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25条结果

  • 廖德发,男,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兼职副教授,广西江滨医院(广西第三人民医院)骨伤康复科主任,骨伤康复学科带头人。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骨骼肌肉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康复医学会理事;广西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会理事;广西科技项目评估咨询专家;广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医疗卫生专家库专家。从事骨科临床诊疗及教学科研等工作20年。主要研究方向是骨科康复。先后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手外科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康复中心进修学习。擅长骨科疾病的诊疗、骨科康复、运动损伤的康复以及骨质疏松的诊疗,熟练应用小针刀及手法等
    廖德发 主任医师 2018-10-26 07:10:25
  • 膝盖爬楼梯疼痛不适,腿软,膝盖小腿肿!!! 这是很多中老年患者朋友问的问题,我告诉大家为什么。 诊断:1.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髌骨关节炎3.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胡克伟 主治医师 2019-01-06 08:42:25
  • 1.首先用通俗语言尽可能详细讲述自己病情 2.讲明白去哪里看过,做过什么治疗 3.片子照的尽可能清楚些 4.表达清楚自己主要想解决什么问题
    胡克伟 主治医师 2018-10-09 16:28:55
  • 冷敷和热敷是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最简单、最方便的物理治疗措施。很多人都知道受伤了要用冷敷。可你知道冷敷该怎么用最科学?冷敷要多冷?冰敷好不好?冷敷要多长时间?今天就和大家谈一谈冷敷的问题。一般来说,急性损伤(无明显开放性外伤)用冰敷,慢性劳损性损伤用热敷。冷敷作用:01降低代谢率和神经传导的速度,缓解疼痛;02收缩毛细血管达到止血目的;03消炎,减轻局部炎症反应;04降温。冷敷适用于:01韧带急性扭伤、肌肉拉伤、软组织挫伤等运动损伤的急性肿胀期(24-48小时以内);02骨科术后早期病人,比如韧带重建、半月板切除或修复等;03肌腱炎的急性疼痛期;04突发性流鼻血;05拔牙后止血止痛;06缓解眼疲劳;07发热降温。冷敷禁忌:01对寒冷刺激极度敏感者,冷敷可能会促发动脉痉挛;02中老年人动脉供血不全要慎用,可能加重缺血;03对神经损伤、感觉迟钝者,容易冻伤;04有雷诺综合征可能诱发疾病;上述情况请咨询专业医生。冷敷方法:01建议使用专业冰袋(某宝很多,价格不贵,居家必备品),内装冰、水混合物,其形状可塑,很容易与身体特殊部位(如关节、下颌、头部)充分贴合,冷敷效果好;02冷敷时在皮肤与冷敷袋之间用干毛巾间隔,以免冻伤;03每次冷敷时间10分钟左右,每次间隔1-2小时。持续冷敷不仅容易造成冻伤,而且冷敷过久会导致血管反射性扩张;04不建议冰敷。过低的温度不但不会提高冷敷的效果,而且会引起局部组织的渗出反应,反而不利于消肿止痛。而且,冰敷增加了冻伤的风险;05不建议用湿毛巾冷敷,因其冷容量低,效果无法保证。
