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3,530条结果

  • 关节损伤局部有炎症,红肿热痛的反应都有,用冰敷在降温收缩毛细血管,控制炎症,真的就这么不容易接受吗? 在我们的思想里,不舒服了,有了问题,应该促进循环应该暖和着,用冰敷着挺冷挺不舒服的,有什么好处呢? 常看体育比赛的人可能会在赛场上看到这样的情景,某个运动员意外受伤倒地,场边的队医快步跑上场去,先检查看看问题严重不严重,伤重就赶紧担架抬下场去,轻伤就拿出一个什么东西往伤处(当然一般是四肢部位)喷雾,或者是拿出一个袋子捂在伤处。 其实这个时候就是在利用物理降温的方式进行应急处理。那个喷雾似的东西是某些有冷却降温作用的化学药剂,接触身体以后从液态蒸发成气态,吸走局部的热量让受伤的部位迅速降低温度。 那么为什么要冰敷呢?热敷一下舒筋活血不是更舒服好得更快吗?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思维的误区了。热敷固然能舒筋活血,但是刚刚受伤的时候组织正在出血(皮肤没有破损,组织内部毛细血管破裂的出血也是出血,而且有的时候问题更严重),这个时候要是再用热的一敷,血液循环一促进,出的血也就更多了,损伤也就加重了。所以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抑制局部血液的循环,要让出血尽快停止。 那是不是就应该不停地冰敷或者尽量多地冰敷呢?当然不是!我们都用凉水洗过手或者洗过衣服,都知道当手刚开始接触凉水的时候,皮肤的颜色会冻得发白,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又会发红。这在冬泳爱好者的身上体现得最明显,游过一会儿之后再上岸身上都是通红的。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温度刚刚降低的时候,毛细血管反应性的收缩了,皮肤的血液循环下降了,所以颜色变得苍白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组织意识到不能自己把自己冻死,所以又会反射性地扩张血管,增加局部组织的血流量,于是我们肉眼看到的就是被冻得通红。 这下也就知道了,如果冰敷得太久,反而又促进了循环,这当然是我们在损伤的早期不希望发生的。所以比较理想的冰敷是:每次冰敷大约15-20分钟,每冰敷一次要间隔1-2个小时。疼痛不是太明显后,隔2-3个小时冰敷一次就可以。如果损伤很轻很小的话,冰敷的时间和次数就可以更少一点。 冰敷的时候,还有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也是应该注意到的。比如前面说到了要往冰袋里放进冰和水,既然是要尽快降温,越凉不是就能越快降温吗?加冰就是了,加水为什么呢?在中学物理里提到过,冰水混合物是0?,换句话说,冰水混合物最低也就是0?。但是冰块不一样,冰块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时候就是冰箱冷冻室里的温度,有可能是零下5?也可能是零下15?。 这样低的温度是会冻伤组织的,只有加了适量的水成为冰水混合物才能让温度适中。同时,冰块是固体,有棱有角的,和肢体的接触面不均匀,挨着的地方太凉,挨不着的地方又没有冰敷到,所以要加水让整个冰袋变成软的水囊,才能柔软均匀地接触到需要冰敷的地方。 没有专门的冰袋的时候可以用什么呢?可以就地取材很多东西。比如买一瓶冰镇饮料,倒在塑料袋里当冰袋用;没有合适的塑料袋可以直接倒在毛巾手绢之类的上面,浸润凉了之后直接冰敷;在野外玩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小溪小河里的水浸泡,要注意的是如果水流太湍急就不能直接把手啊脚啊深进水里,因为水流的冲击对组织也是一种刺激。或者买根冰棍包上毛巾再用也是一样的,总之需要的就是温度低的东西,至于是什么并不重要。 冰敷如此有效,那么是否就不需要热敷了?急性损伤的前两三天是要冰敷的,冰敷抑制了出血和炎症,但是已经有的出血和炎症就要依靠热敷,促进组织的血液和淋巴的循环,把致炎物质和淤血带走,才能好得更快。所以冰敷和热敷完全不矛盾,只要间隔3-5个小时,一天里面同时冰敷和热敷治疗,都是对的,完全不矛盾,不冲突! 要注意的是:除了急性损伤,手术之后的康复功能练习之后,一样必须及时冰敷。即使已经早就过了三天五天。因为练习本身就是对组织的刺激,是会引发新的炎症的,必须及时冰敷才能控制炎症。 简单的说:不及时冰敷,炎症不能控制住,伤病不会好。正确的冰敷不会得老寒腿,时间控制得好,也不会有什么寒气进骨头。冰敷和热敷相辅相成,完全不矛盾不冲突,合理配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张明宇 主任医师 2019-09-21 16:15:21
