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15条结果

  • 山东省立三院康复医学部重症康复二科正式成立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重症患者尤其是从重症监护病房转出后仍佩戴气管套管、胃管、尿管、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患者的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患者虽然勉强生存了下来,但仍合并有多种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低下。重症康复让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到疾病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防治并发症,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为进一步满足广大重症患者的康复需求,山东省立三院充分发挥康复医学部作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期)的强大专业优势,于2020年12月1日正式成立重症康复二科,位于山东省立三院康复护理院5、6层。科室可以为早期重症患者开展临床、护理治疗以及床旁早期康复训练,更好的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 健康号 2020-12-04 16:56:09
  • 2023年12月23日,由陕西省保健学会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安国际医院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与综合康复二科联合承办的“第一届现代神经康复新技术论坛暨陕西省保健学会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2023年会”在西安成功举办。此次会议旨在探讨神经康复难题,启迪神经康复方法,促进临床康复一体化共同发展。  第三节•掌握技术.神奇重生中,国内首位功能神经外科出身的医学博士常崇旺讲解《脑瘫偏瘫“梯度疗法”及多学科联合治疗优势》。介绍了脑瘫偏瘫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导致的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常表现为上肢的挎篮手;下肢的尖足、足内翻/外翻、划圈步态;走路姿势异常、拖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针对
    常崇旺 主治医师 2023-12-25 17:11:06
  • 人员交流,体会不同国家的文化,从而扩大学习的眼界。湖南省人民医院院长祝益民对大家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通过此次英语比赛带动全院职工学习英语的热情,活跃医院文化氛围,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医院起到积极作用。总冠军:心胸外科张志功一等奖:科研部郑姣、呼吸一科沈芹、康复二科宋宇、妇一科黄薇二等奖:肿瘤一科范莎莎、神内二科李琳、泌尿四科杨科、普外三科黄淑麟、老年病科汪雁归三等奖:住培人员邹毅、心内三科刘征宇、肝胆七病室杨义江、肝病内科方圆、血液科刘灿、重症医学一科李兰、呼吸二科赵飞、心血管内科张乐、泌尿二科宋伟、神内二科张瑶优胜奖:骨科五、六病室崔乐、门诊挂号收费处张雅婷、重症医学一科张璐璐
    张志功 副主任医师 2018-07-22 21:30:49
  • 孕妇能不用药就不要用,先看看她鼻涕是什么颜色,清水样还是黄色,如果她本来没有鼻窦炎,如果是黄色有可能快好了,如果是清水样有可能还是病毒期,用热毛巾敷迎香穴,同时按摩天突穴,按摩颈部,动作轻柔一些,慢慢这些症状会缓解,如果她平时有鼻窦炎,弄盐水洗鼻子,同样上面方法,当然这些方法都是病人没有发热基础上进行,如果有发热最好到医院就诊,
    用户wy00858026627 2020-02-02 06:37:55
  • 这一次武汉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我们用血的教训生命的代价告诉每一个人:管好自己的嘴,禁止食用野生动物,非典,埃博拉,艾滋,加上现在的新冠病毒肺炎,每一个对人类伤害惨重的疾病,都和食用野生动物有关,人跟自然,跟野生动物本应该和谐共处的,结果人类破坏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野生动物没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他们就争夺底牌,共处一室,动物们之间就互相传染了疾病,如果人类再不自律,再嘴馋去吃他们,病毒就从原始宿主,经过中间宿主传播到了人身上,现在一个人因为嘴馋食用野生动物犯下的错,让整个人类来承担,这不公平,坚决呼吁,立法禁止贩卖食用野生动物!!!