    胡克伟 主治医师 2018-10-09 08:04:04
  • 这个康复方案的目的是对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流程提供指导。这不意味着要取代医生在临床上制定患者术后的康复进程,具体是要根据他们的检查结果,个人进步,和/或手术后存在的并发症。如果临床医生需要协助患者术后的进步,他们应该咨询相关的手术医生。一般准则•禁止开链的腘绳肌训练•通常移植物和骨的愈合时间需12周•小心不要让胫骨向后平移(重力下的,肌肉动作)•PCL合并后外侧角的修补或LCL修复遵循不同的术后护理•髋关节阻力运动应将阻力施于膝关节以上做髋外展和内收;当髋关节屈曲阻力可施于远端•监督物理治疗一般需为术后3-5个月。一般级数的日常生活活动病人可开始进行下列活动,除非外科医生另有说明:•去除
    胡克伟 主治医师 2018-10-02 23:55:26
  • 人类的每一只脚掌,除了足趾外。共有12块小骨。统称为跗骨。它们由韧带、肌肉联结在一起,形成一座前宽后窄的微型拱桥——足弓。宽的一头有两个主要支点,分别在拇趾和小趾的后方,窄的一头支点是足跟。除了前后方向的足纵弓外,还有从内到外的足横弓。两弓构成的“拱桥”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身体重量传递到足弓后,即按一定比例分配到三个支撑点,同时发生轻微变形,吸收震荡。保护脑、脊髓和胸、腹腔器官。同时,足弓还协助维持身体重心平稳,利于直立行走。 足弓前部,也就是微型拱桥的桥面,主要是由5根跖骨并排组成的。跖骨较细长。位于脚趾后面的跖骨头明显鼓凸,因此,整根跖骨看起来有些像鼓槌。跖骨之间的缝隙,有神经分支走行,分布于足底内侧和脚趾底面。 由于跖骨头粗大,跖骨头之间缝隙比跖骨干之间缝隙狭窄。经过此处的神经分支易遭受损伤。有些人天生足部狭瘦,韧带松弛;中老年妇女身体老化,骨质疏松,肌肉力量变小,韧带、筋膜弹性下降,足弓连接松弛,可发生塌陷。另外,体重突然增加。或病后软弱骨间肌萎缩无力等,都可以导致足弓塌陷。以上原因,加上劳动时剧烈活动、局部外伤、站立行走过久、负重过多,或鞋帮过硬、鞋跟过高等,跖骨头部位软组织易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复刺激,会引起神经增粗,形成结节,周围组织增生等。这时,病人感到前足底部疼痛,感觉异常,影响站立和行走。鞋袜不适时尤其明显。疼痛较为局限,也可向足趾放射,以第3、4足趾根底部最为多见。常为刺痛、刀割样痛或火烧样痛。剧烈时病人无法忍受,只得停止站立或行走,脱去鞋袜揉搓止痛。 跖痛症又称跖神经痛、跖神经瘤或者摩通综合征或mor-ton综合征。为减缓疼痛,病人应适当休息,减少负重,避免过久站立和行走,穿鞋宜宽松、柔软,忌穿高跟鞋和硬底鞋。在鞋底相当于跖骨头后方可钉上一条橡皮横条,这样可以重新分配足部负担,减少跖骨头负重。每晚用温热水泡脚半小时。自我按摩前足底部,或将患足踩在某些光滑的凸物上,滚动摩擦前脚。月球车、足底按摩器等保健用品都可使用。疼痛严重者,可选服消炎镇痛类药物,如吲哚美辛、芬必得、扶他林等。同时配合理疗、封闭、热敷、中药外洗,促使症状缓解,严重不愈者可以实施手术治疗。
    胡克伟 主治医师 2018-09-26 21:33:57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以保守可以手术,你愿意选择哪种?
