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107条结果

  • 幼年性息肉病属于肠道错构瘤性息肉,90%以上发生在儿童,成人亦可发病。小儿幼年性息肉是小儿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多为单发,且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但亦有多发、位于近端大肠者。病因①慢性炎症刺激肠道的慢性炎症使局部黏膜发生溃疡,结缔组织或肉芽组织形成,表皮、腺上皮及下层组织增生②慢性机械刺激坚硬的粪便、肠道寄生虫等非炎症因素长期刺激,导致黏膜、腺上皮和黏膜下组织局限性增生③胚胎组织异位指机体某一器官内正常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组合排列而形成病变④病毒感染⑤遗传因素临床表现无痛性血便是主要表现①大便反复带血,便血发生在排便将完时,多在粪便的表面有一条状鲜红色血迹,不与粪便混合②少数病例便
    颜帅 副主任中医师 2018-12-19 10:38:26
  • 2岁的仔仔近半年大便带血迹,而且仔仔的妈妈细心地发现,每次仔仔大便时都会有一小块红色的肉肉脱出肛门外,于是,爸爸妈妈带着仔仔来到佛山市中医院肛肠科就诊,医生经过肛门视诊、肛门指检、小儿肛门镜检查明确了诊断,仔仔得的病是“幼年性直肠息肉”。仔仔的父母一听,吓了一跳,经过医生详细解释,心头的石头终于落下地。于是,仔仔住进了肛肠科,几分钟内接受了直肠息肉结扎术,在肛肠科各位叔叔阿姨的照顾下,第三天康复出院了。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幼年性息肉呢? 幼年性息肉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幼年性息肉平均发病年龄5. 0-7. 4岁,且男多于女,大约80%息肉位于直肠、乙状结肠
    赵英武 副主任医师 2015-06-14 15:06:22
  • 2岁的仔仔近半年大便带血迹,而且仔仔的妈妈细心地发现,每次仔仔大便时都会有一小块红色的肉肉脱出肛门外,于是,爸爸妈妈带着仔仔来到佛山市中医院肛肠科就诊,医生经过肛门视诊、肛门指检、小儿肛门镜检查明确了诊断,仔仔得的病是“幼年性直肠息肉”。仔仔的父母一听,下了一跳,经过医生详细解释,心头的石头终于落下地。于是,仔仔住进了肛肠科,几分钟内接受了直肠息肉结扎术,在肛肠科各位叔叔阿姨的照顾下,第三天康复出院了。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幼年性息肉呢?幼年性息肉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幼年性息肉平均发病年龄5. 0-7. 4岁,且男多于女,大约80%息肉位于直肠、乙状结肠,极少数位于盲肠、升结肠。其临床
    赵英武 副主任医师 2019-07-21 16:42:27
  • 一、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定义:遗传性结直肠癌是由于可遗传的基因突变导致的,大约占所有结直肠癌的5%。包括以下5大类:林奇综合征(Lynch综合征、LS)、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黑斑息肉综合征(PJS)、幼年性息肉病综合征(JPS)、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SPS)。二、遗传性结直肠癌的的发生率有多高?大约20%结直肠癌患者有家族史,其中约15%为家族聚集性结直肠癌,通常是由于共同的环境和饮食因素引起的;另外5%为遗传性结直肠癌。三、遗传性结直肠癌的病因:1.林奇综合征(Lynch综合征):通常是由于错配修复基因(包括MLH1、MSH2、MSH6、PMS2、EPCAM)突变引起的。也称遗传性非
    朱乐意 主治医师 2018-11-01 12:25:36
  • 自1996年Vogelstein等人提出“腺瘤-癌”的序列以来,结直肠腺瘤是大肠癌的初期病变已是众所周知。本文中将概述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的主要发展途径及内镜特征。结直肠癌的癌变前期,腺瘤是被首先提及的。然而,传统的锯齿状腺瘤(TSA)和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等病变是由锯齿途径发展为癌症。TSA和SSA/P与腺瘤的癌变发生率均为10%左右,它被认为是同等致癌潜力的病变。此外,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P-J)和幼年性息肉综合征(juvenilepolyposissyndrome;JPS)也被认为是低发生率的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作为特殊类型,提到了溃疡性结肠炎的
