晓春 李小毅 蝴蝶书院 2021-05-22 12:00文章来源: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影响因子:5.859第一作者:Sit D作者单位:Department of Surgery,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体外放射治疗(EBRT)在局部晚期、分化良好的甲状腺癌(WDTC)中的获益尚不明确。该研究旨在评估pT4分化良好的甲状腺癌患者的局部区域复发率(LRR)、无进展生存率(PFS)、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一项基于人群的回顾性研究招募了1985至2013年间接受治疗的pT4(AJCC 8)WDTC患者,研究的主要终点为累积LRR和CSS,使用Fine-Gray检验评估其它原因导致的竞争性死亡风险,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总生存期(OS),采用多元模型和倾向性匹配法评估协变量的影响。研究共纳入405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4.3年,总随访4209人年。患者确诊时的中位年龄为53岁(20-87)。共有211例(52%)患者接受EBRT治疗。接受EBRT治疗与患者年龄≥55岁(56% vs 35%,p<0.001)、气道受累(42% vs 8%,p<0.001)及R1/2切除(81% vs 51%,p<0.001)相关。非EBRT组和EBRT组的10年预后分别为:LRR 21.6% vs 11.4%, CSS 84.1% vs 93.1%,OS:85.7% vs 67.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BRT治疗与LRR降低相关(HR:0.334,p<0.001),但与CSS(HR:1.56,p=0.142)及OS(HR:1.216,p=0.335)降低无关。倾向性评分匹配结果显示,EBRT组LRR低于非EBRT组(HR:0.261,p=0.0003),但两组CSS及OS无明显差别。综上所述,该项基于大型回归性分析结果显示,在pT4 WDTC患者中,EBRT与其LRR降低相关,但与CSS及OS无关。专家点评这是一项时间跨度长的回顾性研究,虽然存在回顾性研究的一些常见问题,如患者的选择性偏倚、研究跨度长诊疗措施可能有较大变化等,但是,研究仍通过一定数量的病例对照、较长时间的随访结果,给临床显示了EBRT控制局部病变进展的价值。研究中EBRT组局部病变明显重于非EBRT组,而EBRT组仍获得了更低的局部区域复发率,这一数据能较充分地肯定EBRT的价值。研究中EBRT组的CSS及OS并没有改善,表明虽然EBRT可以控制局部病灶的进展,但是仍需要采取一些其它治疗措施来改善影响生存的非局部危险因素。
    费健 主任医师 2022-05-01 14:30:03
  • 最近几个月,来门诊就诊的放射性肠炎患者较多,大便一日30-40次,不成形,有时甚至脓血便!非常严重的放射性肠炎!我经过体质判定,患者为火燥质!该体质进行放疗等热消融治疗,风险较大!因此治疗上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等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尤其配合加用灌肠中药!近期一个患者告诉我,现在大便每天3-4次,较以前好很多,基本成形!非常感谢这边的治疗!
    付晓伶 主任医师 2021-06-17 18:27:28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