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11条结果

  • 心脏起搏器已经在人类历史上用了60多年了,是非常成熟的手术。这个手术是微创的,因为它是内科医生做的事,不需要外科医生来做。这个手术比较简单,创伤比较小,整个植入过程大概需要半小时。 在胸前下,首先拿一个大概五公分的接口把机器的囊袋做好,然后把两根通过心脏的血管导线放进去穿刺,再在x光下,把这个导线放到心腔的相对位置。如果是双腔,就放两根线,一个放到心房,一个放到心室。如果这个病是装的单腔,通常情况下放一根线到心室。 当然,装什么类型要根据病人的病情,由医生和患者共同决定。线放好,测试完成后,把线和机器接上,放在我们预先制作的囊袋,将其缝上即可。能源电源通过脉冲发生器程控的设置,通过这个导线刺激所在的心机,并产生收缩。 实际上,真正的手术做完了就看不到了,因为起搏器在心脏里面。有个小的一个接口,大概4、5公分,缝3、4针。今天病人决定来住院做手术,明天就可以开始做,后天就能出院。这个伤口不用拆线,活动也没有问题。
    宿燕岗 主任医师 2022-08-15 14:54:42
  • 第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尤其是针对心跳快的患者。 第二,如果药物不管用,我们可以去做消融治疗。 目前认为药物治疗效果不好,也没有合适的药,因为药有副作用且不持续。所以针对心跳慢的治疗里面,药物治疗的地位是很低的。 如果心跳慢引起明确的症状,或者是医生认为有风险,比如说病人曾经晕倒过、曾经有过眼睛发黑、或者是心跳慢本身引起了病人头晕、耳鸣、脑供血不足等症状,目前推荐的治疗方式就是装个起搏器。
    宿燕岗 主任医师 2022-08-15 14:54:09
  • 我们很多疾病都是可以治疗的,只是疗效的问题。 心衰是在整个心脏科里面比较严重的、最后的综合症,各种心脏的疾病到了晚期都会产生心力衰竭。 我们常见的引起心力衰竭的原因 第一,病人发生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以后,存活的心肌减少。不发生猝死的话,将来很多病人就会发生心力衰竭。 第二,因为各种心肌本身的毛病。 包含有些已知的疾病,比如说高血压,高血压时间长了控制不好也会发生心衰。 第三是我们到目前为止不知道的原因。 可能和遗传、代谢相关,到了一定程度心肌收缩功能就会下降,心脏就扩大发生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治疗 心力衰竭的治疗最主要的叫对因治疗,就是根据构成病人心衰的原因来治疗。 比如病人的心衰是心脏缺血引起的;而有的也许是半封闭而导致的心衰,就像门关不住了、门开不开了,那我们要针对这个门进行外科的修补或者是替换;第三个是药物治疗,就是对心衰本身的治疗,叫强心利尿。扩血管让心肌的收缩增强,或者是让心脏的负担减轻,都能治疗心力衰竭。 如果是比较严重的心衰,还是一个很严重的疾病,我们说心衰就是心脏的癌症。大家也许知道,很多器官都会长癌症,但心脏基本是不长癌症的,而心衰就是心脏的癌症。 如果一旦发生到中重度的心衰,他的五年生存率比普通的癌症还要差,基本不到50%,比全部肿瘤加起来的平均生存期还要短,所以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 针对心衰的晚期治疗,我们有很多的方法,包括在继续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做心脏移植,或者是左室辅助装置。 另外重度心衰里面有20%的病人存在左右心脏的收缩不同步。针对这部分病人,我们有CRT双室同步起搏治疗,也叫三腔起搏器。这样就可以纠正他的左右心室不同步,使心脏的做功增强。很多临床研究证明这种方法可以降低死亡,提高生存率30%。在标准的药物治疗基础上,它还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发明。 CRT的疗法在临床应用上已经有了将近20多年的历史。当然,它并不适合所有的重度心衰,只适合伴有心脏收缩不同步的这些病人,大概占到重度心衰病人的20%。 另外对于严重心衰的病人,如果他的ef值低于35,说他心脏的射血分数比正常人少一半,那这种情况下就容易猝死,容易突然发生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占重度心衰15%-20%。 