  • ,如果膝关节和肌肉的协调性跟不上的话,会对膝关节的半月板、软骨形成震荡损伤。初学者应当先从慢走开始,从起跑过渡到正常步速应该循序渐进,并根据自己的体力调整适合的速度。3.运动强度适当一般刚开始用跑步机,每次以10-15分钟为佳,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再慢慢增加时间。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跑步时间一般可达到每次45分钟,跑步的密度一般是两天一次。运动时,心率每分钟120次为宜。4.选择适合的运动鞋有些人穿的运动鞋底部有厚厚的气垫,这种底部带气垫的鞋会造成落地不稳,时间长了易导致膝关节和踝关节损伤。在跑步机上跑步,最好穿双慢跑鞋,慢跑鞋比普通鞋轻,鞋底也比较软,适合在跑步机上用。如果没有,普通的运动鞋也
    张明宇 主任医师 2019-09-21 16:13:19
  • 靠墙静蹲,十分适合普通人群、尤其是中青年的锻炼方法,合理且容易坚持,主要是锻炼股四头肌肌肉力量。 具体练习方法是:背靠墙,双足分开,与肩同宽,逐渐向前伸,和身体重心之间形成一定距离,大概40~50公分。此时身体就同时已经呈现出下蹲的姿势,使小腿长轴与地面垂直。大腿和小腿之间的夹角不要小于90度。一般每次蹲到无法坚持为一次结束,休息1~2分钟,然后重复进行。每天重复3~6次为最好。静蹲运动最好分不同的角度来做。例如30,60,90度3个角度,效果则会更好。蹲的时候最好在不引起明显疼痛的角度进行,否则练习不当会加重损伤。
    张明宇 主任医师 2019-09-21 16:10:48
  • 康复原则:个性化、循序渐进、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定期评估、定期调整训练计划 康复时间轴: 第一阶段:0-2周伤口愈合、早期活动和基础运动功能恢复阶段 康复目标:促进伤口愈合,警惕感染,减轻关节肿胀,恢复负重状态下对下肢的控制力,达到拄拐免负重行走。 此阶段康复关键点: 关注伤口及组织愈合 警惕术后伤口感染 切记进度过快及过早负重 第二阶段:2-6周瘢痕重构、基础力量和本体感觉恢复阶段 进入此阶段的要求: 完成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直腿抬高 屈膝达到60°-90° 充分伸膝 扶双拐伸膝支具保护下地行走 康复目标: 进一步控制肿胀和疼痛,尽量达到无痛、或微痛。 巩固充分伸膝 控制
    王志彬 主治医师 2022-11-13 06:42:18
  • 结缔组织黏弹性:是结缔组织特有的形变能力,使其成为独特的减震系统。通过增加外力使结缔组织变的更加伸展,从而改变关节活动度和组织弹性,提高运动表现。具体来看:黏性是指组织在应力下发生永久性形变的特性,如同一个活塞,发生位移变化后位置不复原,而弹性是组织在应力下发生短暂性形变的能力,如同一个弹簧,发生位移变化后位置很快复原。我们的结缔组织兼有这两种能力,所以每次拉伸或者手法松解后,组织的活动范围会有很大提高,在治疗间歇,又丢失部分,每次治疗都比治疗前有改善。这个情况可以用应力-应变曲线来直观展示。
    王志彬 主治医师 2022-03-15 15:54:38
  • 1、首先当医生告知你需要手术的时候,等于同时告知你需要术后康复。而康复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手术。所谓三分治、七分练,对于骨科及运动医学的疾病而言,其治疗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恢复功能,所以手术的作用只是恢复正常的解剖形态,而最终功能的恢复则有赖于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措施。 2、骨科医生、患者、康复师三者的角色定位: 医生:整个治疗方案的总设计师和实施者,也是主要负责人,康复的方案也应当由医师来制定并监督。外科医师通过手术来优化解剖结构,但即使同一类手术,不同的患者,其康复方案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医生应该提供“红灯”标准(禁止某些动作或负荷)和“绿灯”标准(允许活动的范围和负荷)。 患者:整个治疗过程全程参与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承担了治疗的相应风险。患者应当对自己的疾病有充分的了解(事先做一些功课,或者主动询问你的主治医师相关信息)这样才会理解并主动选择最适合你的治疗方案,而不是被动的听从医师或治疗师的意见。对于治疗的每一项内容也要在理解的前提下去试着达到治疗师的要求,缺乏理解的行动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产生副作用。用最好的依从性去完成各项康复任务,这是良好康复效果的前提保障。 康复师:康复治疗的主要实施者,医师治疗方案的完成者。康复师要对患者手术的过程有较深的认识,通过医生提供的手术信息(手术记录)来确定和实施特定的康复程序。康复师和手术医师的沟通十分重要,医师优化解剖结构后,康复师继续优化生理功能。优秀的康复师应当具备过硬的康复技术,通过评估患者目前的状态,给予适当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适合的物理治疗和手法治疗等。