    胡克伟 主治医师 2018-09-23 14:32:57
  • 肌筋膜炎是一种临床常见,而又常被忽略或误诊的痛症,肩颈腰部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急性或慢性的损伤、劳损等是本病的基本病因。肌筋膜炎好发于腰背部,因此又称“腰背肌损伤”、“腰背部纤维炎”、“腰背筋膜疼痛症候群”等。其次好发于颈肩部及胸背部,是指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反应,若在急性期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而转入慢性;或者由于病人受到反复的劳损、风寒等不良刺激,可能反复出现持续或者间断的慢性肌肉疼痛、酸软无力等症状。本病治疗以对症保守治疗为主,必要时手术。肌筋膜炎最常见的疼痛部位慢性劳损是最多见的原因之一。肌肉、筋膜受损后发生纤维化改变,使软组织处于高张力状态,从而出现微小的撕裂性损伤,最后又使纤维样组织增多、收缩,挤压局部的毛细血管和末稍神经出现疼痛。潮湿、寒冷的气候环境为另一重要发病因素,湿冷可使肌肉血管收缩,缺血,水肿引起局部纤维浆液渗出,最终形成纤维织炎。慢性感染、精神忧郁、睡眠障碍、甲状腺功能低下以及高尿酸血症等疾病也经常并发肌筋膜炎。常见如下几个诱发因素:(1)外伤史。部分患者有程度不等的外伤史。肌肉、筋膜受损伤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留下隐患,迁延日久而致病。(2)久坐久站。长期单一姿势工作者不少患者虽没有明显急性外伤史,但因长时间坐班少活动;或因工作姿势不良,长期处于单一的特定姿势;或因工作紧张,持续性负重,过度劳累等,迁延日久而致病。(3)感受风寒湿邪,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肌肉筋膜的营养和代谢,迁延日久而致病。(4)抵抗力低下或者发育畸形患者体弱,免疫功能不强;或是腰骶椎先天变异(畸形);或是脊柱退行性疾病(骨质增生)诱发。1.症状表现(1)固定压痛点:肌腱的附着点或肌腹上有固定疼痛区和压痛点。压痛点位置常固定在肌肉的起止点附近或两组不同方向的肌肉交接处,压痛点深部可摸到痛性硬结或痛性肌索。按压痛点可引发区域性的不按神经根感觉分布的分散痛。(2)局部肌肉痛:慢性持续性酸胀痛或钝痛,疼痛呈紧束感或重物压迫感,最长见于腰、背、颈、肩部疼痛,骶、臀、腿、膝、足底、肘或腕等也均可发生。体检时发现局部肌肉紧张、痉挛、隆起、挛缩或僵硬。颈胸腰背部肌筋膜炎常见的压痛点(3)缺血性疼痛:.增加肌肉血流的治疗可使疼痛减轻,局部受凉或全身疲劳、天气变冷会诱发疼痛,深夜睡眠中会痛醒、晨起僵硬疼痛,活动后减轻但常在长时间工作后或傍晚时加重,当长时间不活动或活动过度甚至情绪不佳时也可疼痛加重。(4)可能有局部或临近部位损伤史,女性发病多于男性。(5)诊断筋膜炎还需排除局部占位性或破坏性病变。目前研究认为:肌筋膜痛实际上的病变部位不在肌筋膜,而是在骨骼肌的运动终板部位,长期的肌筋膜痛会导致脊髓水平的易化改变,急性疼痛转变为慢性疼痛。(1)腰背肌筋膜炎:急性期腰部疼痛剧烈,有烧灼感,腰部活动时症状加重,局部压痛显著,有时体温升高、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急性发作后,少数患者症状完全消退,多数会遗留疼痛,或相隔数月、数年再次发作。慢性者表现为腰部酸痛,肌肉僵硬,有沉重感,晨起或天气变化及受凉后症状加重,稍加活动可缓解,劳累后又加重,腰部压痛广泛,多无局限性压痛,腰活动可正常,但活动时酸痛明显。(2)臀肌筋膜炎:臀部酸痛不适,肌肉僵硬板滞,有重压感,有时皮下可扪及痛性硬结或痛性肌索。晨起或天气变化及受凉后症状加重,活动后则疼痛减轻,常反复发作。急性发作时,局部肌肉紧张、痉挛,活动受限。腰背肌和臀肌筋膜炎疼痛部位(3)肩背肌筋膜炎:颈、肩和背部疼痛僵硬,沉重感、活动不灵和肩臂酸胀及麻木等;阴雨、潮湿、风寒、劳累、扭伤等可使症状加重;患处肌肉僵硬、压之酸痛或触及索状物,揉压患处感到舒适、症状减轻。(4)颈后肌筋膜炎: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工作,尤其是长期伏案,低头工作的工种,易患此病,一般仅限于颈后部不适。