因为心脏功能的严重衰竭,有的人慢慢就会到终末期,但另一部分病人就会突然发生猝死,占15%-20%。 针对这部分病人,我们药物治疗可以预防。但是一旦病人真正发生猝死,心脏骤停了,所有的药物都没用了。 针对这种明显容易猝死的心衰病人,我们要装心律自动转复除颤器(也叫ICD)来预防这些高危的病人发生心脏骤停。如果病人一旦心脏骤停发生,百分之99的人就会猝死,他是活不过来的。 现在植入心脏除颤器的病人分两类适应症。 一类病人曾经发生过心脏骤停,但非常幸运地活过来了。为了预防心脏骤停再次发生,要装除颤器。但这类病人很少,刚刚说了99%都去世了,他们就没有机会再去装除颤器。 另外更大的一部分病人没发生过这事,但是他是有高危的容易发生的概率,主要是重度心衰的病人,这些病人也应该及时植入除颤器,避免悲剧的发生。
    宿燕岗 主任医师 2022-08-15 14:53:20
  • 心脏和其他器官不一样,它是跳动的器官。第一,它跳动的目的是不能让心脏停跳。第二,它是把血射出去以后供应全身机体的需要。正常情况下,心跳是每分钟60-100跳是很规则的。所谓心律失常就是当心跳太慢、太快或者是不规则的时候,我们叫它心律失常。 通常很大部分心律失常是不需要治疗的。比如说我们在运动的时候,或者是在喝咖啡的时候,心跳就超过100次。实际上这个情况下我们大的含义也叫心律失常,但这个是不需要治疗的。 那么哪些心律失常需要治疗呢?第一,心律失常本身引起了明显的症状。我们通常认为它是需要治疗的,无论是太慢还是太快。第二,影响患者预后,或者这个心律失常会导致危险发生。也许病人在睡眠中出现了非常快的心律失常或者是非常慢的心律失常。病人虽然没感觉,但是如果医生发现了心率失常会导致他存在风险,那么这个心律失常也是需要治疗的。
    宿燕岗 主任医师 2022-08-15 14:51:57
  • 心脏是一个跳动的器官,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把血射到全身去满足公共机体的需要。 心脏射血的量一定要足够,当心脏因为各种原因射血不足,不能够满足机体需要,就会发生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产生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两个: 那一个就是呼吸困难。病人活动以后气急,或者病人晚上睡觉躺不平,需要端坐呼吸。 第二个,病人出现水肿,包括下肢、腹部。因为心脏功能衰竭,血回不到心脏。 心脏就像泵一样。一,它负责把血射出去,提供全身需要。二 ,他是要回收血,从静脉系统来的血要回到心脏。 当心力衰竭的时候,泵血不行,就会出现气急。如果是回纳血的功能下降,那么就会出现水肿。 这是心力衰竭最主要的两个表现。
    宿燕岗 主任医师 2022-08-15 14:51:30
  • 起搏器是一个电子装置,也叫植入型心血管电子装置。它跟我们用的支架,类似的封堵器是不一样的。起搏器是有能源、有程序的。它会产生两个问题: 第一,它有故障的概率。比如电池耗竭和电子原件出现问题。虽然故障的发生率是非常低的。但是这是需要随访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二,起搏器植入体内以后,起搏器有些默认的输出参数,但是因为病情的原因,这个常规设置的参数就不适合所有的病人。所以个别的病人,他还是需要随防来调整这个参数,以使病人更适应这个起搏器的参数。因为因人而异,所以我们通常要求植入起搏器以后每三个月到半年需要调整,或者普通起搏器一般我们要求一年左右要来一次测一下参数。例如,植入CRT本就心衰的或者装了除颤器的病人,我们要求三到六个月要来回访以保证器械功能的一个完好和器械功能和病人的病情相适合。 第三,心衰或者是猝死的病人,我们要用很多的药物去针对心衰本身,还要去治疗和调整。虽然植入器械以后并不需要为了器械本身而去服用药物,但是它需要去个体化的调整。 随访有两种方式,一个叫诊室随访即病人在一定时间内到医院来找医生来看。第二个就是远程随访。这种随访的方式就是病人不需要到医院来。即病人可以每天定时地把所有的起搏机的信息发放到网上,医生在终端上看。 也可以通过机器把问题反应给医生。例如问题是医生可以设置的,像心跳太快了或者太慢了,或者病人发生心衰了,随时把这个信息就传到网络上,然后医生也可以随时看到。 远程随访的好处就是避免了病人不必要的来医院随访,病人可以通过远程随访两年三年都可以不来医院。如果病人没什么不舒服,医生在网上能看得到病因,那么病人就没必要来。这就节省了病人的一些旅途的往返相关的一些费用,尤其是利好偏远地区的病人。 如果没有远程随访,就只能到医院来。这样医生才可以时时刻刻来监护病人病情的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病人会更加安全。 