    王志彬 主治医师 2022-03-15 15:50:57
  • 一个肩袖修补术后4周的患者,存在明显的肩关节囊挛缩。被动活动时有明显的反应和肌卫现象。对肩胛带包括肩胸区域、外侧肩胛、上斜方肌和胸大肌、胸小肌等进行轻柔的软组织治疗均可即刻增加关节活动度,降低患者的反应。 患者关节活动度短时间内明显增加,很难用关节囊的机械改变来解释。更合理的解释应为肩关节周围轻柔的手法治疗产生的自主性反应,使得结缔组织内的可收缩成分得以放松。
    王志彬 主治医师 2022-03-15 15:26:46
  • 昨天门诊接诊一个患者,本来说就开点药,我问他哪里不舒服,他说腰骶部疼痛,刚开始以为就是腰肌劳损,或者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本着负责的态度多问了两句,结果发现他的症状压根不像上述疾病。 他的症状以夜间痛为主,疼痛剧烈难忍,无法入睡,这个特点的疾病就不太多了,我问他都做过什么检查,他说上次来看病做了腰椎CT,我调出片子仔细查看,发现虽然存在轻度椎间盘突出,但是节段不符合患者症状,患者疼痛区域为腰1腰2支配区域,而片子显示腰45的问题。于是我又仔细查体,没有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也没有局部压痛…… 于是我想到两个问题,先让患者去拍骨盆正位片,结果显示没有臀肌的钙化性肌腱炎,骨质也未见明显异常,那么能让患者如此疼痛的就还有一个可能性,臀上神经卡压综合症。 于是强烈建议患者行封闭注射治疗,还有一个考虑是该操作还是诊断性治疗。患者同意封闭治疗。 于是行臀上皮神经封闭治疗,同侧骶髂关节也同时封闭治疗。治疗过程顺利,治疗后患者没有立即明显好转,于是我把联系方式给他,让他第二天给我打电话。 第二天患者电话如约而至,告知疼痛明显缓解,终于可以睡觉了。
    王志彬 主治医师 2022-01-19 16:40:08
  • 今天和队里教练一起训练,有所收获,分享给大家。 在运动团队里,教练、运动医学医师、康复师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涉及到了运动学的三个互相关联的组成部分:训练,受伤以及伤病的康复。这三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个专业的教练一定要能够发现你的技术动作是否标准,如果不标准,欠缺在哪里,这也相当于是一个诊断,他要诊断出你的问题所在,而不是让你一味的去练。只有这样,你在训练时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但是一般的健身从业者达不到这个要求,只是一味的去讲解动作的要点,忽略了练习者个体的差异和基础能力的高低,这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运动医学医生要对受伤机制要非常了解,这样才能增加伤病诊断的
    王志彬 主治医师 2021-08-09 20:58:52
  •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而呼吸一般分为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二者因为性别导致的解剖因素以及呼吸模式导致的肌肉募集不同而加以区别。胸式呼吸的动力主要由肋间肌来完成,特点是浅、快,适合需要换气速度快的场合,比如刚学习游泳的时候,肋间肌用力收缩,但它的特点是耐力不够,所以初学者游不了多久就会很疲劳,而熟练的人游泳时可以采用腹式呼吸,因为膈肌一般耐力好,所以不会很快就呼吸力竭。长期在胸腔进行浅呼吸的人,不太会用到膈肌(神经肌肉募集差),膈肌收缩的能力就会很差。而我们每天的呼吸大概多少次呢?每分钟呼吸12次的人,每天要呼吸17280次。每分钟呼吸20次的人,每天要呼吸28800次。这么多次的呼吸运动,如果
    王志彬 主治医师 2021-08-09 11:26:12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