    孙雨萌 住院医师 2019-03-14 18:18:38
  • 英文名称基因中文名称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175100 APC腺瘤性息肉Adrenal cortical carcinoma, 202300 TP53肾上腺皮质癌,202300Autoimmune lymphoproliferative syndrome type IV NRAS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型自身免疫性IVBannayan-Riley-Ruvalcaba SyndromePTENBannayan-Riley-Ruvalcaba综合征Basal cell nevus syndrome, 109400 PTCH1基底细胞痣综合征
    顾松 主任医师 2018-07-13 22:25:17
  • 肠息肉临床上分腺瘤性息肉、乳头状或绒毛状息肉、黑斑息肉病、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大肠息肉病,其中最常见的是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临床上有时将直肠息肉笼统称为直肠腺瘤,是直肠粘膜下腺体过度增生而成。腺瘤大小不一,小如米粒、豌豆、樱桃,大如杨梅、核桃。有蒂或无蒂,蒂长短不等,粗细不匀。随着腺瘤体积的增大,其癌变率也随之增加,无蒂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生长高位息肉要比直肠息肉易恶变,故一经发现,应及时切除为好。乳头状或绒毛状息肉此种息肉小儿少见,多见于成年人。为肠粘膜上皮组织所生。多发或单发,息肉体积较大,临床所见巨大息肉以此类居多,以无蒂者为多见。如粪便在肠道内牵拉息肉,则可使
    郑岩 主治医师 2018-08-26 16:33:10
  • 吗? 肠息肉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2、年龄: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那会不会有些人比较容易长肠道息肉,需要特别注意的呢? 确实是有的,高危人群包括: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年龄大于50岁。此外,坐的时间越长,患肠息肉的风险也越高
    沈骏 主任医师 2020-03-31 11:15:10
  • 今天我们就幼年性肠息肉为大家做一下科普介绍幼年性息肉 多发生于直肠或乙状结肠。顾名思义,本病主要好发于儿童,也可见于青少年。凡儿童有无痛性鲜血便者,首先应想到本病,直肠指诊,直肠镜检查多能发现息肉,部分病例需借助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可确定诊断,息肉常位于直肠后壁的较低位置,直肠指诊多能扪及较大的蒂状息肉,较大儿童可令其似排便样用力屏气,以利发现较高部位息肉,对反复直肠指诊未发现息肉者,可在麻醉下进行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即予以摘除,怀疑有多发息肉者,可行钡灌肠双重空气对比造影检查。形态特点:息肉多为蒂状或亚蒂,形态呈球形,梨形,表面光滑,明显充血,出血为该
    倍倍康健康咨询 健康号 2017-08-08 18:10:49
  • 通过仔细观察息肉表面腺管开口的形态,不依赖病理即可准确判断息肉的类型。非腺瘤性息肉包括:1. 炎性息肉:是肠道炎症(常见的如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治愈后遗留的息肉;2. 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小孩子(通常是潴留性息肉),因便血而被发现;3. 增生性息肉:常在直肠区域发现,多半很小(0.3厘米左右)、扁平、呈白色。以上三类都是不会癌变的,所以无需担忧。幼年性息肉因常有便血症状,需要切除;炎症性息肉的原发病如果仍然活跃,我们需要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原发病而不是治疗息肉。特别常见的增生性息肉既不会癌变也无任何症状,有人甚至认为可以等同于正常结肠粘膜,所以采取手术(肠镜)切除它们也真是冤枉啊。当然也没有什么
    黄志鹏 副主任医师 2018-07-14 06:56:19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