    陈玲玲 主治医师 2020-01-27 11:30:56
  • 胸痛、冠心病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正虚(心气虚和心阴虚)是本病的内因,痰与瘀是本病继发因素。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冠心病病机的四个主要环节。一般的冠心病以气虚(阳虚)而兼痰浊者为多见,当疾病到了中后期,或心肌梗塞的患者,则以心阳(阴)虚兼血瘀或兼痰瘀为多见。故治疗本病,特别是早、中期,多着重补气除痰。 对数百例冠心病病人作调查发现,大多数患者都有心悸气短、胸闷、善太息、精神差、舌质胖嫩、舌边见齿印、脉弱或虚大等气虚的证候;或同时兼有舌苔浊腻、脉滑或弦、肢体困倦、胸翳痛或有压迫感等痰浊的外候。故此,本人认为广东人体质较之北方人略有不同,岭南土卑地薄,气候潮湿,冠心病人以气虚痰浊型多见。从病因来看,患者多因恣食膏粱厚味,劳逸不当,忧思伤脾,使正气虚耗,脾胃运化失司,聚湿成痰,形成气虚痰浊。可见“心痛者,脉不通”,不单是血瘀为患,而痰浊闭塞,也是其主要的病理机制。故此,提出“痰瘀相关”论,认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还认为气滞可导致血瘀,气虚亦可致瘀。现代血流动力学认为血液的推动力对流速流量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与中医所说的气的作用很相似。这就从另一角度提示我们,治瘀可通过益气行血之法加以解决,寓通瘀于补气之中。 冠心病的本虚,心虚为主,以全身之虚、五脏六腑功能不足和失调为背景。就心气虚而言,则与脾的关系甚大,心气虚,主要表现其主血脉的功能低下,而要提高其功能,则有赖于气与血对心的濡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运,能升腾清阳,从根本上起到益气养心之效,故强调补益心气重在健脾。此外,脾胃健运,则湿不聚,痰难成,亦为除痰打下基础。除痰法在治冠心病的过程中,是一种通法,是针对标实而设的,通过除痰可以通阳,有利于心阳的恢复,这又有寓补于通之意。补法与通法是治疗冠心病不可分割的两大原则,临床使用先通后补,或先补后通,通多补少,或补多通少,或一通一补,通补兼施,均应根据冠心病的各个类型,视具体情况权衡而定。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属气虚痰浊者,喜用温胆汤加参。使用该方时,喜用橘红代陈皮以加强开胸之力;轻用竹茹,不在清热,意在除烦宁心,降逆消痞;用枳壳代枳实,意在宽中又防枳实破气伤正。因本病是标实本虚之证,只顾通阳,并非久宜,故加参益气固本,标本同治,不但补益了心气,而且可使“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该方用党参一般不超过15~18g,多用反致补滞,不利于豁痰通瘀。如气虚明显加黄芪,或吉林参6 g另炖,或嚼服人参0.5~1 g;如心痛明显,可合失笑散或三七末冲服。如心痛缓解,着重固本可合四君子汤,兼阴虚不足可合生脉散;兼高脂血症加山楂、何首乌、麦芽;兼肾阳虚加淫羊藿;兼血虚者加鸡血藤。
    唐光军 主治医师 2014-12-16 14:21:41
  • 动态血压监测是一种连续24小时采用间接无创性测量方法,并按设定的时间间隔进行跟踪测量和记录血压的便携式血压监测方法。其能够反映病人昼夜血压变化的总体状况和变化趋势,具有以下优点: (1)可提供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多个血压测值,具有更好的重复性,因而可发现偶测血压不易发现的血压升高病人,尤其是对于夜间血压升高者,能够明确诊断高血压; (2)动态血压监测较少的受到心理行为和安慰剂的影响,有利于排除“白大衣高血压”; (3)所反映的血压水平及昼夜趋势变化与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程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评价高血压病人的预后。研究证明:24小时平均血压值高、标准差大以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病人,靶器官损害严重的可能性大,预后较差; (4)可提供谷峰比值等常规血压测量方法无法取得的资料,是评价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效应及维持时间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指导临床治疗; (5)其他:同时进行DCG和ABP可观察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与血压升高或降低间的因果和时间顺序关系,以及高血压与HRV变化、植物神经张力变化之间的关系等,有利于推测预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适应症: (1)有头昏、头痛等可能由高血压引起的症状需鉴别诊断者; (2)偶测血压升高,疑有高血压者,需明确诊断者; (3)未经治疗、或治疗中、或治疗效果不好的高血压病人,观察疗效,指导治疗; (4)血压不稳定者; (5)顽固性高血压及初发性高血压患者; (6)低危险因素的“诊室高血压”白大衣效应患者。 护理 1 监测前准备 监测前护士应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是否服用过降压药物及停服降压药物的时间,是否患有血液凝固障碍和接受抗凝治疗等,评估患者臂围,选择合适袖带,根据临床评价决定是否应用ABPM。并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这样才能有利于临床的治疗及护理。 2 监测时严格操作规程 首先检查监测仪中的电池必须达到2.8 V以上,清除监测仪中原有数据,在动态血压分析仪软件上新建患者病例,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设定好测量血压时间。为患者配戴监测仪时,先测量两上臂血压,若收缩压差<10 mmHg,选用非优势手,若收缩压差≥10 mmHg,选用血压较高侧安装监测袖带。