主要症状:颈后部疼痛、酸胀、僵硬、沉重、压迫感、活动不灵,一般无神经症状,晨起加重,活动后减轻。病情严重可伴有头痛及肩背部麻木等。(5)跖筋膜炎:多为长时间走路(如登山、徒步、逛街等)引起的足底慢性损伤。此外,鞋跟太硬造成对足跟压迫,常穿高跟鞋也会加重足底损伤。单脚足跟疼痛最常见,也可以足弓或前足疼痛。晨起当脚刚接触地面、准备站起来的瞬间,疼痛非常剧烈,稍加活动可减轻,行走一段时间后又加重。跖筋膜炎疼痛部位1.物理治疗:科学锻炼、物理按摩、透热疗法(各式热浴、红外线、超短波、微波等),是肌筋膜炎的基础治疗,对疼痛缓解有不错疗效,很多轻中度患者坚持理疗即可治愈。2.西药治疗:消炎镇痛、消肿解痉类药物能迅速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尤其对急性期患者疗效奇佳,常用的如芬必得、扶他林、西乐葆、迈之灵、鲁南贝特、妙纳等。西医封闭治疗对很多痛点局限的患者也有特效,但要注意防止可能的并发症。3.中医药治疗:临床经验证实很多中药或外用膏药也能达到消肿、消炎和解痉镇痛的目的,还有中医按摩和手法(揉、压、拨、拿、搓、叩等)也对很多患者有效。4.介入或手术治疗:对极少数临床上症状顽固,久治不愈的患者就需介入或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属于微创治疗,其中超声引导下的小针刀或者射频等肌肉松解治疗效果不错,如果疗效还不佳则需开放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但肌筋膜炎常为多发性病变,手术只能解决一处症状,故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1.注意安全,避免外伤。2.注意气候变化,保暖,防止寒湿侵袭。3.控制体重,硬板软垫床,工作台面高低要合适,长期伏案工作者,建议垫高电脑显示器,尽量平视或轻微仰视屏幕,或者将座椅适当降低。4.不要长时间同一姿势,不要过于劳累,应劳逸结合,坐立1-2小时候建议起来走动一下,舒展一下筋骨。5.体育锻炼前应先做热身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减少足部冲击性活动。6.在进行专业训练或强度较大运动时,要采取必要保护措施,如配戴护腰带、护腕、护肘、护膝、护踝、足弓护垫等。
    胡克伟 主治医师 2018-09-20 17:52:35
  • 指南适用的疾病范围:本指南仅提供成人急性(伤后3周内)下颈段脊柱脊髓损伤的诊治建议。上颈椎(寰枢椎)骨折、病理性骨折、颈胸段骨折的处理以及儿童颈脊髓损伤,可能有异于本指南中所说明的情况,不适合套用本指南的诊疗建议。前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下颈段(颈3-颈7)损伤在急性脊柱脊髓损伤中约占15.2%,在颈椎损伤中约占63.5%,由于受伤机制复杂,常伴随颈脊髓损伤,致残率高,治疗棘手,给脊柱外科医生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利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制定循证临床诊治指南来规范下颈段脊柱脊髓损伤的诊疗,对于提升临床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指南涵盖成人伤后3周内外伤性颈3至颈7(C3-C7)的骨折和/或脱位,伴或不伴有脊髓、神经根损伤的患者。不包括未成年人、病理性及伴发强直性脊柱炎的颈椎骨折脱位。Part1 院前急救推荐条目◈哪些急性下颈段脊柱脊髓损伤的患者需要院前脊柱制动?➤推荐1:对所有下颈段脊柱脊髓损伤以及怀疑存在下颈段损伤的患者均推荐院前脊柱制动。➤推荐强度:2级◈如何对下颈段脊柱脊髓损伤的患者进行脊柱制动?➤推荐2:推荐采用颈托固定的同时,将躯干固定于带有衬垫的硬床上以有效限制颈部活动。➤推荐强度:3级◈哪些患者不推荐进行脊柱制动?➤推荐3.1:对清醒的创伤患者、无颈痛及颈部压痛、无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以及无重要合并伤的患者不推荐脊柱制动。➤推荐强度:3级➤推荐3.2:对颈部穿刺伤患者不建议行颈部固定。