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12条结果

  • 在术后调养方面,大家可能较多的关注吃什么、喝什么,但未必在意患者就餐的环境和氛围。 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人进餐与众人一起进餐,进食时的感觉不太一样。人多热闹,气氛好,所以吃饭胃口特别好,不管什么菜,端上来,每人一筷子,很快就吃完了,所以当你刚感到某样菜的味道,想再品尝时,碗已经空了,所以总是回味无穷。而人少时,菜很多,没人跟你抢,你却失去了乐趣,再好的菜也嚼之无味。所以中国人吃饭是很讲究气氛的,气氛融洽,菜再少也很开心。反之,山珍海味,也食之无味。 术后患者,首先要关注其胃口,没胃口,再有营养的膳食都不能很好的被人体吸收。 既然我们中国人吃饭讲究气氛和氛围,大部分人还是喜欢人多吃饭香,那么作为术后患者的家属,就需要有意识创造这种围餐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助于术后患者食欲的增加,这种融入亲情、友情的多人围餐氛围远胜过您把饭菜端到病床前,不信,可以尝试下 术后怎么吃,独吃吃不如众吃吃
    何宜斌 主治医师 2021-08-25 22:15:49
  • 先介绍一个名药:配方出自下面这位清代名医:吴瑭(1758~1836),字配珩,又字鞠通。江苏淮阴人。少习儒,十九岁而父病亡,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感到为人子而不懂得医学,就无法尽孝,遂立志学医,广购方书读之。4年后,他的侄儿患了喉疾,请了大夫以后,使用冰硼散吹喉,可病情反而加重了,又请来几位大夫,胡乱治了一番,竟然全身泛发黄疸而死。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深感锥心疾首,他的境遇竟与汉代张仲景感于宗族数百人死于伤寒而奋力钻研极其相似。乾隆癸卯〔1783〕秋,吴瑭赴京师,参与抄写检校《四库全书》,得读吴又可《温疫论》,顿开茅塞。癸丑岁(1793),京师流行温疫,友人强起之治,但所见大抵皆已因误治而成坏病者,吴瑭治之,尚存活数十人,而死于世俗凡医之手不可胜数。吴瑭因而著成《温病条辨》,前后化了六年时间,提出“三焦辨证”理论,故为温病学派之圭臬。此后吴氏以医为业,孜孜汲汲四十余年,屡起沉症。晚年著《医医病书》(1831)二卷,针砭时医弊端,阐论医德,亦为世人所重。其医案得后人汇辑整理成《吴鞠通先生医案》(一名《吴氏医案》)五卷(一作四卷),亦医家喜读之书。在吴瑭所著《温病条辨-治病法论》中论到:“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其本意为治疗中焦病证时,宜选择适当的药物及治疗方法,调节脾胃升降之功能,恢复其平和的生理状态,犹如秤所保持平衡一样。既然在中焦(主要指人体的脾胃消化系统)的疾病治疗过程中强调“平衡”,那么从日常的健康调理角度,也需同样要谨守这种“平衡”原则。术后患者如何理解这种“平衡”呢?一、在日常临床术后调养工作中,我发现很多患者总担心自己营养不足,关注的焦点是:“我应该多吃点什么,多喝点什么?”我们先看一下专业研究的结论:1、过去以谷物为基础的消费模式正在逐渐转变为以高营养价值食品为基础的消费模式。2、从1961年到2017年,中国居民的人均能量摄入增加了2倍多。目前中国的食品消费问题已经从绝对数量短缺逐步转变为结构失衡,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肉类摄入过多。肉类,特别是红肉或加工肉类的高摄入量,与癌症发病率有很强的正相关关 系。超重的患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对我国居民健康的严重威胁和重大公共卫生挑战。 3、从国家层面调查1961年—2017年的中国饮食状况。结果表明,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已由摄入不足阶段过渡到摄入过量阶段。4、目前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仍然不健康。也就是说,曾经的摄入不足和如今的摄入过量,都不利于健康。二、要有个“出入量平衡”的理念:“出入量平衡”多用于临床重症患者的管理如何将这种“出入量平衡”概念应用到术后日常生活调理中?可以学习一下我们周围工地施工的工人看他们大块吃肉、大口吃饭,身体个个棒,少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再看看我们自己,早出晚归,不晒太阳不流汗,这个不想吃,那个不能吃,控油、控碳水化合物.......,结果,个个疲倦,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重要的区别是,工人体能消耗大,饮食摄入的能量不会长时间在体内堆积。所以,术后调养之术后怎么吃,第五个原则:以“衡”为补术后患者的饮食调养,必须从“出入量平衡”入手,不要一味关注“入”:吃什么、喝什么?更要关注“出”:动什么、排什么?至于怎么动,怎么排,敬请关注后续推文!