袖带固定松紧要适宜,袖带下缘应位于肘弯上2.5 cm处,最好直接戴在裸露的上臂上。压力管在上臂外沿向上伸出,并确保位置不限制上臂运动,将压力管连接到监测仪上,监测仪挂在腰间,将会按照预先设置好的时间间隔进行血压测量并存储血压值,患者可以回到日常生活环境中自由活动。 3 监测过程注意事项 3.1 嘱患者配戴监测仪后可与日常生活一样,但要注意保护记录盒,切忌碰撞、受压、受潮、不进入有磁场的环境、不接触有磁性物品。 3.2 测量期间患者不可自行放松或随意移动袖带,防止袖带松动或滑脱。为患者家属示教袖带的正确配戴方法,万一袖带松动时要及时重新配戴。 3.3 压力管避免打折、受压、扭曲或拉伸。 3.4 在自动测量过程中,上肢应保持静止放松状态,睡眠时尽量保持平卧位,这对获得准确的血压读数极为重要。 4 讨 论 4.1 动态血压监测的优点 4.1.1 它有助于判断病人是否需要药物治疗。根据偶测几次血压决定是否治疗是非常不全面也是不科学的。而24 h动态血压监测能测量人体昼夜不同时间内的瞬间血压,这对于决定高血压病人是否需要药物治疗,显然是优于偶测血压的。 4.1.2 它有助于判断预后。许多预后研究已经显示,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传统的血压测量可更好地预测临床转归[3]。 4.1.3 它有助于评价降压治疗效果。而且它对决定选择用药、调整剂量和服药时间、调整给药次数和间隔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4.2 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指导作用 4.2.1 指导个体化时间用药。合理的使用降压药,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防治并发症和消除心脑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在给药时间方面,护士按常规通常在7:00、12:00、16:00左右给患者服药,这显然与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变化的谷峰不完全相符。根据血压出现双峰一谷的时间规律,我们认为患者在6:00、13:00、20:00服用降压药更合理。如按常规时间给药,药物达峰时间不在病人血压高峰期,如此用药无法有效消除病人的血压高峰值,甚至造成过度降压,血压下降过低使病人产生不适感,易导致心、脑、肾血液供应不足,并有引起脑血管意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肾功能不全的危险。显然,常规给药时间对这些高血压病人而言是不合适的。高血压用药提倡因人而异,体现个体化用药原则。因此,根据个体血压的动态节律变化的特点,找出患者血压出现高峰的时间段,对指导用药、治疗、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4.2.2 指导最佳测量血压时间。临床护士为患者测量血压的时间比较有随机性,较难真实的反映患者的病情。而动态血压的双峰一谷规律,为护士安排测量血压时间提供了理论依据。有文献报道[4]∶6∶00~8∶00、12∶00~13∶30、15∶00~18∶00为最佳测量血压时间,这一结论与本文所得动态血压双峰一谷时间大致相符。清晨6∶00~8∶00为不受任何外界影响的基础血压高峰,18∶00~20∶00为白天活动中的血压高峰。重点监测上述2 次时间段的血压,可帮助医生掌握血压波动变化,及时调整用药和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更好地控制血压。而老年患者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使血压波动较大,因此对其应在睡前21∶00左右测量1 次血压非常必要,为晚间服降压药提供了依据。 随着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该项检查对于全面观察病人的血压、合理安排服药时间、预防并发症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血压病人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也将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
    唐光军 主治医师 2014-12-16 14:21:41
  • 近十几年来,随着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对血压及其波动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有关血压昼夜节律(BPCV)及其临床意义简述如下: 1 ABPM 中血压昼夜节律的含义 大样本调查正常人及多数轻中度高血压病人,其ABPM 中血压波动表现出一定的可重复性的规律,即白昼血压水平较高,夜晚睡眠时血压水平较低,在清晨4:00-5:00 点开始上升,6:00-8:00 点(也有报道为8:00-9:00 点)左右出现高峰,然后逐渐平稳,16:00-18:00 点再次出现高峰(次高峰),然后缓慢下降,凌晨0:00-2:00 点(也有报道2:00-3:00 点)达低谷并维持到4:00-5:00 点,全天出现双峰一谷的长柄勺型曲线。血压的这种节律变化对适应机体活动,保护心血管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大部分学者把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PER)即白昼均值与夜间均值之差除以白昼均值作为判断ABPM 的血压昼夜节律状况的定量指标,一般以≥10%表示正常昼夜节律,<10%提示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根据24 小时动态血压随时间变化趋势图,即以小时为单位,将一天分为24 个时间区间,连接各时间、区间的平均收缩压或平均舒张压的曲线图,分析呈“杓型”改变,即夜间血压下降。反之为“非杓型”改变。最近有学者报道了第三种类型即深杓型) , 指夜间血压下降超过20 %。