➤推荐强度:3级解读对可疑下颈椎损伤患者,首先应关注现场处理过程中损伤节段不稳引起的神经二次损伤,有文献报道3%-25%的脊髓损伤发生于损伤后的转运和早期处理。由于20%的脊柱损伤涉及非连续椎体节段,因此需要院前进行全脊柱制动直到脊柱损伤诊断的排除。在过去30年中,脊髓损伤患者到医院就诊时的神经功能状态有了巨大的变化,在上世纪70年代,55%的患者在就诊时即为完全性脊髓损伤,而到了80年代61%患者为不完全损伤,研究者们将这些改变归功于院前救治水平的提高。当然对所有下颈椎损伤患者行脊柱制动是不现实的,已有学者质疑对下颈椎损伤可能性小的患者进行脊柱制动的做法,但总体来讲,脊柱制动仍是下颈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院前急救的重要部分。虽然已经有多种脊柱制动装置应用于脊柱损伤的院前制动,但目前仍缺乏对比研究来比较哪种方式更好,就目前的文献证据而言,采用颈托固定颈部同时,将躯干用条带固定于带有支持性衬垫的硬质床上,能够有效的限制颈部的活动。合理规范化的院前制动能够降低花费,提高院前制动的有效性。尽管脊柱制动在限制活动上非常有效,但仍可能伴有一些并发症(尤其是合并有头颅外伤、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也有可能造成复苏延迟,因此在应用中应注意到上述情况。推荐依据◈1.院前脊柱制动的必要性下颈椎损伤后损伤节段不稳可能导致或加重颈脊髓及神经根损伤,这也是对怀疑有下颈椎损伤的患者进行脊柱制动的根本原因。◈2.院前脊柱制动的有效性目前院前脊柱制动已经成为北美急性下颈椎损伤患者院前急救的最常用处理步骤,尽管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表明脊柱的制动限制了损伤节段的异常活动,但目前仍缺乏1级和2级证据支持对所有的下颈椎损伤患者进行脊柱制动。Garfin等研究发现颈椎损伤患者完全性脊髓损伤的发生率由1970年代的55%下降至1980年代的39%,作者认为颈部制动是产生这些变化的关键因素,但并没有I级的医学证据支持这些说法。评估院前脊柱制动有效性的研究较少,主要原因是受伦理和医学实践的限制,很难设计出病例对照研究,另一个原因是院前制动已经被大家广泛接受,是公认的限制脊柱活动的合理方法,能够减少神经再损伤的风险。基于3级临床证据文献,所有下颈椎损伤患者和疑似下颈椎损伤患者均应进行颈椎制动直至排除损伤或给予明确处置。◈3.哪些下颈椎损伤患者需要院前制动?在进行脊柱制动时应考虑到费用、时间、技术培训以及对实际上不需要固定的患者所造成的潜在并发症等问题。Hauswald等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指出,应根据伤者的临床表现来决定是否行院前脊柱制动。Domeier等通过纳入了6500例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发现,患者精神状态改变、神经功能障碍、中毒、脊柱疼痛及压痛、可疑肢体骨折等是筛查是否进行脊柱制动的临床标准,该研究提供了II级证据,支持将这些作为脊柱制动的临床标准,而不是受伤机制。Burton等在2004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若患者存在意识不可控(有吸毒、嗜酒、意识丧失或神志改变)、存在牵张性损伤、运动感觉功能障碍以及脊柱区域压痛四种情况中的一种,都需要脊柱制动,这一临床标准能够确保一半以上的创伤病人得到必要脊柱制动。Domeier等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通过上述临床标准来筛选下颈椎损伤患者是否进行脊柱制动是安全有效的。◈4.院前脊柱制动的方法院前脊柱制动能够有效的限制转运过程中脊柱的异常活动。颈部的制动装置和技术有很多种,受到伦理学及医疗条件的限制,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下颈椎损伤患者的相关研究。➤1、评估脊柱制动有效性的方法并不统一损伤后的颈椎应该制动于中立位,但对于“颈椎中立位”的概念尚没有明确定义。Schriger等将“站立位平视前方时头和躯干的正常解剖位置”定义为中立位,即颈椎在侧位片上保持12度后伸,目前相关的影像学研究均基于该中立位概念。