    何宜斌 主治医师 2021-08-25 22:12:45
  • 先介绍一位国医大师:王琦,男,1943年2月生,江苏高邮市人,国医大师 ,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医体质学创始人,是男科学创始人、学科带头人,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2019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0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发现身边有些人总是很怕冷,有些人却经常怕热;有些人吃点辣的就上火,有些人天天吃辣都不上火。有些人乐观开朗,有些人闷闷不乐......这些不同的背后,跟中医理论中的“体质”有一定关系:阳虚质的人总是很怕冷,阴虚质的人经常怕热;平和质的人乐观开朗,气郁质的人闷闷不乐......王琦院士作为中医体质学的创始人,构建了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中医九种体质辨识体系: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平和质术后患者对营养的需求非常迫切和渴望,给海参、鹿茸、鱼翅、燕窝、鲍鱼、乌龟、龙虾等这些名贵食材提供了广阔的需求市场。无论天上飞的鸽子地上跑的麋鹿水里游的海参在现代营养学眼里她们的营养价值都可概括为:糖类(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膳食纤维不会因为吃了鱼翅,您就长出天使的翅膀不会因为吃了龙虾,您就长出最硬的龙鳞山珍海味与粗茶淡饭区别仅在于这七大类营养成分的组成比例和含量不同而已如上表,按蛋白质的含量,那么牛肉、羊肉就比鸭肉、螃蟹有营养如果人体体质属于阴虚质,阴虚易上火选用偏温性的牛肉、羊肉补充蛋白质,就容易上火,引起咽痛、皮肤瘙痒、生疮等不适症状;选用偏凉性的鸭肉、螃蟹补充蛋白质,就阴阳调和,补的很舒服。如果人体体质属于阳虚质,阳虚脾胃寒选用偏凉性的鸭肉、螃蟹补充蛋白质,就容易腹痛、腹泻;选用偏温性的牛肉、羊肉补充蛋白质,就易消化吸收。我们术后调养系统构建了一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中西结合双核智能营养系统中医--体质--定性西医--营养--定量根据体质选择对应合适的营养补充品比如:阳虚质就选性偏温的阴虚质就选性偏凉的这是在定性层面的匹配现代营养学对每种营养补充品营养成分的定量这是在定量层面的匹配比如同样阴虚质的人补充蛋白质定性层面,就把牛肉和羊肉排除,锁定鸭肉和螃蟹定量层面,鸭肉蛋白质含量高于螃蟹所以最佳选择:鸭肉术后调养之术后怎么吃,第四个原则:以“得体”为补无论是术后患者,还是有调养需求的人群,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补“营养”,记住要“得体”可试试我们这个中西结合双核智能营养系统:第一步定性:中医体质辨识,明确自己体质类型,根据体质类型选择相合适的营养品大类;第二步定量:西医营养知识,在第一步筛选出的营养品大类中,根据不同营养成分的具体含量,再筛选出适合自己的最佳营养品。
    何宜斌 主治医师 2021-08-17 22:07:10
  • 先介绍一本中医古籍经典:《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在《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段论述:痹论云.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谓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节.所以保冲和而遂颐养也.若贪多务饱.饫塞难消.徒积暗伤.以召疾患.盖食物饱甚.耗气非一.或食不下而上涌.呕吐以耗灵源.或饮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大便频数而泄.耗谷气之化生.这段论述的意思是:饮食养生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能节”,而不是一味的“多”,饮食量超过自身正常需求,反而会加重“肠胃负担“,有损肠胃正常功能。进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民以食为天。“食”:(拼音:shí,sì,yì)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下部像盛满食物的器皿,上部像盖。一说上部像口,会张口就食之意。食的本义有动、名两用,作动词指进食,吃,作名词义是食物,主要指饭食、粮食。由吃义引申为享受,又由比喻而引申为日食、月食,并进一步引申为亏损。以上诸义都读shí。“食”:包含了“天授”和“享受”的内涵:1.天授:进食应该是大部分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从嗷嗷待哺到大快朵颐,我们张“口”就来。饿了就吃,简单的逻辑。2.享受:这个世界,唯有美食和爱不可辜负。饿了有吃,快乐的逻辑。