高血压患者据其血压昼夜波动规律分为4 种类型:①正常昼夜节律型;②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型;③夜间血压升高型;④嗜铬细胞瘤型:常表现为发作性血压明显升高和直立性低血压。 2 血压昼夜节律的临床意义及产生的可能机理 有多数研究证实血压节律受脑力、体力活动的控制,受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平衡的昼夜节律性变化的影响及人体内体液激素泌节律的调节。白天血压主要受力、脑力活动的变化控制,正常人白天主要以交感神经活性占优势,夜晚以副交感神经活性占优势,夜间交感神经活性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全身肌肉松弛,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因此夜间血压下降,这对适应机体活动和保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具有重要意义。夜间睡眠时最大限度地排除了人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及多种神经 -体液因素的影响。这时的血压最能反映病人最基础状态及高血压相关的病变程度。Abate的研究显示非勺状现象与副交感神经冲动减弱和交感神经冲动增强相关,非勺状者较勺状者更易发生靶器官损害。高血压患者夜间的血压下降减少可能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的应激敏感性增高,且此敏感性随着靶器官的受累程度的加全重而进一步增高。这种血压不随生理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神经体液调控机制的紊乱导致外周血管阻力的增加,夜间血压下降减少,从而引起血压昼夜节律紊乱。高血压病人对血压调节能力下降,全天24 小时血压水平较高,夜间不下降,使心、脑、肾等脏器更长时间处于压力负荷状态,致使靶器官受损,易出现并发症,因此血管昼夜节律紊乱提示靶器官受损,节律消失者受损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更频繁。夜间血压降低减弱或消失的高血压病人与较高的心血管意外发生率相关,收缩压昼夜节律及夜间收缩压水平为判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即勺型曲线预后较好,非勺型预后较差。也有学者认为一旦靶器官受损,其副交感神经活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血压昼夜节律引起改变。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加及动脉硬化的发展,动脉可扩性减少,重要脏器、内分泌腺不足,血管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的敏感性下降,阻碍(尤其是睡眠中的)动脉血管的扩张,使夜间血压不下降甚至升高。 3 分析血压昼夜节律时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Witte等研究发现,明-暗周期本身对鼠视上核的影响作用大于内源性神经激素作用。所以,白昼与黑夜的划分尤为重要,国内有学者李放等研究表明,不同的时间间期划分对分析人的血压昼夜节律有重要意义,不同的时间划分得出不同的结论。他采用短时法[全称短固定睡眠间期法,即10:00-23:00 点为清醒期,01:-7:00 点为睡眠期(6 小时)],长时法[全称长固定睡眠间期法,即07:00-22:00 为清醒期,22:00-07:00 点为睡眠期(9 小时)],日记法(以实际入睡和清晨觉醒时间划分)三种方法划分研究分析100 例病人,得出采用短时法更能准确到反映人体的血压昼夜节律。脑电图记录是判断真正睡眠期的金标准,但因价格昂贵,影响睡眠等很难推广。May[14]在研究血压昼夜节律时把白天和黑夜按以下三种方法划分:根据患者个人睡觉和起床时间(参照患者病情日记)划分(方法IND);根据平均的睡觉和起床时间划分(方法MEAN);根据科学委员会推荐方法:白昼7:00-22:00,夜间22:00-7:00(方法722)。用IND 分析血压昼夜节律时非勺状发生率低。总之,分析血压节律时应尽可能的控制人为因素对血压节律的影响,根据每个人实际作息时间来计算白昼和黑夜,应掌握判断血压昼夜节律的正确标准。另外影响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如情绪激动、焦虑、失眠、运动、夜班工作者;患者的饮食习惯,特别是盐的摄入量,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性别因素中注意绝经期后妇女,是否采用雌激素治疗等,这些因素都会对血压节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有统一了标准,考虑到影响血压昼夜节律的各种因素,控制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才能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结论。 4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靶器官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特征与其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血压呈杓型分布是相对健康的类型,而血压呈非杓型分布或超杓型分布时患者发生脑卒中、肾功能障碍、与左心室肥厚的危险性显著增高[1 ,6 ] 。华琦等[7 ]应用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比较338 例初诊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及心脏结构、功能的特点。