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19,986条结果

  • 关于术后随访,国内较为公认的是治愈性切除后3、6和12个月各复查1次胃镜,此后每年复查1次胃镜,并行肿瘤标志物和相关影像学检查。建议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开展研究对患者同时进行肠镜的复查,因早期胃癌的患者中,发生肠道腺瘤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治愈性切除是指达到完全切除且无淋巴结转移风险)泉州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黄志鹏
    黄志鹏 副主任医师 2018-07-14 06:50:08
  • 1.在治疗后的第1年每3个月复查1次,后续每年复查1次。泉州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黄志鹏2.每次胃镜复查应予以碘染色和(或)电子染色仔细观察,发现可疑病变时予以活检行病理学检查;对于仅行内下切除治疗的M3、SM1期癌,每次复查应行颈部超声检查及超声检查,注意有无淋巴结肿大。3.对于多发食管鳞癌及食管碘染色多部位不染色者异时性食管鳞癌发生率高,建议每6个月复查1次。4.对于随访过程中发现病变残留或局部复发以及新发病灶,可再次予以内治疗治疗失败者可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或放化疗。
    黄志鹏 副主任医师 2018-07-14 06:33:48
  • 关于术后随访,国内较为公认的是治愈性切除后6和12个月各复查1次结肠镜,此后每年复查1次结肠镜,并行肿瘤标志物和相关影像学检查。一般认为分片切除的病例,按照评估复发风险不同在3-6个月内行首次复查为宜。(治愈性切除是切除标本水平和垂直切缘均为阴性且无淋巴结转移风险)。泉州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黄志鹏
    黄志鹏 副主任医师 2018-07-14 06:55:52
  • 。 ●对于那些在内和组织学上看上去与散发性腺瘤相似的病变,我们建议在病变周围区域和结肠其他部位进行广泛活检(Grade 2C)。 ●那些在行息肉切除术时没有取得整个结肠足够的监测性活检标本且考虑为散发性腺瘤的患者,应该重复进行结肠镜检查并在整个结肠进行监测性活检(要特别注意息肉切除的部位);如果没有扁平异型增生的证据,可以重新开始标准的监测策略。 ●对于下和组织学上看上去是腺瘤的息肉[即,腺瘤样异型增生相关性病变或肿块(DALM)],不管他们是否发生在结肠炎累及的结肠部位,并且不伴有结肠其他部位的扁平黏膜异型增生改变,我们建议下切除腺瘤性息肉并进行密切随访而不是行结肠
    青海涛 副主任医师 2016-08-02 15:43:10
  • 、凝血功能异常、切除组织的大小、术中过度电凝止血等。 对于伴有上述高危因素的患者,可酌情增加PPIs用量、延长疗程或加用胃黏膜保护剂.3 早期胃癌下切除围手术期,不推荐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但是当患者存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酌情使用抗生素:切除范围大、操作时间长、合并消化道穿孔或大量出血的患者及伴有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的患者等。 具体用药参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使用原则。4 治愈性切除的监测与随访:治愈性切除和相对治愈性切除患者,建议分别于术后第 3、6、12个月进行内随访,此后每年复查一次胃镜,并进行肿瘤标记物和CT等相关影像学检查。5 非治愈性切除的治疗策略:非
    付明生 主任医师 2021-02-16 12:30:10
  • 最重要的方法。然而长期临床观察发现,有的病人虽然手术本身非常成功,可其治疗效果并不好甚至鼻窦炎、鼻息肉复发,背后的原因不是手术本身的问题,而是术后没有按时随访、复查、换药,所以,对鼻窦手术来说,虽然手术本身很重要,但术后的长期随访同样重要。鼻内窥镜手术后鼻腔功能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术后黏膜形态的基本恢复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从术后2周开始,术腔不断出现水肿、囊泡、小息肉、肥厚、粘连等,如果不及时清理,将会妨碍上皮化进程,可导致鼻腔干痂堆积,引起鼻塞、鼻腔粘连、鼻窦开口再次狭窄、鼻息肉、鼻窦炎复发而需要再次手术。一项针对200余例鼻术后随访依从性和疗效分析的研究显示,术后门诊随访依从性
    李泽卿 主任医师 2020-04-15 19:44:12
  • 中心前瞻性研究证实了其在 3 年随访期内获得了稳定的症状缓解、糜烂性食管炎的治愈和停止 PPI 治疗。尚有研究证实了该设备可有效减轻顽固性 GERD 患者的反流症状。然而,有多项研究证实其在改善食管酸暴露方面无作用,约 36% 的患者在 3 年后需行补救性手术。 (2)MUSE:在超声引导下应用下吻合器进行,是 2014 年获 FDA 批准的新技术。随访 6 个月的数据显示其应用前景良好,但却有 2 例出现了严重并发症,包括食管漏以及上消化道出血,其有效性及持久性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总结 该技术包含多种设备,然而目前已有的设备均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Endocinch 的持久性较差、折叠系统
    张明鑫 主任医师 2017-06-26 09:03:36
  • 超声刀与双极电凝完整切除肿瘤,术腔缺损以游离皮片覆盖。术者报道成功切除4例局限于鼻咽腔的rT2病变,由于随访时间不足,目前尚没有肿瘤控制率与生存率的报道。2009年麦海强等回顾性总结了1994-2005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采用下微波固化术治疗55例局部复发(rT1)鼻咽癌的经验,该组病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02.1个月,微波固化术后鼻咽局部再复发5例,5年无局部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0.7%和93.6%,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同年Ko等应用KTP激光治疗放疗后复发的早期鼻咽癌,其中12例rT1,16例rT2,术后仅3例切缘阳性,2年无病生存率、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7.6%、59.4%,其中
    李刚 主任医师 2018-01-02 22:27:01
  • 。 2009年麦海强等[17]回顾性总结了1994-2005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采用下微波固化术治疗55例局部复发(rT1)鼻咽癌的经验,该组病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02.1个月,微波固化术后鼻咽局部再复发5例,5年无局部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0.7%和93.6%,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同年Ko等[18]应用KTP激光治疗放疗后复发的早期鼻咽癌,其中12例rT1,16例rT2,术后仅3例切缘阳性,2年无病生存率、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7.6%、59.4%,其中rT1和rT2的2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总90.9%、38.5%。从这一初步的经验及疗效,以及目前报道的相关案例来看,对于rT1的手术患者,近期疗效
    李刚 主任医师 2016-12-29 17:20:09
  • 的增生性息肉进行切除。大量研究表明,直径大于 1cm 及蒂状增生性息肉为异型增生的风险因素。此外,腺瘤性息肉也有发展位恶性肿瘤的潜能。情况允许时,应对胃腺瘤性息肉行内下切除,但对术后患者进行随访发现复发率可达到 2.6%,且有 1.3% 的患者出现胃癌。相对于 EMR,粘膜下切除术减少了肿瘤的复发,但增加了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后一年后应行内检查,随后每 3-5 年行内检查。在 HP 感染及环境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时可能出现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此时应进行切除。(2)FAP 和 Lynch 综合征中的胃息肉在 FAP 个体中胃息肉常见,其中最常见的胃息肉为 FGPs
    许小兵 主治医师 2018-06-19 10:56:05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