无论“天授”还是“享受”,都离不开一个前提条件:“饥饿” 朱元璋,尝尽天下美食,但在他记忆中,仍把“那碗用剩稀饭、剩干饭、糊锅巴、烂豆腐、青菜汤放在一起煮成的粥"称赞为天下最美味佳肴,因为他已饿了三天; 小朋友,“饿”了自然哭着闹着要吃的,这是本能,但现在条件好了,生怕小朋友“饿着”,爷爷喂、奶奶喂、公公喂、婆婆喂,喂着喂着,就喂出很多“积食”:常表现为进食不多,口臭,手心比手背热,腹大,半夜睡眠不安,磨牙,经常发热、咳嗽、扁桃腺发炎等。 大朋友,知道自己“吃不下了”,但到了饭点,入了饭局, “饭到爱”,过多食物和热量的摄入,既不能像小朋友一样转化为身高,又不能无限制的变胖,这些多余的营养就转化为各种良性或恶性肿瘤。很多外科疾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就是”饮食不节“ 术后患者,由于大手术后,自己和家人都认为体虚,急于补充营养,所以在术后调养的临床工作中,几乎所有的患者和家属都会问: 医生,我术后能多吃点什么才补?我的回答往往令他们很失望 什么东西都”不能多“吃!!!因为在临床很多案例中,都是因为术后饮食不节,盲目进补,而导致病情变化,影响术后正常康复进程:所以,术后调养之术后怎么吃,第三个原则:以“节”为补如何掌握这个“节”度呢?少吃多餐,每餐“七分饱”为宜!!!重点来了:切忌饮食有“节”,饮食得“体”,自然健康!
    何宜斌 主治医师 2021-08-17 21:01:46
  • 先介绍一位清代中医大家叶天士(1666年—1745年),名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安徽歙县,其高祖叶封山从安徽歙县蓝田村迁居苏州,居上津桥畔,故叶桂晚年又号上津老人。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叶家世代业医祖父叶时,甚通医理;父亲叶朝采,益精其术。叶天士自幼耳濡目染,也有志于此道,少时即受家学。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开辟了新途径,被尊为温病学派的代表。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症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虚劳门》治钟姓案中提出了“胃喜为补”的论点:“少年形色衰夺,见症已属劳怯,生旺之气已少,药难奏功,求医无益,食物自适者,即胃喜为补,扶持后天,冀其久延而已。”所谓“食物自适”。食物的选择应适合患者的口味,吃下去舒适,这就是“胃喜”。从中医角度,术后患者又该如何做到选择“胃喜”的食物呢?中医理论一个最重要的核心原则:“平衡”涉及到阴阳平衡,寒热平衡。如何实现这种平衡?这又引出中医一个最重要的治疗原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体质偏于“热”的,在食物选择上倾向于偏清淡寒凉的体质偏于“寒”的,在食物选择上倾向于偏滋补甘温的这样的调和,才能实现“胃喜”如果一个人偏胃“寒”,你炖“西洋参、石斛、麦冬”给其补身体,饮后往往恶心、胃痛、腹泻,这是寒上加寒,雪上加霜,胃不喜;如果一个人偏胃“热”,你炖“鹿茸、红参、黄芪”给其补身体,饮后往往烧心、胃胀、胃痛、便秘,这是热上加热,火上浇油,胃不喜。 术后患者如何避免胃不喜,做到以“胃喜”为补的理想境界,可先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再根据体质分类选择相对应的食物药膳。
    何宜斌 主治医师 2021-06-09 10:42:48
  • 先介绍一位金代中医大家张从正(公元1156年—公元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金代医学家,四大名医之首。睢州考城县郜城乡(今河南省民权县王庄寨乡吴屯村)人。张从正张氏私淑刘完素的学术观点,对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独特风格,为祖国医学的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做出贡献,被后世称为金元大家之一,又称为“攻邪派”的代表。他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儒门事亲》等。在《儒门事亲》中有这样一段话:“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医者与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见用,不若顺病人之心而获利也,岂复计病者之死生乎?”在术后调养的日常临床工作中,“术后怎么吃”是
    何宜斌 主治医师 2021-06-09 10:36:43
  • 近期第三例因垂体病变(垂体瘤卒中,垂体脓肿)导致视力下降(几近全盲)的病例今天出院了,患者因发热入住呼吸科,随后两天头痛明显并视力急剧下降,眼科会诊建议排除颅内病变[强][强],转入我科进一步内分泌检查示多项激素水平极低,经抗感染,补充激素等处理后患者头痛,发热症状消失,视力亦有改善,复查MR提示视神经仍受压明显,在神经内镜经鼻切除病变,术后”整个世界清亮了”[呲牙][呲牙]。
    谭齐家 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23:47:18