发现血压节律为非杓型组24 小时收缩压、24 小时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较杓型组左心室心肌质量及左室心肌质量指数明显增加,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减慢,心房收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流速积分及A/ E 比值加大。提示非杓型血压节律的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更易发生左心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Hoshide 等[8 ]对一组血压正常的受试者进行了研究,结果同样发现非杓型血压者发生左心室肥厚和心脏重构的危险性显著增加。上述研究结论与国外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Kario[9 ]最近对血压昼夜节律不同的老年人分别行头部核磁共振检查,发现血压节律呈非杓型及超杓型者发生无症状性脑血管病或中风的危险性比血压节律呈杓型者明显增加。王兆禹等[10 ]研究了血压昼夜节律性变化对高血压病患者心脏和大动脉重构的影响。该作者对64 例1~2 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并以超声检测心脏结构指标及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管腔内径、内膜中层厚度等动脉结构指标及反映顺应性或扩张性的功能指标,并以36 例正常血压者作对照。结果发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非杓型组高血压病患者与正常血压对照组相比,左房内径、左室壁厚度、左室肌质量明显增加,主动脉、股动脉及腘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面积增大,内膜中层厚度/ 腔径比值及内膜中层面积/ 管腔面积比值显著增高;主动脉管腔内径及面积增大、脉搏波速度明显增快。而昼夜节律正常的杓型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对照组相比较,心脏和血管重构性变化指标差异多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轻中度高血压病时,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能对心脏和大动脉重构有不良影响。孟秋云等[11 ] 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肾损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62 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结果将62 例患者分成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并测定两组患者的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 、尿微量白蛋白(mAIB) 及血尿素氮(BUN) 、血肌酐(Cr) 。发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血、尿β2-MG、尿mAIB、血BUN、Cr 均较正常昼夜节律者增加。提示血压昼夜节律呈非杓型者其肾损害较杓型者严重。相反,也有资料表明血压节律异常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无关。这可能是因为学者们采用的非杓型血压的判定标准有所差异。部分研究中所定义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的界值、以及设定的夜间血压的采样时段可能有所不同。为了尽量减小不同睡眠习惯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也有学者建议在分析血压昼夜变化时,应按个人的睡眠和觉醒来划分白天和黑夜,即用“实际睡眠期血压”替代“夜间血压”[12 ] 。在关于动态血压监测与赖诺普利的研究( Study on Ambulatory Monitoring of Pressure and Lisinopril Administ ration) 中也表明,在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及经过药物治疗获得稳定的降压效果的患者中,无论他们的血压曲线是杓型还是非杓型,他们的昼夜血压波动均达40 %左右。经过12 个月的降压治疗,左室肥厚的恢复情况在杓型和非杓型血压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它只与24小时平均血压、日间血压或夜间血压的治疗情况相关。所以,需要更具说服力的标准来研究血压昼夜节律对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 5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治疗现状 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尚有争议,而且仍然不十分清楚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二者之间肯定密切相关。一般认为恢复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是有益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常用降压药物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进行了多项研究。张维忠等[14 ]最早观察了氨氯地平短期治疗对血压节律异常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28 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高血压患者服氨氯地平5~10mg/ d 共6 周,治疗前和治疗第6 周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发现在25 例完成治疗随访的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15 例逆转, 10 例未逆转。