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1,409条结果

  • 中医学“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愈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余惠平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提出“上医治未病”。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灵枢·逆顺》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难经》中“治未病”思想突出体现在既病防变的控制方面。如
    余惠平 主任医师 2020-09-09 15:17:39
  • 治未病”一词见于春秋战国成书的《黄帝内经》,所以不学中医的人多数不了解。治未病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没病先预防,第二是得病防变化,第三是病好防反复。第一层没病先预防,通过饮食调理和锻炼不生病或从亚健康状态中恢复。第二层得病防变化,举例来讲同样感冒咳嗽,有的人好了,有的人发展为肺炎,这就是变的体现,治未病就是要防止它变。第三层病好防反复,以脑梗死为例,年复发率高达17%,我们通过健康教育、饮食调理、药物干预等手段能减少或避免其复发。这就是对治未病的简单理解。
    王建刚 主治医师 2021-11-21 22:30:47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逐渐深入。随着“疾病医学”逐渐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关注的对象也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对疾病的策略从“有病求医”向“预防为主”转变,医学干预的切入点逐渐前移。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公布的一项预测性调查表明,全世界亚健康人群总的比例已占到75%。所以要关注亚健康,积极预防和治疗亚健康。“治未病”是医疗发展的趋势,“治未病”理论也必将在解决亚健康问题的实践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医学“治未病”理论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治未病”概念的提出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山东省中医院肺病科 健康号 2018-03-30 09:56:04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逐渐深入。随着“疾病医学”逐渐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关注的对象也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对疾病的策略从“有病求医”向“预防为主”转变,医学干预的切入点逐渐前移。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公布的一项预测性调查表明,全世界亚健康人群总的比例已占到75%。所以要关注亚健康,积极预防和治疗亚健康。“治未病”是医疗发展的趋势,“治未病”理论也必将在解决亚健康问题的实践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医学“治未病”理论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治未病”概念的提出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张伟 主任医师 2018-03-30 09:54:37
  • 治未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治未病”大致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亚健康”状态,但二者并非完全等同,古医籍虽然以记述医理居多,但中医源于古人生活实践,讲求天人合一,因此“治未病”应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古人生活上讲“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情志上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按时起居、凡事有度、淡泊名利,这不仅是对行为修养的解读,更是防治“未病”以养“浩然之气”的诠释。所以,对于当代人来说,“治未病”可以理解为外避邪气、内养正气的一种文化内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治未病”可随意用于保健、治疗。中医“治未病”涉及诸多方面。以灸为例,当前以艾灸养生‘治未病’应用
    健康小管家 2021-07-05 09:44:47
  • 中医历来十分重视预防、养生、治未病,在三千年前的帛书上就有记载,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奠定了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不断加以阐述、充实,形成了内容丰硕的系统工程,形成了最早的健康模式。比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才真正重视健康管理模式整整早二千多年,如今医学界大力倡导的“预防为主”战略思想与我们祖先治未病的战略思想体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于现代健康状况与健康管理模式目标差距甚远,因而在中医治未病理论中进一步挖掘、继承、发扬、提高这一宝藏,无疑对改变目前人们的健康状况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全球调查显示:目前,疾病人群占20
    陈浩 主任医师 2019-01-25 10:03:20
  •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临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其发生。主要是以养生为要,贯穿于日常饮食、起居、情志、欲望等方面,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②“见微知著”,对某些疾病出现的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③“有病早治”,有了疾病应该及早对症治疗,不要延误病程,不要把小病拖成大病,轻病拖为重病。④“已病防变”,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时阻止疾病
    李娟 副主任医师 2017-12-21 21:36:18
  • 中医“治未病”的临床实践浙江省中医院 谢俊明什么是中医“治未病”?治未病的内涵:治:治理,管理。未病:无病,欲作未发,已病未传,已瘥未复。浙江省中医院泌尿外科谢俊明治未病:预先采取措施,防控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治未病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 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在疾病发生之前,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欲病救萌: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疾病虽然还没有
    谢俊明 主任医师 2018-09-03 22:30:37
  •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无病重防:          对于健康无病之人,重在养生调养,预防疾病的发生,内经中说“虚贼邪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陕西省中医医院消化科李学武 2  欲病早治:         指病欲作而未发(包括病情潜隐,尚未显露,几乎无自觉症状,或病情轻微,仅有先兆表现),就要尽早治疗。《素问 刺热论》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病虽未发,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3  已病防变          病已成当防止转变、恶化。张仲景的《伤寒论》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实其脾”。清名医叶天士
    李学武 主任医师 2018-06-14 16:23:25
  • “正气亏虚”为肺癌复发转移的关键原因,“治未病”思想是干预转移前微环境的重要理论依据: 中医理论认为,“脏腑虚损,正气亏虚”是恶性肿瘤发病及转移的关键因素。《治法机要》谓:“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医宗必读·积聚篇》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灵枢·百病始生》则有记载:“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俞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描述了癌瘤形成后,癌毒播散,由局部向远处转移的过程,指出了肿瘤转移发生的关键是脏腑
    周之毅 主任医师 2018-08-04 17:41:17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