  • 世界各国人均寿命排名2019(世界卫生组织) 医学发达的今天,人类平均寿命尚未突破百岁, 但,东方文明的上古之人,平均年龄都达到一百岁啦! 在中医经典医籍《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於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阴阳,和於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於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从这段描述中,可以得到以下信息:1、从上古到黄帝这段时间,人的“寿命指数”走的是一波“熊市”,寿命指数“腰斩”,其“走熊”的原因: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於生乐,起居无节。(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2、上古这个“寿命指数”高点所具备的因素是:法於阴阳,和於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上古之人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 3、“从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二千年的风云变化构成了“寿命指数”的“筑底”期:夏、商时期平均寿命大约18岁,周、秦大约为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约为35岁。4、自从新中国成立,我们的“寿命指数”就开始进入了“牛市”了,据调查1957年我国人民平均寿命已提高到57岁,到1981年为68岁,1985年为68.97岁,2019年为74.6岁,正可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5、启动这轮寿命“牛市”的大环境是:日益完善的上层建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逐渐夯实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和现代医学的进步。6、在这个寿命“牛市”大环境下,达到上古百岁期颐的高点不再只是一个传说,每个个体只需效仿上古知道之人,“法於阴阳,和於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民以食为天”,在上面几点养生原则中,更多人关注“食饮”,尤其是各种术后患者,更希望通过平常的饮食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术后患者,您总会问到:“医生,我平时能多吃些什么才好?” 作为医生,您总会听到:“医生,我平时能多吃些什么才好?” 作为从事术后调养多年的一名中医工作者,我往往会告诉您:“少吃多餐”,正是遵循“食饮有节”这条上古百岁养生之道。 “食饮有节”里最核心的是“节”,节制之意,而不提倡盲目的狂饮暴食,因为当今大部分人的日常营养能量摄入是处于过剩状态,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过剩的能量已不像青少年一样转化为身高,只能在人体堆积,常见的就会形成高血脂、高尿酸,进而形成各种结节、瘤或癌,所以,单纯从能量平衡角度,癌症往往都是多余能量在人体内的堆积,充满能量的癌细胞自然容易快速生长,到处转移。 所以术后患者,需要做到“食饮有节”,至于具体饮食如何选择,由于饮食有酸甜苦辣咸之分,寒热温凉之别,而人体也有体质的寒热之异,就需要先辨明自己中医体质类别,再选择适合该体质的饮食。 无论平常人,还是术后患者,都应遵循上古百岁的养生之道,您的“寿命指数”才会继续“牛市”,否则“熊途末路” 声明:1.部分文字和图片引自网络,如有侵权,在此致歉,并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he-yibin@163.com;2.各种食疗养生方法,最终以自己的实践和感知为主,“舒服为度”,我根据中医体质推荐的相关健康建议和方法,只是为您提供一种符合中医养生的参考原则,不能替代疾病的规范治疗方案;3.如您对我推荐的养生食材有过敏史,切勿照搬使用;
    何宜斌 主治医师 2020-04-02 19:58:20
  • 1、首先不建议网上开药,因了解的情况有限,很难保证疗效。 2、外地患者可在当地找医生复诊,提供我所开处方给医生参考。 3、确因情况特殊需在网上复诊,请详细描述服药后的病情变化,无论改善或加重均需告知。另外还需告知目前的排尿情况,如是否有尿频、急、痛、血尿,每次大约尿量,是否有夜尿(特指睡着后被尿憋醒)及次数,是否有腰痛、发热,描述胃口、睡眠、月经、大便等情况。 4、在自然光下拍舌象照片。 谢谢各位配合!因时间有限,无上述资料者将不予回复。
    白遵光 主任医师 2020-01-04 08:42:09
  • 1.请准备近期的尿常规结果,女性尽量在清洁外阴后留取标本。最好提供近期的泌尿系超声结果。 2.请记录三天的排尿日记,早上八点到第二天早上八点算作一天(包括夜间情况),记录每次排尿的时间、量,最好也能记录喝水的时间和量。 3.告知外院的诊断、主要检查结果、主要的用药史 4.告知月经的情况,是否有痛经,是否已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 5.女性请告知症状出现是否与性生活有关? 6.如自觉排尿困难,请提供自由尿流率以及膀胱残余尿的检查结果。
    白遵光 主任医师 2019-09-08 13:49:08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