逆转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明显改善。说明氨氯地平治疗后,约6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可得到逆转,进而改善其左心室舒张功能。然而,方宁远等[15 ] 却得出相反的结论,认为氨氯地平对血压昼夜节律无明显影响。最近, 邱原刚等[16 ]通过对79 例杓型和129 例非杓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发现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能有益于保持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同时也有一些研究提示,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可能不尽相同,有的降压药物甚至可以使患者血压由杓型转变为非杓型[17 ] 。由此可见,逆转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意义及有效逆转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措施并未明了。血压昼夜节律受到年龄、性别、种族、季节、地理环境甚至饮食结构等多因素的影响[1 ] 。有多种因素参与了血压昼夜节律的调节,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肾素- 血管紧张素,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等等。 在当今循证医学年代,应开展多中心、大规模、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对血压的昼夜节律进行研究,即研究在同样降低血压的情况下,异常血压昼夜节律改善与未改善的患者间长期预后有无差异。总之,人体血压具有典型的昼夜节律特征,血压昼夜节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压昼夜节律可能具有独立于血压水平之外的临床意义。随着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对人体血压昼夜节律的研究将更加深入。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除了注重降压药物的降压效果外,也应通过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药物对血压节律的影响,控制夜间血压及清晨血压的快速上升可能对保护靶器官免受损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唐光军 主治医师 2014-12-16 14:21:41
  • 山东煤炭泰山疗养院心血管内科唐光军:心脏搭桥手术后应多吃易消化的、含有丰富蛋白质和维生素类食物。 但注意不能吃过咸的食物,吃饭、喝水都应干净卫生,防止出现消化不良或肠道感染,不宜吃得过饱。还有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不宜多吃。 饮食总体要求清淡一些。 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唐光军 主治医师 2014-12-16 14:21:41
  • 主诉:上腹痛六小时 现病史:患者,女,27岁。六小时前起上腹持续性隐痛,腹胀,恶心感,疼痛无向他处放射,无呕吐,无腹泻,无发热,无胸痛气喘。自己未处理,疼痛无缓解。未解黑便,小便尚正常。 既往史:有类似病史,月经量多。 体格检查:面色苍白,巩膜无黄染,HR88bpm,心律齐,未及杂音。双肺听诊呼吸音清。腹部平坦,无手术疤痕,腹软,无压痛反跳痛,未扪及异常包块,肠鸣音4次/分。murphy"s征阴性,麦氏点无压痛。双肾区无扣痛。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WBC 1.1万,HB 8.1g,GRAN% 81.3% 胃镜,浅表性胃炎,胆汁返流。 胃镜医生建议做肝胆胰B超,结果示肝胆胰无异常。 诊断与鉴别诊断: 胆汁反流性胃炎。支持点:1为上腹痛,有类似病史,有恶心感。 2,腹部检查无压痛。 3胃镜支持 。 不支持点:WBC升高,一般胃炎不会引起WBC升高,但应激情况下WBC也有升高 的可能 。胆汁反流性胃炎疼痛多不剧烈,症状与检查不符。 缺铁性贫血。支持点:1.患者面色苍白。2.HB 8.1g中度贫血,且符合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3.月经量多 。 鉴别诊断: 急性阑尾炎:症状初期为上腹痛,但腹痛位置不固定,逐渐在24小时内转移到右下腹,并有右下腹麦氏点固定压痛,WBC升高。 诊疗计划 : 1泮托拉唑胶囊 40mg 口服 2 莫沙必利片 5mg 口服 3 阿莫西林胶囊 0.5 4/日 口服 结果: 患者当天下午因疼痛未缓解再次就医,述腹痛转移至右下腹,腹部体检示右下腹麦氏点固定压痛。诊断为阑尾炎,住院治疗。 讨论: 患者当时腹部疼痛情况较重,且合并中度贫血,首先想到了消化道溃疡,在可以先做大便潜血试验的情况下,因为患者一时无大便,且疼痛无法缓解,跳过大便潜血这一步直接做了胃镜。 胃镜不能解释患者贫血的原因,可要求患者到妇科继续检查月经情况及有否阴道出血。 本病人就诊的重点在腹痛,诊疗顺序应围绕腹痛展开,贫血成了一个干扰项。 虽然贫血很有可能是腹痛的伴随症状,但胃镜结果可以很快排除消化道出血这一可能性,应把精力重新放到找出腹痛原因上来。 此患者阑尾炎的病情有明显的时间性特点,开始阶段完全没有阑尾炎的体征,但有一个线索可以抓,就是WBC升高,应考虑到阑尾炎的可能性,这样,对病人的处置方法应是交待病情,嘱其注意腹痛部位和性质的变化,及时就医。
    唐光军 主治医师 2014-12-16 14:21:41
1 2