➤2、不同制动方式保持颈椎中立位的作用不同Schriger等纳入了100例成年患者比较了背板辅助枕垫与单纯背板在保持颈椎中立位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加入枕垫要比单纯使用背板更容易保持颈椎中立位。➤3、不同制动方式在保持颈椎稳定中的作用1985年,Cline等比较了颈椎制动的不同方法,结果发现背板结合条带固定躯干优于单纯颈托固定,然而几种硬颈托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Chandler等比较了硬颈托与halo支具的固定效果,结果发现halo架结合背板固定明显优于颈托结合背板固定。Perry等在模拟患者转运中评估了3中不同的颈椎制动装置,他们发现如果头部无法固定,则颈椎的制动是有限的。总之,上述研究描述了院前脊柱制动的不同技术,这些研究并没有比较了所有现行的脊柱制动装置,但总体而言硬颈托结合条带背板固定,能够有效的限制创伤后颈椎的活动。◈5.院前脊柱制动的安全性脊柱制动作为一种治疗规范,其本身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如会造成局部不适,还可能会造成转运延迟;另外还有一定的并发症。➤1、造成复苏延迟,增加穿刺性损伤的死亡率有研究表明,颈部的制动可能增加误吸和呼吸受限的风险。Haut等通过回顾性研究指出,颈部穿刺伤很少出现颈椎不稳定,这种情况下进行脊柱制动会成倍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对于这些患者使用颈部制动会影响病人复苏和抢救,从而使死亡率增高。Garcia等的研究发现仅有0.18%的不稳定的刀刺伤患者受益于脊柱制动,不仅需要承担上述风险,还会明显增加患者治疗费用。➤2、增加压疮的风险脊柱制动同样可以增加压疮的风险,尤其是在伤后2小时内不能变化体位的患者。压疮的产生与转运方式和使用背板沙袋有关。Mawson等的研究发现,伤后8天内的压疮发生与患者采用硬背板制动的时间密切相关。➤3、引起疼痛和不适Chan等纳入21例无颈椎损伤的成年人来研究脊柱制动引起的疼痛和不适,结果显示使用背板制动30分钟,所有受试者都出现了疼痛,中重度疼痛占比例为55%,其中枕部、骶尾部、腰部和下颌骨是最常见的疼痛部位。他们后期的研究发现背板固定出现的疼痛程度及频率要高于真空夹板固定。Johnson等的研究也发现真空夹板固定所产生的疼痛要轻于背板制动,但之所以不推荐使用真空夹板,原因在于固定效果不足且价格昂贵。➤4、导致颅内压增高颈托的固定可以导致颅内压增高。Davies等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使用颈托固定的头颅外伤患者,应严密监测颅内压,因为颈托的固定可能导致头颅的二次损伤。后续的研究发现,费城颈托固定后可使颅内压增高24.7mmH2O,虽然增加不多,但对于已经高颅内压的患者则是雪上加霜。总之,颈椎制动装置对于限制颈椎活动是有效的,但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颈椎制动应在转运过程中使用,必要时应尽快的去除。不推荐对于颈椎穿刺伤患者进行脊柱制动。
    胡克伟 主治医师 2018-09-19 23:57:55
  • 这个康复方案的目的是对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流程提供指导。这不意味着要取代医生在临床上制定患者术后的康复进程,具体是要根据他们的检查结果,个人进步,和/或手术后存在的并发症。如果临床医生需要协助患者术后的进步,他们应该咨询相关的手术医生。一般准则•禁止开链的腘绳肌训练•通常移植物和骨的愈合时间需12周•小心不要让胫骨向后平移(重力下的,肌肉动作)•PCL合并后外侧角的修补或LCL修复遵循不同的术后护理•髋关节阻力运动应将阻力施于膝关节以上做髋外展和内收;当髋关节屈曲阻力可施于远端•监督物理治疗一般需为术后3-5个月。一般级数的日常生活活动病人可开始进行下列活动,除非外科医生另有说明:•去除
    胡克伟 主治医师 2018-09-16 08:20:05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