    宿燕岗 主任医师 2022-08-15 14:50:51
  • 起搏器是人类的很重要的发明,已经应用于临床60多年了。 实际上是为了解决心脏不跳了的问题,那我怎么让心脏跳呢? 那医生就去外边放一个电池——脉冲发生器。 把脉冲发生器放到体内,用电线通过血管插到心脏里面。通过导线刺激心脏,这个发明就叫心脏起搏器。 由脉冲发生器和导线组成。脉冲发生器放在皮下,导线通过血管插到心脏里面。 那么脉冲发生器就会发出脉冲,通过导线用电流去刺激心脏,让心脏产生跳动。 哪些病需要装起搏器呢? 第一,心跳慢产生症状。 包括晕倒、病人的活动乏力、头晕耳鸣,这些都是心跳慢产生的症状。 第二个,没有明确症状。 比如病人在夜间发生的心跳,停非常长的时间,那么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检查发现。 如果医生认为心跳是存在风险,那么就需要装起搏器了。
    宿燕岗 主任医师 2022-08-15 14:50:03
  • 当然,患者刚刚植入前1-3个月,上肢不能剧烈地或突然地外展,或者是有大幅度的动作。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线是从血管进去的。如果是剧烈的、突然的活动是容易导致导线脱位。一般认为植入后三个月这个时间点,导线固定非常可靠,不会脱位,就可以像植入前一样生活了。 起搏器因为抗干扰的能力差一些,可能对一些强磁场会有影响。目前由于起搏器技术的发展,运动、安检、手机等都不会干扰起搏器的工作。 当然,起搏器你放在左侧,那么你手机尽量还是不要放在左侧,一般是距离十公分左右就不会干扰起搏器的工作。 现在做医疗的检查,比如说拍片子没问题,但是唯一不行的就是磁共振。随着这几年科技的发展,能够兼容磁共振的起搏器使用者越来越多。如果植入这类起搏器,需要做磁共振的时候,也是没问题的。
    宿燕岗 主任医师 2022-08-15 14:48:55
  • 与其他手术治疗不同,植入各类心脏起搏器后终身需要定期门诊随访。 起搏器的植入仅仅是治疗的开始,而整个治疗过程则有赖于起搏系统的正常工作。国内普遍存在重植入、轻随访的现象,值得医患投入更多关注。 随访的目的有四个: ①术后早期观察有无手术本身的并发症,如:囊袋积血批复感染破溃等。这些患者自己也容易发现。 ②观察植入的起搏系统工作是否正常,如感知、起搏阈值异常,导线脱位或微脱位,起搏器电池耗竭等,很多时候这些功能出现的异常 患者自己不一定能发现。 ③了解患者是否适应所设置的起搏参数,如起搏频率等。④对于植入ICD或CRT的患者,需要针对患者心脏基础疾病和心力衰竭病情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药物调整等
    宿燕岗 主任医师 2021-06-29 11:05:21
  • 1.CRT的植入步骤同普通心脏起搏器类似,也是通过周尾静脉植入电极导线至心脏,最后连接脉冲发生器后放入皮下囊袋内。就手术创伤而言,与植入普通心脏起搏器无异,只是皮肤的切口和需要制作的囊袋体积通常要比普通起搏器大些(皮肤切口比普通起搏器长2厘米左右,因为CRT的脉冲发生器体积比普通起搏器的大一些)。但CRT的植入复杂程度要高于普通心脏起搏器。2.主要是在普通心脏起搏器右心房和右心室植入电极导线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根左心室导线的放置,而后者较普通起搏导线的放置(仅放到心腔内)要困难得多。左心室导线需要放置在心脏的静脉血管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从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方面来说并无区别,只是一个更加精细的操作。对经验丰富且技术熟练的专业医师来说,通常植入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成功率在95%,手术时间约2小时。
    宿燕岗 主任医师 2021-06-29 10:53:5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